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仍處在一個年輕的國度裏,借用聖經的話說,現在是拋棄幼稚的時侯了。現在應是我們讓永恒的精神發揚光大的時侯,應是選擇創造更佳曆史業績的時侯,應是將代代相傳的寶貴財富、崇高理想向前發展的時侯。上帝賦予所有人平等、自由和充分追求幸福的機會。你眼前的花再怎麼美麗,也隻不過是一條美麗毒蛇,如要找到夢想的單車,那就像鷹一樣重生,繼續在空中翱翔……
堅持夢想的勇氣
夢想何其美好,總是讓人欲罷不能。但是追求夢想的道路總是荊棘叢生,令人望而卻步。有人說夢想之所以叫夢想,就是因為它太過美麗,不可觸碰,虛無縹緲,難以實現。夢想總是漂浮在高高的雲端,人們隻有仰望的份。但是其實我們不難發現,夢想不是沒有實現的可能性,雖然過程艱難,但總是有跡可循。往往在遇到困境艱難時,有勇氣堅持下去的那個人就會獲得成功,實現他人眼中難以實現的夢想。因此可以說,勇氣是實現夢想獲得成功的助推器。
2009年,具有黑人血統的貝拉克·奧巴馬在總統選舉中獲得成功,擔任美國第44任總統,也是美國有史以來的第一位黑人總統。成為美國總統是很多人的夢想,對於曾經的奧巴馬來說也是一樣,甚至是更遙遠的夢想。但是在2009年1月20日這一天,他實現了這個夢想,恐怕這需要難以想象的勇氣和毅力。我們都熟知奧巴馬關於“Change”的概念,然而從另一方麵來講,這種變就是為了堅持不變,最終實現自己一以貫之的夢想。這種勇氣不單來源於他以黑人麵孔在白人世界的生活經曆,或者更多地來自於他母親對於夢想的執著和對他自身的教育。我們從中可以明白一些道理。
(1)每時每刻實踐夢想
20世紀60年代初,《民權法》尚未誕生,婦女運動尚未興起,一名17歲的白人少女在跨進大學校門的短短幾個星期後便懷孕了。令人驚訝的不是她在學期末選擇了退學,不是孩子的父親來自另一個大陸並有著與她不同的膚色,不是她在大半個美國都把與黑人通婚定為重罪時嫁給了他,也不是她在婚後不久便與丈夫離異。令人驚訝的是她堅信,她的兒子聰穎過人,“在這個世界上想幹什麼就能幹什麼,哪怕是當美國總統。”她說對了。她在大部分職業生涯中的名字是安·索托羅。後來她發表文章時使用的名字是S.安·鄧納姆。
奧巴馬的妹妹或許給出了最佳注解:“有夢想的女人總是有麻煩。”安·索托羅絕對是有夢想的。她生性樂觀,為人隨和,很容易被打動。她還是一個孜孜不倦、進取心十足、誌存高遠的工作狂,一個喜愛美食的女人。1985年元旦,安在筆記本裏給自己列出了12個新年目標。烤餅幹沒排在靠前的位置,兩個孩子則分列倒數第二(瑪雅)和末尾(23歲的貝拉克)。“完成博士論文”是首要目標,接下來是經濟狀況穩定。
自古以來,養育孩子的過程中總會產生一些意想不到的後果。兒子從父母那裏學到的東西有的是她刻意傳授的,有的則是她在不經意間傳授的。公眾服務意識和未經任何雕琢的理想主義直接來源於他的母親。她曾經義無反顧地成為闖蕩世界的西方女性,所以他能夠巋然屹立於白人麵孔的海洋之中。
很多人常常會覺得夢想和現實是相互矛盾對立的兩個個體,兩者水火不容。人們習慣把夢想和現實分隔地太遠,但是我們也應該知道,夢想也可以照進現實。我們在聽某些成功人士的成功經曆時,有些人常常會覺不可思議,認為他們的成功華麗得很不真實,似乎是在聽神話故事。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神話也是脫胎於現實。美麗的夢想也不是靠一日就能呈現,也需要日積月累厚積薄發,也需要在平日的生活和工作中不斷努力不斷積累,到了一定程度功到自然成。這也許應該是奧巴馬從她母親那裏繼承的最重要的品質之一。他從母親對於生活的認真和孜孜不倦中學會了如何在白人世界中立足,並最終取得成功。
(2)勇於堅持夢想
奧巴馬的母親與他的生父結婚後不就就離異了。離異後不久,她與印度尼西亞留學生洛洛·索托羅結婚,並帶著6歲的貝拉克跟隨他來到生活條件十分艱苦的爪哇。1970年,她生下奧巴馬同母異父的妹妹瑪雅。與洛洛的感情也未持續很久。奧巴馬的父親言語粗魯,瑪雅的父親則常常提著酒瓶子在外麵遊蕩至深夜。在兒子看來,這段婚姻顯然是寂寞的。1979年,他的母親和繼父離婚。此後她再也沒有建立較長久的感情生活。
為人母向來是需要勇氣的,一個孤立無援的母親尤其需要勇氣。從1973年開始,安·索托羅一直獨自撫育著兩個不同種族、不同父親的孩子,邊養活他們邊讀完了碩士。她從事小額貸款工作,向東南亞窮人發放信貸,自己卻常常捉襟見肘。她不願回美國的部分原因就在於經濟狀況。她在國外可以生活得很安逸,而在美國隻會債台高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