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亨利·盧斯1941年訪華追述及原因探討(2 / 2)

在盧斯1941年訪華前,《時代》周刊也曾做過一些關於中國的報道,但都是在中國局勢出現重大轉折時基於基本的新聞價值作出的。比如,1933年12月11日,蔣介石出現在《時代》周刊的封麵上,是因為他正著手對紅軍進行“第五次圍剿”;1936年12月28日的報道則是關於西安事變;1937年,蔣介石夫婦當選為“年度封麵人物”,而當年正值中日正式宣戰。並且,由於蔣介石接連發動“剿共”戰爭,在《時代》周刊還曾出現過“蔣獨裁者(Dictator)”這樣的專門用語。

可以說,盧斯的眼光是全球性的,在他看來,二十世紀是“富有且民主”的美國世紀,美國應擔負起改變全人類的重任。由於遠東戰場不可忽視的戰略地位,盧斯認為在亞洲事務中扮演重要角色是美國在世界舞台上決勝的關鍵,而把有著基督教背景和親美傾向的蔣介石“收編”則成為整個戰略的突破口。為了達到扶持蔣介石政府的目的,盧斯甚至罔顧新聞事實,刪改或斃掉白修德關於中國實情的報道,其雜誌所塑造的中國形象也因此與現實存在著很大的出入。《新民晚報》就曾據此評論道:“盧斯既沒有與普通百姓交往,亦與大眾日常生活無關,如果他憑借他的觀察在他的雜誌上討論中國問題,則僅僅有助於為中美關係增加一些誤解。”⑧

在這一前提下,盧斯的援華是非常狹義的,其目標對象自始至終是蔣介石政府,而對中國共產黨一開始就表現出極大的不信任,不僅支持蔣介石的“剿共”計劃,在新中國成立後,還轉而為“冷戰”搖旗呐喊。很多學者據此以“扶蔣反共”來為盧斯的援華行動定性,雖然失於絕對化,但也絕非無稽之談。

小結

抗戰期間,長期對日處於弱勢的國民黨政府迫切需要國際援助。而圍繞1941年訪華,盧斯做了大量直接或間接的援華工作,為抗戰前期幾乎是孤立無援的國民政府爭取了大量海外援助,這對當時的中國來說無疑是雪中送炭。但必須認清的事實是,盧斯援華並不是站在中國的立場上,而是完全出於美國全球戰略的考慮,他本人所鼓吹的“美國世紀”與後來美國所推行的霸權主義政策如出一轍。因此,對於盧斯的援華舉動,我們既不能將其抹殺,但也不能過分地拔高,而應該有一個理性的判斷。

注釋:

①同“盧斯”

②《曾虛白日記》,《民國檔案》,2000年第2期,第29頁

③④《中央日報》,1941年5月20日

⑤《中央日報》,1941年6月13日

⑥《中央日報》,1941年6月20日

⑦李輝:《封麵中國——美國〈時代〉周刊講述的中國故事(1923-1946)》,東方出版社,2007年5月版,第214頁

⑧《新民晚報》,1945年10月23日

(作者單位: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