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改變軟弱,堅持夢想(1)(2 / 3)

她通過言傳身教強調教育的意義。這決定了奧巴馬青少年時期的麵貌。母親用打字機把他的家庭作業打出來批改。從奧巴馬的回憶錄中,我們得知他淩晨五點就起床學習。當他的校友肆意評論幾乎空空如也的冰箱和家裏亂糟糟的景象時,她大發雷霆。她把兒子拉到一邊提醒他:她是單身母親,要上學,還要撫養兩個孩子。烤餅幹恐怕不是她優先考慮的事。雅加達最好的學校隻收印尼學生,而且很貴;在他9歲時,她把兒子送回夏威夷,很快自己也前往團聚。為了兒子的學業,也為了自己的學業,安·索托羅在1975年做了大多數美國母親都不會做的事:她把13歲的奧巴馬留給父母照顧,重返印尼開始為博士論文做實地考察。

人們常常會說美好的夢想和殘酷的現實,這種鮮明的對比就說明了很多人在麵對夢想時缺少堅持的勇氣,有些人為了順應現實放棄了堅持自己的夢想,感覺頗為無奈。其實很多事情不是不能,而是不敢,對於夢想來說尤其是這樣。我們認為要培養有麵對困難追求夢想的勇氣,就要學會調整自己的心態,擺好夢想與現實的位置。很多人都把夢想捧得高高在上,飄在雲端,隻可遠觀,難以碰觸。這種誇大的距離感久而久之就會消磨掉你的耐性和勇氣。也有的人某一時刻對夢想充滿衝動,要不顧一切地去追求它,但堅持不了多久,就打了退堂鼓。其實在追求夢想的道路上,並不總是需要保持高昂的情緒和興奮點,也並不要把夢想想象得高不可攀。實現夢想的道路何其漫長,我們需要的是一股具有韌性的細水長流的力量支撐我們不斷往前。因此我們不要把夢想束之高閣,而要把它放在眼前,通過一步一步的可行性計劃不斷走近它,並最終美夢成真。這樣一來,每當取得一個階段性的勝利,你就與自己的夢想更接近一些,也就具有更大的勇氣和信心取得最後的成功。總的說來就是要對夢想抱有一個平常心。

從某種程度上來講,安·索托羅是一個理想主義者,她不甚安穩的一生都在做著自己想做的事情,盡管曾經顛沛流離,身為單身母親還要撫養兩個孩子,並且要忙於自己的學業。然而種種現實並沒有讓她退縮,仍然保持著追求夢想的勇氣。自己曾經玩笑似的夢想多年之後竟然成為現實,或許有些人認為她是無心插柳,但她何嚐不是一個有心之人呢?隻不過她沒有太把夢想當回事兒,對待夢想太過稀鬆平常,卻在不斷努力地去靠近那個她看起來平常的美夢。這也許是她一個單身母親能夠造就美國總統的原因。

誰都會跳進的舒適區

聽著舒適區,我們會感到很舒服,然而,它卻是一條美麗的毒蛇,能將你的所有動力、希望、夢想全部腐蝕掉;當你還未陷入,趕快剝掉它的外衣。

舒適區最早是心理學的一個概念,它與人類的壓力有著直接的關係。

我們每個人從出生時起。壓力就始終潛伏在身邊。如影隨形。隻不過處於不同的時期、不同的階段,壓力的大小不一樣,我們的體會也不盡相同罷了。

壓力,必然會帶來心理上的焦慮。隨著壓力的變化,我們心理的焦慮程度,也相應地發生著變化,心理學將這種變化稱之為“壓力曲線”(也可以說是“焦慮曲線”),並將壓力的大小,按照不同的程度分成三個區域。處於不同的心理區域,人們就會呈現出不同的特征:

(1)發展區

人類本能的未知和不確定性,使我們麵對新環境時,總會明顯地感覺到巨大的壓力。為了解除壓力、尋求“自我需要”(正如馬斯洛需求理論所說的:人類需要滿足生理、安全、認同、尊重和自我五個層次從低到高的自我需要),或者迅速逃離“不適應的痛苦”、尋求解脫,我們都會在行動和態度上積極努力,爭取盡快地適應環境。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發展區是進步最明顯的階段。因為處於這一區域,你能夠自然地感覺到希望和目標,就好像樹上的金芒果近在眼前,你隻需努力地跳一下,就能夠輕鬆摘到。

當你的發展和進步達到了一定程度,即你的需求滿足了,適應了環境後,你便自然而然地進入到了舒適區。

(2)舒適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