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利·盧斯1941年訪華追述及原因探討
傳媒史話
作者:孫曉斯
1941年訪華機緣及主要經曆
1941年,中國抗戰進入相持階段,國民政府偏寓重慶,為維持抗戰而積極爭取一切可能的國際援助。作為一個“有權勢的美國人”,亨利·盧斯(Henry Luce)通過其公司旗下的《時代》周刊、《生活》畫報和《財富》等雜誌深刻地影響著美國輿論,也因此成為國民政府積極爭取的對象之一。經國民政府邀請,1941年5月7日,盧斯攜夫人、《生活》畫報撰稿人克萊爾·盧斯(Claire Luce)飛抵重慶,對中國進行正式訪問。
在前往黃山寓所拜訪了蔣介石夫婦後,5月13~16日,盧斯夫婦及《時代》周刊駐中國記者白修德在國民政府中宣部副部長董顯光的陪同下,輾轉抵達潼關前線。在巡視了重炮陣地之後,盧斯堅持穿過營地近距離觀察對麵僅有一河之隔的日軍陣地,克萊爾則拍攝了大量戰地照片。據時任國際宣傳處處長曾虛白日記所載:“魯斯①此行……中途在漢中著陸之時,一飛機前輪脫輻,幾有覆機被焚之危險,彼亦不知焉……西安接近敵陣,飛機易遭敵襲,商用航機久已停開,所冒危險實大……”②
值得一提的是,作為著名援華組織美國聯合援華會(United China Relief)的董事,盧斯此行還肩負著為該組織收集宣傳資料的使命。美國聯合援華會旨在通過募集私人資金幫助中國恢複在醫藥衛生、兒童福利等方麵的重建工作。此次來華,盧斯向董事會保證,將為其提供“關於局勢的第一手報告”。因此,一回到重慶後,他便繼續馬不停蹄地搜集材料。作為配合,國民黨賑濟委員會委員長許世英特責成該會編訂了英文版的工作概況,以提供給盧斯作參考之用。③
圍繞訪華做出的援華舉動
此次訪華,除了拜訪蔣介石夫婦和考察前線戰場外,盧斯還會見了國民政府的多位高官,在5月19日晚宋美齡為其舉行的餞行晚宴上,盧斯就財政、交通、賑濟及新聞事業等領域問題同孔祥熙、張嘉璈、許世英、蕭同茲等分管部長進行了深入的探討。④5月22日,盧斯夫婦啟程返美。在回國後的一次公開演講中,盧斯將對中國的印象概括為:“其一,中國民族德性優良,絕不能征服。其二,中國正從事於艱苦之抗戰。其三,在此種極度困難情況之下,從事抗戰,全世界各國人民均望塵莫及。其四,中國表現勇敢與堅決之偉大精神,故能克服絕大之困難,而獲得勝利。”⑤
得益於中國之行的良好印象,一回到美國,盧斯便立即趕赴華盛頓會見了總統私人秘書居裏,並與國務卿赫爾、海長諾克斯、陸長史汀生等會談,敦促美國政府改變綏靖政策,加大援華力度。⑥
緊接著,盧斯發動其旗下雜誌大規模地聲援中國。6月16日,蔣介石親信、有“小委員長”之稱的國民黨高級將領陳誠登上《時代》周刊封麵。6月20日,《生活》畫報發表了盧斯撰寫的關於中國之行的報道,並配發了克萊爾在華期間拍攝的照片。此外,白修德也在盧斯的授意下為《財富》雜誌撰寫了一係列關於中國國情的正麵報道。⑦6月30日,宋美齡成為《時代》周刊的封麵人物,她與蔣介石還當選為當年的“年度風雲夫婦”。
這些報道強大的議程設置功能後來得到了印證,美國普通民眾開始改變對中國漠不關心的態度,把同情的目光投向這個東方古國,而對日本則充滿厭惡。這種厭惡的情緒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最終轉為憤怒,最終促使羅斯福政府對日宣戰。
援華的深層動因
作為在華傳教士的後代,亨利·盧斯出生於山東登州(現山東蓬萊),其父老盧斯是一名虔誠的福音傳教士,曾協助司徒雷登創辦了燕京大學,並出任副校長,終其一生,對中國都懷有深厚的感情。由此,研究者們普遍認為,盧斯的援華舉動與中國是他的“第二故鄉”有密切的關係。這種解讀看似合乎情理,卻是缺乏事實依據的。1912年,14歲的盧斯返回美國,之後有20年的時間他都沒有再回到中國。這期間,老盧斯一直與盧斯保持著家信往來,盧斯並不缺少來自中國的信息,但這一時期他對中國並未表現出過多的關心。1932年,盧斯曾一度重返中國,他參觀了父親為之奮鬥終生的燕大校園,並在有著童年回憶的青島海邊逗留了一段時間,但是這個國家正在遭受的苦難並沒有讓他采取任何實際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