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導學生積極閱讀,提高學生語文素養
教學在線
作者:薄梅
閱讀是學生獲取知識、提高語文能力的主要途徑,是進行各種學習的基礎,深刻地影響著人整體素質的發展。閱讀能力的培養是語文教學的基本要求之一,是聽、說、讀、寫能力的綜合訓練,因此,教師必須給學生提供充分的課外閱讀條件,引導學生正確閱讀。那麼,怎樣才能真正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呢?
一、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端正其閱讀態度
培根在《論讀書》一文中有這樣一段名言:“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自然哲學使人精髓,倫理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使人善辯。”由此可見,愛讀是會讀的基礎,是養成良好閱讀習慣的前提。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在與文本對話時產生某種體驗,引領學生在文本暢遊中理解、體驗作品中的情感並和作者達到“共鳴”,以使學生獲取和作者相同的情感體驗,激起閱讀興趣,這一目的可通過朗讀的形式達到,必要的時候給學生簡要介紹作者寫這篇文章的時代背景,這樣學生將會更快地理解作品所蘊含的情感。
二、積累閱讀經驗,傳授閱讀的基本方法
古人雲:“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閱讀是一種複雜的心理活動,包括感知文字、理解意義、聯想、想象等活動。我們要培養及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就應從以下三個方麵入手。首先是要培養學生對語言文字的認讀感知能力,包括字形、字音、字義。初讀時,教師可要求學生感知內容,對文本有大致的了解,知道文章寫了什麼內容,解決文中生字詞及難懂的句子。學生可在預習時結合注釋,借助工具書,默讀和自由讀,而教師可通過提問的方式檢查學生的學習情況。
學生應特別注意詞語的感情色彩,藏在字裏行間的真實含義,即“潛台詞”。在初中階段,教師應十分重視學生的理解分析能力。要培養提高學生的理解分析能力應著重做好下麵兩項工作:
1.引導學生理解關鍵詞語、句子、段落的含義和作用
一篇文章由許多詞語、句子甚至語段組成,我們不可能也沒有必要對所有的詞語、句子和段落都作詳細的分析,隻要抓住關鍵部分就行了。關鍵詞語往往是一句話的中心詞,理解它尤其是它的深層次含義往往就能理解句子的含義,這裏要特別注意的是理解時不能孤立地看待,必須根據具體的語言環境即上下文去理解。
比如朱自清在《背影》中寫道:“我那時真是太聰明了。”這裏的“聰明”並不是我們平時所說的有智慧、頭腦靈活,而是指太笨、太愚蠢了,因為那時他未能理解父親的一片愛子之情,現在表現出一種自責、懊悔之情。再如魏巍的《我的教師》中有一句“我用兒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覺……”,這裏的“狡猾”並不是我們經常說的詭計多端、老謀深算之意,而是特指小孩的聰明伶俐。因此,要理解詞語的意思就不能離開具體的語言環境。關鍵句則往往能幫助我們理解整個段落甚至整篇文章的主要內容。一般說來,一篇文章的第一句或某一段的第一句就是這篇文章的關鍵句,個別文章在最後或某一段的最後幾句點一下。
2.師生互動應立足文本,達到人文性與工具性的有效統一
語文課需要書聲琅琅,也需要靜思默想;需要表情達意,也需要心領神會;需要聽說讀寫,也需要體驗熏陶。把語文課上成思想教育課,重人文輕工具,是不可取的;把語文課上成語言文字訓練課,忽視語文豐富的人文內涵,也是不可取的。因此,高明的語文教師會找準“工具性”與“人文性”統一的觸發點,由此披文入情,將兩者和諧統一,而不露痕跡。
語文教學是師生互動的過程,隻有教師的獨角戲或者隻有學生的任意發揮,都不能保證語文教學人文性與工具性的和諧統一。師生間圍繞文本而展開的互動過程,實際上就是教師充分利用自身的專業知識與人生經驗對學生的情感智慧進行啟發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教師的專業才幹、個人魅力,學生的思維方式、思維狀態、情感等要素實現了有效結合。教師對學生做好引領,學生之間相互影響、相互合作探究,再反過來對教師的創新思維產生積極作用,師生雙方在教學中就能真正實現相互成長。而這成長又促進了師生對於文本的深度理解,促進了學生對於文本知識的吸收,為學生的健康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使師生思維都保持一種最佳狀態。課堂教學所無法預設的那些精彩,都會在師生互動中演繹。
總之,要讓課堂充滿語文味,就要做一個有底氣的教師,“腹有詩書氣自華”;要讓課堂充滿語文味,還要做一個有智慧的教師,這樣才能“識得廬山真麵目”“咬定青山不放鬆”;要讓課堂散發出濃濃的語文味,更要做一個有情意的教師,這樣才能“潤物於無聲”。
【作者單位:山東省東營市鹽窩鎮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