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解放“人性”。促進音樂潛能充分發展
對人性的看法既是哲學問題,也是教育問題。中國古代儒家教育四書五經崇尚人性本善的思想,西方人文主義教育思想家馬斯洛也曾說:“內部天性的原初肯定並不惡”,既然人具有天生的、潛在的善性,教育者就應該引導內部天性,引導並開發之。高中生是一群擁有一定的知識量,並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的學習群體,他們已經初步具有獨立的分析判斷能力,他們有權利也有能力用自己的特有方式來學習音樂文化知識,參與音樂實踐活動。教學要以學生為中心,關注並尊重學生的選擇,給學生提供自我發揮的機會,給學生發展的空間和自由。羅傑斯說:“隻有當我創造出這樣的自由氣氛時,教育才能成為名副真實的教育”。隻有解放學生的“人性”,才能充分激發學生的音樂潛能,並促使其真正自我實現。
3、研究並滿足學生的需要,是自我實現的基礎
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指出:人有生理、安全、愛和歸屬、尊重、認知、審美、自我實現等七種基本需要。這些需要按等級排列形成金字塔狀,但他們之間是互相聯係的。處在最底層的是生理需要,最高層的是自我實現需要;一般情況下,從最底層開始,當一種需要得到滿足後,另一種需要就會出現,高層次的需要是建立在低層次需要滿足的基礎上的。由此可知,學生像每一個普通人一樣,是有需要的,而這些需要正是學生學習的源動力,作為教育者應該了解並解決學生的需要。因為隻有研究、了解、關注、滿足了學生的需要,教師才能有的放矢,打造出高效課堂。高中生對音樂課有著自己的看法,有的學生渴望學習音樂知識,有的學生喜歡品評各國獨具特色的音樂,有的學生對著名的作曲家饒有興趣……這些都是最低層次的需要,但卻是達成其自我實現需要的基礎,隻有將學生的需要循序漸進的引導並滿足,才能完成音樂課堂陶冶性情的使命。
4、培養創造型人才
音樂課堂對於培養學生的創造性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天馬行空的音樂形象可以激發學生無限的想象力,從而開啟學生的無窮潛能。創造性是每個人天生就具有的潛能,但創造潛能的充分發揮有賴於後天的學習和培養。在音樂教學實踐中,教師創設自由、輕鬆、愉悅的課堂氛圍有利於學生創造力的發揮,教師自身的創造意識和鼓勵的言行更利於學生創造激情的進發。創造力的培養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長期的堅持。音樂教師隻有堅定信念,不斷完善自我,才能找到更適合的教學方法。所以,在高中階段中,音樂課堂應該給予學生更多的靈感和想象,培養學生的創造性並實現創造潛能。
5、以學生為中心。培養學生的審美天性
羅傑斯人本主義音樂學習觀主張:以學生為中心,注重孩子審美天性。高中階段學生有著很強的求知欲望,這是本能驅使,讓學生自主地參與到音樂學習中來,能使學生全身心投入的學習知識。隻有這樣,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啟發學生的心智,從而使學生喜愛音樂,體驗音樂帶來的成就感和自信心。在音樂教學實踐中,教師往往是不自覺的從頭至尾替學生完成了從發現、思考到解決問題的全過程,這就使學生產生了惰性,從而被動學習。如果教師把問題完全交給學生自己解決,充分信任他們,這種被動學習的現象一定會得到極大的改觀。
卡爾·奧爾夫本人曾說過:“音樂教育是人的教育,對於一切,我最終關注的不是音樂的,而是精神的探討”。(李妲娜,修海林,尹愛青·奧爾夫音樂教育思想與實踐[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音樂教育應該是麵向所有的人教育,其目的在於啟發每個人的音樂潛能。所以在教學過程教師應該給予學生學習的自由、幫助學生進行自我選擇,使學生學會主動承擔學習的責任。教師要充分相信學生的學習能力,並為學生學習創造良好條件,鼓勵學生選擇自己的學習方式,發展學生的“主動性、獨創性和責任感”,提高學生學習音樂的積極性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五、結語
高中音樂鑒賞課是人文學科的重要組成部分,使學生得到人文主義教育是其主要教學目標之一,不能狹隘的理解人文主義教育就是在音樂鑒賞教學中融入文化元素,對學生灌輸民族文化、世界文化這麼簡單,而是要有意識的用人文主義的理念去引領學生的思想,指導學生對世事進行思考、理解和追求,使學生能夠有所思,有所感,有所悟,最終使音樂鑒賞與人文精神相互滲透,合二為一。
西方人文主義教育思潮的教育思想對我國的音樂教育是有積極的借鑒意義和參考價值的,因此不能用傳統的方法來任意捏塑學生的發展軌跡,而是要尊重學生的個性、承認其存在的價值、調動其學習音樂的主動性、發展其音樂潛能。在音樂教學實踐中應以學生為中心,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提供充分的自由發展機會,使教學效果優質而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