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人處事最難把握的就是一個“度”字,因為人世間的是是非非、曲曲直直大都因“度”而異。古人曾讚一女之美是“增之一分則太長,減之一分則太短;著粉則太白,施朱則太赤”,以此說明其身材、膚色都適度。這種“度”不是用尺寸去量的,也不是用公式計算出來的,往往一目了然,僅憑直覺。但大多數事物是需要用一個標準去衡量的,這種“度”的把握就需要有根有據,不能僅憑直覺。比如一條線是直的還是彎的,一段路是平的還是不平的,一個人是年長還是年少,一道題的答案是正確還是錯誤等等。而有些事物則需要從多方麵去衡量,這種“度”就需要從多方麵去把握。譬如廉與不廉的區別就需要從數量、目的等方麵去把握,這個“度”掌握不好就容易混淆是非。
堅持適量的“度”就要拒絕“太”,拒絕極端,拒絕過分,“超過”和“不足”同樣不好。就好像人不能沒有自信,但隻相信自己,完全不相信別人,一點也聽不進不同的意見,那就是自信過度,就是自負了。又好比謙虛謹慎是一種美德,但謙虛得過分拘束,一味地說自己怎麼怎麼不行,就是謙虛過度,便難免會讓人感覺虛偽。我們說要當一個好人,但若成了“老好人”,對什麼人都好,對於壞人和錯誤都置若罔聞,沒有反駁和抗爭,逆來順受,那其實就是在傷害別的好人,等於是助紂為虐,這種人就是沒有原則的爛好人。又比如要服從上司,但對上司惟命是從,不分是非曲直地言聽計從,一律照辦,也不會有真正的成功。
中國早有古訓:“過猶不及”、“物極必反”,外國也有名言:“真理再往前跨一步就是謬誤”。但同時,同一切客觀規律一樣,“度”本身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審時度勢”的“度”是動詞,它的學問比名詞的“度”更需要智慧和機警,正確地估計形勢,從而改變應對的策略。根據形勢的發展,有時還得突破原有的“度”,即打破原有的平衡,爭取矛盾的雙方向對立麵轉化,以達到新的平衡,取得新的“度”。
“小聰明”是大愚蠢
某人去動物園看猩猩。他先向猩猩敬禮,猩猩也模仿著對他敬禮,他覺著很好玩,又向猩猩作揖,猩猩便也向他作揖。某人接著向猩猩扒眼皮,不料猩猩這次沒有模仿,而是打了他一巴掌。某人生氣地去問飼養員。飼養員告訴他:在猩猩的語言裏,扒眼皮是罵對方傻瓜的意思,所以猩猩要打他,某人大悟。第二天,某人再去動物園以圖報複。他向猩猩敬禮、作揖,猩猩都跟著做了。接著他拿出一根大棒子向自己頭上打了一下,然後把棒子交給猩猩。不料,猩猩這次又沒有模仿,而是向他扒了扒眼皮。
以為自己聰明,去戲弄別人為樂或占些小便宜的人,都是被猩猩扒眼皮的對象,因為“小聰明”往往都是大愚蠢。在智慧生存的時代,有必要認清傳統的“聰明”的劣根性。近來有人通過廣泛調查與分析,總結出當前或以後9種類型的人最容易失業,其中有一種是耍小聰明的狐狸型。其實耍表麵的聰明,不過是小兒科把戲,其實做人更需要的是看起來笨笨的大智慧。
有一個在美國公司工作的中國人,他曾背著美國老板在中國做了些私活,並深有感觸地說:“美國老板的第一大優點是,從來不懷疑你是否會做私活。”聽起來似乎美國老板對手下太信任,有點笨,其實他們才是深諳老板之道。下屬的工作表現是他唯一要考慮的事,其他事知道的越少越好。但中國老板就不這樣,他在你還沒想到自己做私活的時候就注意你了,他還經常會明裏暗裏提醒你“別在我麵前玩貓膩”。
比如說人的第一大劣根——勾心鬥角,就完全是“聰明人”玩的把戲。我們常聽到這樣的評論:“他真笨,連這個名堂也看不出來,讓別人給耍了。”聽這話的人會為那個“笨人”遺憾,同時還會暗中告誡自己:“以後我得聰明一點,別讓人給耍了。”於是,個個想練就一雙透視眼,都能透過現象看本質,看出別人的心思,玩玩勾心鬥角的把戲。
喜歡被視為聰明也許與中國的曆史有關。中國曆史上稱頌的總是有計謀的人,不聰明的人絕不會受到尊重。眼下很多中國人的聰明往好處說是小聰明,往壞處說是聰明反被聰明誤。我的一位南方朋友以其在內蒙古10年的經曆告訴我,南方人賣一件商品賺到自己該賺的那部分利潤就很滿足了,他不介意你通過這件商品又賺到多少,你能賺得多,是你的本事。而在內蒙古做生意,那裏的人就非常在乎對方賺多少,如果對方賺得比自己多,就不平衡,就要耍小聰明,這樣一來,生意自然做不下去。小聰明多了,不僅害己而且害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