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之,音樂和舞蹈及美術相互依存。舞蹈是音樂的再現,舞蹈的完美呈現離不開美術,優美的音樂可以為觀眾呈現美的畫麵。音樂與舞蹈及美術的完美結合呈現出三者完美的姊妹關係。
二、音樂與舞蹈及美術課程聯盟的意義
音樂與舞蹈及美術藝術課程聯盟充分體現了綜合化的課程理念,“力求打破藝術教育要素(教師、學生、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情境等)之間的割裂,營造一個互動的生態式藝術教育環境。”(騰守堯,藝術教學研究與案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
1、多元化藝術聯盟。激發非智力因素
多元化藝術聯盟教育的目的是將藝術的所有功能盡力發揮出來,從而使每個學生和整個社會同時受益。音樂與姊妹藝術之間親疏關係的變化,使得它們在藝術審美的需求中統一成一體共生的藝術體,以完成多元化的藝術使命,這正是音樂與姊妹藝術課程聯盟的意義所在。從心理學角度來分析,人的素質可歸納為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據研究表明,一種創造性活動的成功,智商因素隻占20%-30%,而情商因素即所謂非智力因素卻占70%-80%。”(劉義倫。研究生教育論壇[M]。湖南:中南大學出版社,2002)所以,要造就高素質創造型人才,對感情的藝術課程不可忽視。藝術課程不同於數理化用邏輯思維的鑰匙打開孩子們心靈上智慧的大門,它是用藝術美的甘露澆開孩子們心靈美的花朵,如,三十五中初一藝術主題課,第二單元《線的情感》,在教師的引導下,有學生選擇用歌唱的旋律來表現,讓人聆聽到線的優美情感;有學生選擇用舞蹈動作來表現,讓人體驗輕鬆和視覺的美感;有學生用繪畫的方式來表現,把人物的情感畫的惟妙惟肖,栩栩如生。教師不斷鼓勵大家,各種藝術對情感的表現方式一個一個地湧現出來了,課堂氣氛異常熱烈,學生也覺的自己了不起,從而挖掘學生的藝術想象力,以提高非智力因素。
人對藝術的需求最主要體現在審美需求方麵。在人的審美活動中,美感是客觀存在的,美所引起的一種獨特心靈反應,需曆經思維、情感、知覺、想象等方麵,這樣美的東西才會引起人的情緒、情感等心理活動。三十五中的藝術課程聯盟通過以激發學生對藝術想象及實踐的興趣,引起一個又一個的藝術情景。引導學生參與藝術的審美體驗,讓學生欣賞美術作品中的美、體驗舞蹈的韻味、感受音樂神韻從而喚起對美的渴求。以達到藝術教育的真正目的。
2、麵向全體學生。發展人人藝術
對學生進行非智力因素的培養直接關係學生未來生命質量。由於先天與後天的影響,學生之間在藝術素養上存在很大差異,有的學生美術突出、有的學生音樂素樣較高、有的學生對舞蹈具有較高的表現力,但是有的學生對藝術不是很擅長,這就需要教育的引領,如果按照嚴格的重視各專業課內容教學,就使得一些學生難以體驗到成功的喜悅,久而久之失去對學習的興趣。三十五中通過藝術課程聯盟的形式架起藝術課程之間的橋梁,在同一個主題中學習從不同的藝術角度中體會到更多的喜悅和成功,使學生愉悅、輕鬆地學習藝術課程,從而激發其不斷的進步。這種藝術教育的模式,豐富多彩的教育內容、符合學生心理發展水平的課程設置,拉近了藝術與學生之間的距離,為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進一步發掘學生的藝術潛能提供了一個全新的學習平台。(騰守堯,藝術教學研究與案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在藝術綜合的學習過程中及時找出學生所擅長的藝術角度,幫助學生發現自己的特長,做到人人藝術。如,在三十五中的藝術主題課中可以發現,在同一個主題模塊中,有的學生在善於從音樂的角度分析,有的學生能從美術方式表達出來,有的學生則可以在舞蹈課上大膽自信的用肢體表達的淋漓盡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