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比喻——生動具體,親切可感
恰到好處地運用喻體與本體之間的相似點來描繪聲音,能讓讀者從形象生動的比喻中品味到作者筆下所寫的聲音。如簡嫃在《夏之絕句》中寫道:
夏乃聲音的季節,有雨聲,有雷聲,有蛙聲、蟲鳴及蟬唱的歌聲如行雲如流水,讓人了卻憂慮,悠遊其中。又如驚濤又如駭浪,拍打著你心底沉澱的情緒,頃刻間,你便覺得那蟬聲宛如狂浪淘沙般地攫走了你緊緊扯在手裏的輕愁。蟬聲亦有甜美溫柔如夜的語言的時候,那該是情歌吧……
這段栩栩如生的比喻讓人真切地感受到作者筆下所描寫的聲音。又如《在聲音的世界裏》中作者爐火純青地運用了一組“博喻”:“肖邦的鋼琴協奏曲如春潮,如月華,如鮮花燦爛,如水銀瀉地。”作者將鋼琴協奏曲中樂聲的輕重快慢、急緩高低通過“春潮”“月華”“鮮花燦爛”“水銀瀉地”展現得淋漓盡致,讓讀者去感悟,從而思之得之,如此寫“聲”的確妙不可言。
四、通感——賦聲以形,曆曆可見
聲本無形,而巧用通感這一修辭手法將人們的視覺、聽覺、味覺、嗅覺、觸覺等多種感覺通過形容或比喻溝通起來。高明的作者在寫聲時往往巧用此方法將無形之聲化為可感之物。劉鶚的《明湖居聽書》(節選自《老殘遊記》)裏就運用了通感手法描繪王小玉的美妙歌聲:
聲音初不甚大,隻覺入耳有說不出來的妙境:五髒六腑裏,像熨鬥熨過,無一處不伏帖,三萬六千個毛孔,像吃了人參果,無一個毛孔不暢快。唱了十數句之後,漸漸地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個尖兒,像一線鋼絲拋入天際……
這裏,作者先以吃人參果的“味覺”感受來描繪其歌聲的悅耳動聽,再用渾身暢快的“觸覺”來表現歌聲美妙得令人心曠神怡,接著又用鋼絲拋入天際的“視覺”描繪音調之高令人歎為觀止。用通感描繪聲音可化無形為有形,讓人可見、可觸、可感、可品。如此寫聲怎不讓人拍案叫絕?
五、烘托——側麵繪聲,如臨其境
描寫聽眾的反應,渲染場麵氣氛,從側麵描繪是寫聲的又一手法。如《明湖居聽書》(節選自《老殘遊記》)中寫王小玉演唱完時,就用了“台下叫好之聲,轟然雷動”的描寫,從側麵寫出歌聲的美妙絕倫。接著又寫台下聽眾的議論:
見古人形容歌聲的好處,有那“餘音繞梁,三日不絕”的話,我總不懂。……及至聽了小玉先生說書,才知古人措辭之妙。每聽他說書之後,總有好幾天耳朵裏無非都是他的書……
這段以聽眾的感受烘托了小玉歌聲的美妙、悅耳。
側麵描寫聲音有如“回音壁”,能把所描寫的聲音反射出來,讓讀者從“回音”裏品味到其聲,這種間接寫聲的藝術效果往往是直接描寫所難以替代的。
【作者單位:福建省南平市浦城市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