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如何將“聲音”描繪得生動(1 / 2)

如何將“聲音”描繪得生動

讀寫指津

作者:傅望華

相傳,施耐庵在寫《水滸傳》時就已構思好在哪幾個章節描寫打虎的故事,比如解珍、解寶兄弟二人獵虎,比如黑旋風李逵沂嶺殺虎,再比如武鬆在景陽岡打虎等等。但同時,施耐庵又覺得要描寫好打虎還是有難度的,畢竟他連老虎的吼聲都沒聽過,這可如何是好?缺少了有聲有色的描寫,這幾節文字就無法做到栩栩如生。

於是,施耐庵為了了解老虎的生活習性,不顧危險,多次去人煙稀少、老虎經常出沒的深山老林裏。他爬到大樹上,長時間地觀察老虎行走、獵物、捕食的一舉一動。同時,他還訪問過很多有經驗的獵戶,向他們了解獵虎以及與猛虎搏鬥的情況,最終把《水滸傳》中的打虎故事寫得活靈活現。

施耐庵是一位非常嚴肅認真的作家,他的寫作經曆告訴我們一個簡單的道理:不聞虎聲,如何打虎?寫作也一樣,它是一種有聲有色的創作活動。如果把“聲”寫好了,相信文章定能出“色”!

“春聽鳥聲,夏聽蟬聲,秋聽蟲聲,冬聽雪聲;白晝聽棋聲,月下聽簫聲;山中聽鬆聲……方不虛此生耳。”張潮在《幽夢影》中如此描述聽“聲”之樂趣。確實如此,人是在有聲的世界中生活的。鳥啼蟬鳴狗吠聲,雨滴泉流鬆濤聲,歡歌笑語讀書聲,自然界、人世間,萬籟有聲,聲聲入耳。然而“聲音”無形無影,既看不見也摸不著,從這個角度來說,描寫“聲音”比描寫其他事物似乎要更難些。那麼,我們在寫作時該如何將“聲音”描繪出來,讓筆下的文字變得有聲有色呢?我們要學習善於運用語言表情達意的作者,巧用多姿多彩的方法把“聲音”描繪得惟妙惟肖,讓人如聞其聲。

一、描述——引發聯想,激發想象

采用描述的手法引導讀者運用生活經驗去展開聯想與想象,從而感悟到其描寫的聲音,這是描寫聲音常用的手法。曹文軒的《孤獨之旅》中有一段對“雷聲”的描述,就可讓讀者想象到那狂風暴雨的情景,耳邊似乎也聽到了隆隆的雷聲:

臨近中午時,雷聲已如萬輛戰車從天邊滾動過來,過不一會,暴風雨就歇斯底裏地開始了,頓時天昏地暗,仿佛世紀已到了末日。

再如王蒙的《在聲音的世界裏》中將風格迥異的戲曲唱聲表現得酣暢淋漓:

河南墜子的調門與唱法則富有一種幽默感,聽墜子就好像聽一位熱心的、大嗓門的、率真本色中流露著嬌憨的小大姐的白話。戲曲中最讓我動情的是河北梆子,蒼涼高亢,嘶喊哭號,大吵大鬧,如癡如醉。

具體細膩的描述充分調動了讀者的想象,熒屏上、舞台上、生活中聽到過的“河南墜子”與“河北梆子”迥然不同的唱聲便會在讀者的耳際縈繞。

二、摹擬——惟妙惟肖,如聞其聲

巧用擬聲詞來摹繪聲音是運用最廣泛也最常見的描寫聲音的方法。何立偉的《白色鳥》中用“格格格格”描繪兩少年純真的笑聲,用“嘶嘶嘶嘶”描繪蟬鳴聲,用“嗡嗡嚶嚶”來描繪蜂鳴聲,用“咚”模擬石頭落水的聲音。江口渙的《鶴群翔空》中用“哦—哦—哦”摹繪鶴群翔空時發出的啼聲,用“颼”描繪蒼鷹急速翻飛似箭衝進鶴群時發出的響聲。沈石溪的《斑羚飛渡》裏用“咩—咩”來模擬斑羚羊的叫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