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改變軟弱,堅持夢想(1)(3 / 3)

舒適區,顧名思義,處於這一區域,你會感到習慣性的舒服。

這一時期,壓力其實還是有的,隻是我們似乎覺察不到,或者很輕鬆地就可以應付這些壓力。因此,我們一般都沒有強烈的改變欲望,也不會主動付出太多的努力,所有的行為,無非是為了保持舒適的感覺而已。

這種狀態,會讓你輕易地沉迷其中、難以跳出。長時間地處於舒適區,你會感到迷茫、無助,其行為表現為:懶惰、鬆懈、倦怠和保守等。

(3)潛能區

當然,這個世界並不是呆在舒適區裏的人所想象的一成不變。叢林社會的主流是變化和發展。我們周圍的環境,必然會發生變化,隨之而來的就是你的壓力的增大。

當壓力增大到你已經無法用常規的能力來應對的時候,你會被迫調動潛在的能量解決問題,擺脫困境。

我們都知道,人的潛能真的深不可測。但遺憾的是。普通人的一生,充其量隻發揮了其潛能的2%,即使像愛因斯坦之類的高智商科學家,也頂多運用了其潛能的5%~10%。

為什麼會造成這樣的結果呢?

這是因為我們在舒適區裏停留的時間太長了!也許,你會在舒適區裏感覺到壓力的存在和環境的變化,但如果沒有強大的自我意誌的自控,你將很難走出舒適區,釋放出自己的潛能。或許所謂的壓力應對,也隻是臨時抱佛腳、急中生智,或者是“狗急跳牆”之類的小把戲而已。

這正是普通人和成功人士之間的差別所在。

前者,通常一生中2/3的時間都呆在了舒適區;後者,總是能夠在人生有限的可利用時間裏,及時跳出舒適區。這樣一來,不僅避免了潛在的危機,還充分發揮了自己的潛能,從而使自己在工作上或者某些方麵上有所造詣。

不管怎樣,當人類的潛能被真正地激發,勢必會迸發出不可思議的強大行動力。根據世界著名潛能大師伯恩·崔西的研究,人類潛能區的能量如果被開發一半。毫無疑問,人類文明和科技進步將至少提前1000年。

從這種意義上說,潛能區實際上是一種“更高層次的發展區”。通過潛能區釋放的任何不可捉摸的潛能,最終都將補充或轉化為你自身的能力。

於是,這三種心理區域,構成了一條循環路徑:每個人都將由最初的發展區,進入到得心應手的舒適區,又由於環境的變化,而進入更高層次的潛能區。潛能釋放後,使你的能力得到提高,從而進入到更高層次的舒適區裏,然後依次往複。

當然,這些都隻是心理層麵的解釋。在廣義上。我們所定義的舒適區,範圍更大,內容更多,它幾乎涵蓋了社會生活的方方麵麵,比如人們固有的習慣、觀念、行為方式和思維方式……諸如此類,它們都屬於廣義的“舒適區”。從這個的角度來說,我們每個人都會不同程度地陷入N個“舒適區”之中,比如:

剛買來的鞋子穿起來難免有些擠腳,但是穿過兩個星期之後,你走起路來就會明顯感到舒服,這說明你在穿鞋的感覺上,已經進入了舒適區;

在工作上,你做起事來得心應手、毫不緊張。當然,這樣的工作也不會讓你激動,因為它們對你而言是再熟悉不過的。這說明,你在工作上,也進入了舒適區:

還有,你比較關心的話題、固定的朋友圈子、百聽不厭的歌曲,體育運動……它們都是你的舒適區。

有的人處在舒適區中,會產生安全和自信,但他們不會長時間停留於此,而是能夠很快地作出改變,跳出其中,進入更高層次的發展。比如結交新的朋友,拓展興趣範圍,接受有挑戰的任務等。

但是,更多的人卻不願意冒險,不願意給自己樹立一個更高的目標,不願意自找“苦”吃。他們就像企業裏很多資曆老的員工,長期滿足於現狀,不求有功、但求無過,天天朝九晚五地混日子。這種狀態,淘汰出局將是在所難免的結果!

我們不妨套用錢鍾書先生的話,來看待人們處於舒適區的這種狀態:舒適區就像一個圈套,外麵的人爭先恐後地想跳進來,裏麵的人卻很少能夠主動地走出去!

這種奇怪的現象,其實隱含著更深層次的原因……

你看到了什麼“幻象”?

也許上一節所說的舒適區過於理論化,那麼這一節,我準備用更為形象的比喻來詮釋舒適區的真相……

首先,舒適區,可能是散發出靡迷香氣的曼陀羅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