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教育離不開家庭教育
治教經驗
作者:劉世斌
在全麵實施素質教育的今天,學校、社會和家庭各自處在不可替代的位置,三者必須相互溝通、積極配合,以便使教育收到最佳的效果。其中,家庭教育是培養孩子良好習慣的開端,是學校教育的必要補充,是整個教育工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一、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之間的關係
從一個受教育者的發展過程來看,其所受的教育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學校教育,一種是家庭教育。促進學生的良好發展,需要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的有機結合。實現這樣的結合,從現有的途徑來看,主要依靠教師和家庭的聯係與相互合作。因為教師與家長所處的位置不同,所扮演的社會角色不同,對教育對象的認識也不同。因此,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二者之間既有差異性又有統一性。
這種統一性表現為學校希望每位學生都能學業有成,為校爭光;家長也都“望子成龍”“盼女成鳳”,希望孩子將來能光宗耀祖。學校認為嚴格的要求與訓練可以培養學生嚴肅認真的學習態度、良好的學習習慣,便於其完成學習任務,取得優異成績;家長也感到嚴格的要求有利於孩子的成長,正所謂“嚴師出高徒”。因此,把孩子培養成才就成為學校和家長的共同心願。
二、發揮家庭教育的作用
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中,家長自覺地、有意識地按照社會對人才的要求,通過家庭生活和言傳身教對子女實施的教育。
實際上,每個人在成長過程中,一般都會受到家庭、學校和社會三方麵教育的影響。人們的思想、道德、文化、能力、個性等方麵的發展,主要是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綜合作用的結果,三者缺一不可,又不能相互代替。家長既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師”,又是“終身教師”。家庭教育是子女受到的最早的教育,也是受到的最長久的教育,它伴隨人的一生,並在人的一生中發揮作用。從小受到良好家教的人往往會受益終身,而自幼受到不良教育的人,其個體素質乃至一生的發展都會受到消極的影響。“孟母三遷”影響了一代思想家的成長過程,“嶽母刺字”則造就了精忠報國的民族英雄。從古至今,大多數優秀人才的脫穎而出,總是和良好的家庭教育分不開的。
家庭教育是國民素質教育的基礎,是鞏固學校教育成果的陣地,是整個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它不僅關係到子女的健康成長,也關係到家庭的幸福、社會的安定、國家的富強和民族的興旺。
家庭教育上去了,就會更好地配合學校教育;家教搞好了,孩子就會很好地適應社會環境,有選擇地接受社會因素的影響。如果家教搞不好,孩子缺乏分辨是非善惡的能力,不能對周圍的環境影響進行篩選、取舍,那麼社會環境中的消極因素就會在孩子身上發揮侵蝕作用。
三、協調配合是家庭教育的根本原則
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說:“做父母的對於子女的教育應有一致的措施。中國家庭教育素主剛柔並濟。父親往往失之過嚴,母親往往失之過寬。父母所用的方法是不一致的。雖然有時相成,但流弊未免太大。因為父母所施方法之寬嚴不同,子女竟至無所適從,不能了解事理之當然。並且方法過嚴則易失子女之愛心,過寬則易失子女之敬意。這都是父母方法不一致的弊病。”教育本是一個係統工程,周圍的人都會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施加影響,隻不過是影響的大小不同而已。所以說,家長對子女的教育,最根本的原則就是要協調各種積極因素,就是要把所有教育因素納入到整個教育係統工程中去。具體而言,就是要在“配合”二字上下工夫。
孩子在一天一天地長大,他們的思想和行為也在不斷地發生著變化。孩子身上的許多新變化大都是在學校裏表現出來的,因此家長要了解孩子的新情況,應該經常保持和學校的聯係。當孩子犯了錯誤時,家長不能把教育孩子的責任全部推給學校。有些家長恨不得把孩子的吃穿問題都托付給老師。不少家長總是對老師說:“孩子大了,家長的話不聽了,請老師多加關心。”有時,孩子在家裏出現了不良行為,家長不是在家裏及時批評教育,而是跑到學校求老師管教。總之,要想真正從各個方麵了解孩子,從而更好地教育孩子,家長必須和學校密切配合。
麵對國內外的新形勢、新情況、新特點、新問題,當今的家庭教育具有強烈的社會性和時代性。作為家長必須樹立正確的家教觀念,隻有這樣才能適應時代的發展,把自己的孩子培養成具有高尚人格的、對社會有用的人才。
【作者單位:河北省衡水市武邑縣職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