正文 音樂教學中創造力的培養(2 / 3)

遊戲往往是音樂教學中的亮點,它能掀起教學中一個又一個的高潮。可是筆者通過實踐發現,有些時候,遊戲並沒有給課堂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有的遊戲玩下來會冷場,有的遊戲氣氛挺好,可實效性不強,課堂混亂。這與遊戲本身的設計有關。我們在設計遊戲的時候,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年齡特征、學習程度,在他們有能力接受的基礎上,設計出一些難易度適中並輕鬆愉快有一定實效性的遊戲。筆者常做的遊戲有“讀譜接龍”、給旋律配對、節奏接力、聽音找朋友、聽旋律做動作遊戲等,這些簡單的遊戲都深受孩子們的歡迎。不過遊戲也需要不停地變換方式,目的是讓孩子保持對遊戲的新鮮感與渴望,讓他們在快樂中輕鬆地獲得知識。

音樂是唱遊活動的核心,唱遊活動應圍繞音樂來展開。筆者在教學過程中,必須先讓學生仔細聆聽音樂,感受完整的音樂藝術形象,並激起情感的共鳴,其次要求學生聽辨節拍、節奏以及速度,體會音樂的基本情緒;再讓學生做一簡單的動作,表現歌曲內容,加深對音樂的體驗與理解。例如用拍手、點頭、跺腳等動作來掌握音樂的節拍、節奏;用小兔跳的動作來感受音樂所表現的活潑和跳躍;用小鳥飛的動作來感受音樂的起伏等。

在學生熟悉音樂、掌握動作之後,以學生為中心,充分發揮他們的表演力和創造力。表演時可采用個別、小組或集體,讓學生相互觀察,師生共同表演,表演時要重視學生的個性,從而使表演具有整體的協調性,又具有個體的獨立性與創造性,從而達到音樂新課改的要求。

三、通過歌曲教學進行實踐活動

新課堂的結構設計主要依據新課改的特點,讓學生參與表現。“唱中學、學中樂、樂中求創造”是教學方法論的中心論題,對於改革音樂教學,富於理念性與實踐性。

英國教育家柏西布克強調:“一名教師,你首要的緊迫任務就是去創造一種吸引力。創設學生感興趣和教學內容相聯係的情境”。如講故事、觀看多媒體錄像,即興表演等既能活躍氣氛,又能增加課堂情趣,引人入勝,讓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教學效果事半功倍。教師要學會創設情景,讓學生在情境中快樂、主動地去感受、體現、參與音樂。如在學唱《小貓釣魚》《小紅帽》等帶有故事情節的歌曲時,引導學生結合歌曲內容,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創設帶有一定情境的表演,在小組內進行商討,或即興創編表演。在這樣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啟發、引導他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去探索、發現、實踐,這樣學生才能在特定的空間裏創造出精彩動人的畫麵。看著學生津津樂道,惟妙惟肖的表演,感受到了體驗的樂趣,創造的快樂,這一環節把課堂氣氛推向了高潮,學生在激動、興奮、快樂中實踐音樂。

奧爾夫說:“從來就沒有孤立的音樂,而隻有與動作、舞蹈、語言同時存在的音樂。”根據這一特點,筆者在音樂教學中努力地體現實踐性原則。首先給學生創造良好的實踐環境和實踐機會,引導他們積極主動地參與演唱、律動和音樂遊戲,讓他們人人參與表現,使他們在不斷反複的實踐中提高音樂素質、音樂能力,發展創造力。激發學生對音樂實踐的興趣,產生學習音樂的興趣,是誘發學生學習的強大動力。有了興趣,學生才自覺地學習,從“要我學”進到“我愛學”的境地,學習興趣主要是從需求中產生。因此,每節課都應該讓學生動口動手、動腦,學有所得,學有所成。其次,應讓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實踐活動,學生是音樂實踐活動的主體,教師的講解、示範、伴奏要準確、生動、恰當,有時可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例如在教學《辦家家》一課中,讓學生扮演快樂的小廚師,帶上自製廚師帽,體驗炒菜、煮飯的樂趣;還有在教學《好房子》時,設計做房子這一環節,讓學生自己動手,通過粘、貼、畫、搭、堆等方法來自己設計房子,充分發揮了學生的想象力,提高了學生的創造力。

認真鑽研、思考教材、設計不同側麵的亮點,讓師生每堂課都有所收獲、感悟。音樂教學在目標明確的前提下,其本身的生命力就在於教師對教材的不斷創新。學生的思維正處於活躍時期,老師適時點拔,學生就會進發出創造的火花。在學生學完《鑼鼓歌》這首歌後,引導學生根據旋律節奏的特點,聯係自己的喜好,對歌中的某些歌詞進行創編,可獨立創編,也可合作完成。學生經過醞釀和思考,創編的歌詞富有個性特色,真實而貼近生活,充分體現了他們的創造力。最後師生共同參與比較、分析、評價,並視唱體驗。在教師設置的富有情感的意境中,每個學生都成了詞作家,他們用心去唱自己編的歌,都體驗到了成功帶來的樂趣,感受到了創新的愉悅。同時通過改變歌詞,歌曲的內涵得到了進一步的挖掘,學生的情感、審美想象、對音樂的創造得以延伸,為學習打下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