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英國報業的股權製度及治理結構(2 / 3)

(三)三一鏡報:公眾持股所有製

1999年7月,英國最大的地區性報業集團三一集團宣布,收購鏡報集團48.4%的股權,購並後兩家集團合二為一,取名三一鏡報集團,成為英國最大的報紙出版集團。公司實行完全的上市公司管理,股權分散在個人和機構投資者手中。新的集團擁有3家全國性報紙和260多家地方性報紙,平均每周總發行量達1600萬份,年營業額達10億英鎊。

(四)《每日快報》:非上市的私人公司所有製

《每日快報》是英國發行量排名第六位的報紙,隸屬於北殼集團。無論是北殼集團還是《每日快報》公司,都是非上市公司,老板理查德·戴斯孟德長期持有北殼集團100%的股份。

對特殊股權製度的評價

(一)特殊股權製度決定誰是報紙的最後控製者

劍橋大學賈吉商學院EMBA主任塞蒙·蘭默特(Simon Learmount)教授接受我們訪談時稱,英國報業是一個特殊的行業,多數是家族控股。控股結構很特殊,采編人員想控製報業采編,家族成員想控製報業企業,這兩點與其他行業差別很大。像《每日郵報》實行“黃金股”製度的特殊股權製度,就是為了實現家族對報業企業的完全掌控。英國各報紙的政治立場十分鮮明,如《每日郵報》、《每日電訊報》是支持保守黨的,《衛報》是支持工黨的。這種立場,也決定了報紙不能完全市場化。

蘭默特說,從某種意義上說,英國是用家族的觀點來影響報紙。“如果沒有特殊股權製度,隨著時間的推移,總有一天會喪失對報紙股權的控製。特殊股權製度決定誰是報紙的最後控製者。”

(二)特殊股權製度有利於從長遠角度考慮發展戰略

英國知名獨立媒體人、劍橋大學教師秋希(Tricia Levasseur)接受我們訪談時認為,特殊的股權製度,有利於保證報業企業從長遠角度考慮發展戰略,而不會受股市短期波動和股東壓力的影響。像《每日郵報》不太在乎資本市場人士的評價,這一點反而成為該公司的優勢,《每日郵報》無論發行還是廣告,業績都很不錯。《每日郵報》的老板羅斯米爾第四認為,按所有權分配權力的做法並不符合決策的科學化程序,“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數人手中”。

特殊股權製度的法理依據

(一)反壟斷法

除了報業,英國其他上市公司很少采用類似《每日郵報》這種特殊股權製度。英國BBC新聞在線網站創辦人、總編麥克·斯馬特勳爵(Mike Smartt OBE.)接受我們訪談時認為,報業是一種特殊的文化創意產業,不同於一般的工商企業,需要保持相對的獨立性和連續性。《每日郵報》有利於家族控製和文化傳承的雙重股權製度很多年前就已存在,這在奉行案例法係的英國,是其一項重要的法理基礎。1965年,英國議會通過第二屆皇家報業委員會提出的反壟斷法規及以後的係列補充法規,防止報業被惡意或壟斷性地兼並收購。而《每日郵報》等報紙實行的雙重股權製度,有利於防止報紙被外界資本大鱷收購。可以說,報業反壟斷法規在防止惡意收購和反壟斷方麵,為報業雙重股權製度的存在提供了法理支持。

(二)英國的“黃金股”製度

1979年英國開始對電信、鐵路等行業推行國有企業民營化,考慮到股改後,政府可能無權對企業的經營管理進行幹預、控製,為保證國家的利益,英國政府設立了“黃金股”製度。英國政府保留股金較少(1%~5%)、權力較大的“黃金股”,掌握重大經營決策的“一票否決權”,而不針對企業管理層人員任免、企業管理、分配等一般權限。此情形下即使轉變為全民營企業,政府仍可通過“黃金股”行使對企業的管理控製。

《每日郵報》等報紙實行“雙重股權製度”在先,英國政府施行“黃金股”製度在後,“黃金股”製度本來與《每日郵報》等報企無關。但“黃金股”製度采用了與《每日郵報》“雙重股權製度”類似的不同投票權製度,這就在事實上給報企的“雙重股權製度”補充了一項法理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