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價值觀對高校公共音樂教學的影響
論壇
作者:喬全龍
高校公共音樂課的開設本著“有教無類”的教育大局觀,從音樂這種普世性最高也是最基礎的“軟文化”著手對學生進行精神麵貌的優化性塑造。“移風易俗,莫善於樂”的高校公共音樂教育在提高學生個人修養、完善個體人格方麵確實有著其它藝術難以勝任的便捷性和高認知度。小而言之,這是一種教育的進步,大而言之,它是社會和文明的進步,它兼具了音樂社會功用和審美功用,雙管齊下,體透著一種文明在發展過程中對“人本”的終極關懷,是高度發展的經濟形態在音樂領域的精神物化。
但高校公共音樂到底是一種教育,教育的目的不僅是提高個體的文化修養水準,更擔負著文化傳遞過程中的個人“有序性”整合、建構,教育之人的有序性才能使社會出現有序、和諧的發展態勢。筆者作為高校公共音樂的教育者往往產生這樣的疑惑,學生到底喜歡什麼?相信很多高校從事公共音樂課的教師存在著同樣的問題,但又無從下手,茫然不知所措,原因就在於多數從教者對音樂價值本身缺乏一定的認識。
一、“主流”音樂與“多元”音樂
如果提出這樣一個命題:什麼是主流文化?相信很多人的回答都是“傳統文化是主流文化”。誠然,傳統文化有悠久的曆史,秉承著幾千年的文化基因對國人進行了潛移默化的洗禮,它的價值體係完美而又恒定。同理,如果問什麼是主流音樂這樣的問題,答案一定是傳統音樂。在社會經濟高度發展的態勢下,受外來音樂文化的衝擊,國人對音樂的認知從傳統音樂的耳濡目染中逐漸轉移到對新型音樂尤其是流行音樂的高密度關注上,無論是在社會教育還是學校教育中都出現了“一邊倒”的傾向,以至於很多音樂學者大聲疾呼要把傳統音樂如民歌、戲曲等引入課堂,提高傳統音樂在新生代學生群體中的辨識度。這種危機感產生的原因與前麵命題的提出有直接的關聯性,那就是傳統音樂文化主導下的社會主流音樂價值遭遇了挑戰。學生是國家的未來,承載著社會發展的能量繼承,如果學生的音樂觀出現了問題,也就在某種程度上意味著他們的人生觀、世界觀出現了問題,如何能擔當起社會發展的主人翁重任?
其實,這根本就是一種誤讀。以筆者看來,對文化價值的判斷也好,對音樂價值的判斷也罷,都不能以“主流”或“非主流”來肯定或否定音樂價值的存在,都應站在曆史的高度上加以仔細甄別。傳統文化之所以被認定為主流文化,是因為在“傳統”盛行的封建時代受到統治階級的大肆渲染,容不得有其它文化的侵略和沾染。亦如孔子在聽到“鄭衛之音”風行的時候發出“惡正聲之亂雅樂”的感慨。而實際上,認知心目中的傳統音樂從來都不是恒定的,自始至終都處於一個高開放的動態發展中。舉個簡單的例子,中國漢唐時期就開始大量吸收外來音樂以充實宮廷的燕樂體係,尤其是中唐盛世時期“多部樂”體係中,不僅大量存在周邊少數民族的音樂,也有來自於印度、朝鮮等其它國家的音樂。這些充滿異域色彩的音樂在當時而言難道就不是“流行”音樂?隻不過它流行的範圍僅限於貴族階級而已。在音樂文化發展多元化的趨勢下,當然不能摒棄傳統音樂中的精華,但同樣要轉變思維和觀念,適度給學生普及時興的音樂,不僅合時,而且合理。那怎麼樣適度把握音樂價值,怎麼解決傳統與現代的矛盾呢?這需要從學生的心理特點出發,對症下藥,才能找到兩者的契合點。
二、音樂的“高雅”與“通俗”
大學生是個非常特殊的群體,一來他們的心智發育初步形成,與兒童相比他們已經具備了對事物的初步辨別能力;二來他們的人格已初步獨立,具體表現為個性的社會化有了較為成熟的凸顯。但音樂是一種語義模糊的藝術,相對於音樂的這種總體模糊性特點,大學生群體毫無疑問會選擇語義相對清晰、旋律簡單不失優美、淺顯易讀無負擔的音樂,他們是以滿足個體審美價值為第一訴求的。因此,在公共音樂課堂上流行音樂更容易為學生所接受。以筆者的個人體驗來看,講解或欣賞流行音樂時學生的注意力比較集中,關注度高。而當以傳統的教學方式來講解或欣賞傳統音樂或者是藝術性更高的音樂時學生的注意力往往比較分散,專注度差。比如欣賞現代創作技法重新加工改編、由現代民族歌手演唱的河北昌黎民歌《茉莉花》曲調曲折、細膩,旋律優美、歌詞清新。與江浙《茉莉花》雖出同源但風格別致,應該說是傳統民歌中的經典之作。一些傳統音樂在現代音樂人和平麵媒體的包裝之下已經跳出了“原生”的羈絆而向更高的藝術層次發展。再如,欣賞貝多芬的《田園交響曲》,宏大的交響織體襯托著婉轉如歌的主題,豐富的樂曲情感夾雜著迷人的田園風光讓人陶醉。古典音樂之所以稱之為古典就是它的音樂當中融合了那個時代的哲理思想,體現著音樂家對社會、對人生的深刻思考,這與人的發展主題以及社會發展的價值主題相對應,因此具有傳世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