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音樂教學中創造力的培養(1 / 3)

音樂教學中創造力的培養

新課標實驗園地(人教版)

作者:覃曉琳

隨著音樂課改的實驗與探究,隨著素質教育的深入研究與實踐,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造力成為每個教育工作者需深入思考的問題。

創造性思維是一種勇於探索未知領域,敢於提出新問題、新見解的進取性思維方式,它充分體現了人類思維所特有的能動性,是打開音樂教師教育智慧的“金鑰匙”。課程改革呼喚音樂教師教學的創造性思維,而探索音樂教師教學的創造性思維的特點,則能幫助我們創造性地理解和落實新課程理念,使新課程為培養一代新人發揮更大作用。

大文豪雨果說過:“開啟人類智慧的寶庫有三把鑰匙,一把是數學,一把是文學,一把是音樂”。世界知名的科學家愛因斯坦、華羅庚、錢學森等人在談及他們取得的科學成就時都有一個共同體會:許多科學成就的取得來自音樂的啟發,音樂的不確定性充滿想象,同時音樂的形象思維對科學的邏輯思維有著重要的作用。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而創造是創新的前提,那麼創造從何而來呢?沒有想象就根本談不上創造。愛因斯坦說過:“想象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的一切,推動著進步,並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音樂教學是進行創造教育,培養學生創造思維的重要學科。

一、通過音樂知識教學展開想象

音樂教材中,有許多內容是要求學生掌握的音樂知識,對於這些內容,筆者在實際教學中充分利用學生的想象力進行教學,並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例如:教材中綜合訓練的認唱音“a、o、u、l”結合兒童的實際生活,讓學生動腦想象生活中發相似元音的有關事物。如在教唱“u”時,開始沒有讓學生看教材中的插圖,而是問學生火車是怎樣叫的?先讓學生自己想象,然後播放火車出站、進站以及行駛時的聲音。學生模仿火車叫聲簡直是惟妙惟肖,而且能模仿火車由遠及近的聲音。接著讓學生練習火車從遠方開來和火車走遠的聲音,自然而然地引出發聲練習曲《火車開來了》,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愉快地掌握了元音“u”的發聲方法。這一教學實踐說明發揮學生想象力的益處。再如在教學生學習比較抽象、深奧的“p”、“f”力度記號時,筆者並不是把它們當作專業名詞向學生說明,而是根據音樂教學特點提出來。

筆者在上《閃爍的小星》一課時,學生兩手各拿一個銀光閃閃的小星星,在伴奏音樂下,兩手在頭上、兩側不停地晃動,體驗星星布滿天空的意境。筆者還特製了星星譜,小星星代表四分音符,大星星代表二分音符,引導學生觀看,並試唱旋律,在自己身上貼上星座,化裝成星星表演,在遊戲中體驗並學會知識。

在教學《兩隻小象》時,首先用一段粗笨、節奏較慢的音樂導人大象的形象。然後用一段節奏輕巧、活潑的音樂導入小象的形象。在處理學生對三拍子的理解這一難點時,筆者用大象的腳印表示第一拍強拍,用小象的腳印表示第二、第三拍弱拍,學生在非常直觀、形象的教學環境下,很快掌握這些音樂知識。

音樂知識是比較抽象化的知識,音樂與學科之外的結合,派生出新的知識,這種知識是學生的先前經驗,運用這種經驗來理解音樂,設計出最佳的、最易理解的教學方法。盡管隻是一個看似簡單的細節,但卻蘊涵了觀念的轉變,體現了在教學思路上的求異,隻有不斷求異,才能洞察某種教學法的最佳適用範圍,才有教學的有效性和教學的最優化。

二、通過唱遊教學進行創造

瑞士音樂教育家達爾克洛茲音樂教育體係中最有個性且又最有成效的部分是“體態律動”。唱遊教學將是具有動感的音樂與兒童好動的性格特點相結合,采用活潑多樣的教學形式和富有趣味性的教學手段,讓學生在唱唱、玩玩、跳跳、動動中去感受音樂,理解音樂和表現音樂,並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在音樂教學中從身、心兩方麵同時人手去訓練學生,讓學生從剛開始接觸音樂,學習用聽覺去感受音樂,同時學習用整個身體和心靈去感受節奏疏密、旋律起伏和情緒變化的規律。隻有在身心兩方麵真正投入到音樂進行中,內心對音樂的感受、理解才可能是生動有趣的,由此而產生的動作才是真正充滿生命活力的律動。

愛唱、愛跳、愛玩是孩子們的天性。大多數人都有這樣的願望:喜歡親眼看一看,親耳聽一聽,親手試一試,音樂課是最合適的了。留出一點時間,抓住他們的年齡特點設計不同的音樂遊戲。如鑽山洞、開火車等,還可由學生自由組合表演節目,形式不定,可以唱歌、跳舞、彈琴等和音樂有關的形式。讓每個學生置身其中,主動發展個性,讓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中盡情地展現自我,並盡可能地給予學生成功的情感體驗,樹立學生的自信心,把學生的音樂潛能充分地激發和挖掘出來,形成濃鬱的藝術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