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訓練:職業素養的成長路徑
專欄
作者:高明勇
所謂的“采編訓練”,很多時候難以接地氣。新聞人可以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摸索一些“自我訓練”的方法。
最近一段時間,我和一些剛入職的年輕記者交流較多,大家談得比較多的是職業成長問題,準確地說,是如何通過職業素養的成長路徑,來實現采編方麵的專業訓練。
其實,所謂的“采編訓練”,很多時候難以接地氣。不管是否新聞專業出身,總有這樣或那樣的遺憾,中國的新聞教育還處於摸爬滾打的階段。由此,我想到自己在大學期間的“自我訓練”。我大學時的專業是漢語言文學,就是一般所說的“中文係”,由於自己立誌新聞行業,所以逐漸摸索出一些在新聞采編層麵“自我訓練”的方法。
具體來說,方法有三:
1.文本細讀法:經典文本的寫作秘密
在中外新聞史上,總有一些經典文本流傳下來,對於初學者來說,既需要知其然,更需要知其所以然,既需要像欣賞者一樣善於發現經典文本,更需要通過文本細讀來探討經典文本的寫作秘密,即經典文本是如何造就的?
對經典文本進行學習與模仿,或許是一條捷徑。比如我有一段時間癡迷於法拉奇的《風雲人物采訪錄》,對法拉奇獨特的提問方式很感興趣,就細細研讀她在那些風雲采訪中的層層追問。透過文本,與記者對話,了解記者的思想與方法。
再比如說我大學階段非常喜歡《中國青年報》“冰點”周刊,就留心收藏每一期“冰點”文章,並把特別喜歡的文章進行“解剖”,分析文本的構成,勾勒記者的采訪地圖和采訪對象人物譜。後來,又結合《冰點故事》,從編輯的視角來打量那些流傳已久的稿件。
這其實就是在文本細讀中發現“寫作秘密”。
2.同題比較法:同一題目的不同表達
大學時代,學校經常舉辦各種活動,一般都會邀請不少媒體記者前來宣傳報道。有一次,一個知名學者到學校做講座,不湊巧,我因上課沒能去聽,遺憾之餘,就想辦法打聽講座內容。第二天,我翻閱報紙時發現有相關的報道,就專門收藏起來,但是報道過於簡單,信息量太少,就又找來了其他幾份報紙,發現都有相關報道,並且報道重點大相徑庭,有嚴肅一點的,有八卦一點的,有文藝一點的,刊發的版麵也略有不同,有刊發在文化副刊版的,有刊發在社會新聞版的,短一點的不過四五百字,長一點的竟然有一個整版,還配有學者的對話。
不比不知道,一比真奇妙。從那以後,我就有意進行“同題比較”:圍繞同一新聞事件,不同媒體的記者會采取什麼樣的報道手法?圍繞同一新聞話題,不同的媒體、不同的評論員采取什麼樣的評論視角?這個方法,時至今日我仍樂此不疲,因為,新聞事件可以有多元的記錄方式,新聞話題也有不同的觀察眼光。這個方法給我的最大收獲就是,在比較中甄別,在甄別中培養自己準確、全麵看問題的能力。
3.選題預測法:一張A4紙的奇幻旅行
大學時代,每到周三晚上,我都會跑到圖書館,開始一個人的“必修課”,瀏覽近一周的報紙雜誌,然後坐下來,攤開一張A4紙,啟動一次奇幻旅行。旅行的內容,就是猜測周四見報的《南方周末》的內容。假如我是總編輯,會考慮把哪個新聞作為本期封麵頭條,然後時局版做什麼選題,經濟版做什麼選題,文化版做什麼選題。假如我是編輯部主任,會考慮某個選題安排哪個記者去做?為什麼是這個記者?他的獨一無二的優勢是什麼,突破能力,人脈關係,還是寫作能力?假如我是記者,會考慮這個選題都需要采訪哪些對象?哪些學者?為什麼是他們?采訪到以後,該如何組織特稿文本?如何給文章起一個醒目的標題?從宏觀到微觀,從報紙理念到具體操作,從一張報紙的構成到一篇報道的寫法,這些思考都在一張A4紙的奇幻旅行中完成。
當然,這種“自我訓練”的方法,不能太在意“中獎率”,重在參與,樂在參與,學在參與。
(作者為《新京報》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