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日本公共外交與國家形象(2 / 2)

日本公共外交的實際成果體現在眾多方麵。例如在日本政府的長期經營下,柔道成為奧運會正式比賽項目;日本的茶道、園藝、櫻花、相撲、歌舞伎、浮世繪等聲名遠播,日本甚至成為西方民眾體驗東方文化的最佳去處;俳句等日本傳統文學樣式傳播到多個國家,並出現了英俳、美俳、法俳、猶太俳、漢俳等不同語種的俳句樣式;日本是最受歡迎的旅遊目的地國之一,每年到富士山的外國遊客過百萬;日本的動漫世界流行,成為青少年版的美國好萊塢式文化輸出;日本的商業文化被眾多的國際大企業奉為圭臬;日本人被認為是勤勞的民族、禮儀之邦,等等,這些都是日本政府長期以來大力推行公共外交的結果。

2007年4月,美國《時代》周刊公布的一項調查顯示,27個國家將近3萬民眾評估了12個主要國家,日本國家形象位居世界第一。BBC國際部也在2007年、2008年連續兩年做了最受信任國家的調查,規模與前者相似,日本在這兩次調查中分別排在第二和第一位。2012年,在BBC的國家形象調查中,日本位居全球第一,2013年的最新排名為全球第四。

日本公共外交的主要問題

近年來,日本政局不穩,造成政策缺乏連續性、高層和事務層麵配合不默契等問題。這些問題在公共外交領域也得到體現。

首先,日本公共外交缺乏統籌和戰略考慮,開展的多是一些權宜之舉的公共外交。2011年3月11日,日本發生9.0級特大地震並引發海嘯,還造成福島核電站核泄漏,引發全球性的核恐慌。日本展開了多種形式的公共外交活動,同時暴露了大量問題。統籌日本公共外交的機構隻是外務省的一個局,在地震、海嘯、核泄漏等問題上,缺乏對全局的掌控和對各方麵資源的綜合運用。2011年4月11日,日本時任首相菅直人在《人民日報》推出了題為“紐帶”的感謝信,被中國媒體廣泛報道,並被解讀為“日本首相感謝中國援助”。其實,該文不僅在中國媒體發表,同時在美、英、韓等7國的媒體發表。該文在多國同時投放,但並未做到充分說明,以至造成誤解:“日本首相專門撰文感謝中國。”同時引來部分中國網民質問:感謝中國援助,為何沒有出現“中國”二字?使其公共外交效果大打折扣。此外,在被汙染海水的排放等問題上,日本中央政府、東京電力公司、駐外使館的行動不夠一致,自說自話的公共外交活動,沒有很好地回答全球對日本核泄漏的關切。

其次,駐外使館和日本國內配合缺乏默契,在很多問題上疲於應對。這也是日本政權不穩的後遺症。首相更換後,管理各項事務的內閣大臣會隨之更替,但駐外大使不隨之更替。頻繁的首相更替讓日本中央政府的政策方針沒有連貫性,在內政和外交方麵均是如此。在釣魚島爭端爆發後,日本時任駐華大使丹羽宇一郎在釣魚島問題上表明了與日本中央政府完全不同的立場和態度,在日本國內引起軒然大波,足見日本駐外使館和國內中央政府在溝通方麵存在的嚴重問題。

第三,也是最根本的問題,就是日本政府在曆史問題上的躲閃態度。二戰時期日本對周邊國家的瘋狂侵略,是日本一個巨大的曆史包袱。侵略行為給周邊國家造成巨大痛苦,這種痛苦記憶至今依然鮮明,周邊國家很多民眾對日態度不友好,這是日本國家形象和公共外交的最大負資產。美國皮尤研究中心2013年進行的調查發現,韓國和中國國內的情緒極為強烈,認為日本沒有表現出足夠的懺悔,僅有1%的韓國人表示日本已進行了充分道歉,僅有22%的韓國人和4%的中國人表示他們對日本持正麵看法。隻有坦誠認識曆史問題並承擔應有的曆史責任,日本才能獲得周邊國家的諒解,才能改善與周邊國家的關係,並在全球範圍塑造正麵的國家形象。

【本文為教育部留學回國人員科研啟動基金項目(第46批)“中國對日公共外交與國家領導人形象塑造策略研究”、中國廣播電視協會2013年度學術理論研究項目“中國影視公共外交與文化軟實力提升研究”(編號:2013ZGXH035)的部分成果】

注釋:

①陳宗權:《日本與德國的國家形象建設比較》,《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11 年第1期

②廉德瑰:《日本公共外交的特點》,《日本學刊》,2011年第1期

③姚奇誌胡文濤:《日本文化外交的觀念變革與實踐創新》,《日本學刊》,2009年第5期

④吳詠梅:《淺談日本的文化外交》,《日本學刊》,2008年第5期

(作者為中國傳媒大學講師、察哈爾學會研究員、早稻田大學政治學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