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為了挖一位曾在微軟工作過的資深工程師,張一鳴像一位調查記者一樣通過線上和線下的途徑全麵了解對方。那幾天,他開始一個接著一個打電話,向所有他能找到的人打聽對方的信息。打完電話後,他還會加上這位工程師所有公開的社交工具,通常是加完微博後,又想辦法加微信,然後把對方的朋友圈先看一遍。

“一開始在微博上可以很放鬆地問對方現在在做什麼(項目)或者與對方做技術上的交流分享,這也是一種考察。”張一鳴說,這樣做是為了方便自己對對方的性格和能力有一個基本判斷,偶爾他也會點讚、評論互動,增加對方對自己的好感。當時為了了解自己要挖的這位工程師,他一共花了二三十個小時做挖人的前期信息調查。“每次要做之前我都覺得挺累的,但是招到人了又會很興奮。”張一鳴說。

“前期信息收集越仔細,他越會覺得你對他的工作、公司環境乃至他那個部門的特點都如此了解,這樣你和他的對話就能產生共鳴,他對你的信任度會提高。”當成為朋友後,張一鳴開始向對方介紹自己的公司,“覺得火候差不多了,你就問他有沒有興趣加入。”在與這位工程師溝通長達兩個月後,在一家咖啡館,張一鳴終於得償所願,讓這位工程師加盟今日頭條。

創業維艱,找到技術人員隻是諸多艱難中的一種,創業者更難找到的是與自己共同走下去的創業搭檔。對於張一鳴來說,找到與擅長技術的自己互補的創業搭檔成為創業初期最重要的一件事。

兩年前的一天下午,在盈都大廈10層一間燈光昏暗的小會議室裏,喜歡用圖形和數據來表達事物關係的張一鳴開始用一套複雜的公式和算法向時任《京華時報》汽車事業部總經理張利東解釋今日頭條的商業模式和產品模型。

當天下午,張一鳴幾乎是不假思索地開始在一個小白板上密密麻麻地寫上“用戶量、展示量、點擊率、轉化率、單價、CPM、CPC”這些外人聽起來有些陌生的詞彙,然後,他又繼續寫下一長串複雜而又深澀的計算公式。之後,他花了好幾個小時解釋自己寫的這一套複雜的推導公式。他說,之所以這樣做的是為了讓張利東能夠明白,今日頭條的廣告盈利和往後每一步的創業步驟他都不是空談,而是有一套精密的算法推導而成。

“當時他寫的公式,你都看懂了嗎?”2015年5月的一天下午,現任今日頭條高級副總裁張利東向《博客天下》記者回憶當時張一鳴拉他加盟的情景:“實話實說,當時我沒完全聽懂,但他列公式的行為給我的感覺是震撼,我第一次看見有人用公式的方式給我推導廣告盈利模式。”某種程度上,張一鳴的理工科思維徹底顛覆了這位此前幾十年來一直依靠勤勉、營銷技巧來征服廣告客戶的廣告人。

兩年後,在這間小會議室裏,張一鳴列出的公式仍然保留在這張白板上,望著公式的張利東告訴《博客天下》記者,“事實上,兩年後今日頭條的盈利模式就像張一鳴寫的那樣,一步不差的都實現了,而且實現得比他兩年前跟我說的還要好。”

張一鳴說,創業初期,自己像個銷售一樣推銷公司的願景和機會。他希望自己給候選人留下坦誠、可信賴的印象,“我願意花時間,也有耐心,不洗腦,也不忽悠。”他經常去候選人公司或家的樓下等他們,北京的霧霾也擋不住他。“和優秀的人做有挑戰的事。”這是張一鳴招人的原則,也是他向每一個候選人傳達的信息。

“我不喜歡桃園結義,但三顧茅廬還是沒問題的。”張一鳴說。創業初期,他徒步把北京的東四環和北五環這些程序員聚集的地方走了一遍,他沒有喝咖啡,喝茶的習慣,卻在咖啡廳、茶館和真功夫見過許多候選人。

有時,張一鳴會把自己的招聘經驗寫在一個小本子上,公司開會的時候拿出來分享,同事調侃他的挖人經驗就是“不要臉”。張一鳴解釋說,每次招聘都是給候選人提供一個選擇,而不是強迫他來,隻要對方有考慮的空間,就得“臉皮厚,要樂觀”。

現在有一支13人的HR團隊專門幫助張一鳴掌管今日頭條主要的技術招聘工作,但他仍然將40%精力放在人才的引進上。

張一鳴的努力並不是每次都成功。2012年,一位安卓的工程師覺得剛上線的今日頭條公司小、壓力大、薪酬也沒有競爭力,盡管當時張一鳴給他寫了一封A4紙那麼長的郵件,最後對方還是放棄了。

2015年5月20日,張一鳴在自己的朋友圈發出了10萬美金-100萬美金招聘頂級機器學習人才的廣告,聯係人方式一欄裏,隻寫了他本人的郵箱地址。

幾天後,他就收到了十幾封求職郵件,令他沒有想到的是,其中一部分簡曆是2013年他去矽穀物色人才時認識的工程師,這些人大部分都是供職於Google、Facebook、Twitter和YouTube等大公司的高端技術人才。當年他在矽穀一無所獲,但仍然心有不甘地加了矽穀很多工程師的社交工具。兩年後,張一鳴決定再次邁向矽穀,這一次形勢可能會有些變化,除了擁有足夠大的誠意外,他還擁有充足的資金和對自己公司更清晰的願景。

“一定要招全球最頂尖的電動車人才”

如果說雅虎北研事件的實質是中國本土互聯網企業向一家已經宣告死亡的國際巨頭分部發起人才戰爭,那麼跨界布局新能源汽車的樂視董事長賈躍亭早在一年前就開始計劃如何挖走特斯拉創始人馬斯克手下的人。

2014年5月19日,樂視總部大廈17樓,樂視董事長賈躍亭親自送走了他剛招至麾下的一員汽車業大將—澤普新能源公司前總經理聶天心。後者肩負一項絕密任務,他要以樂視高級副總裁、樂視超級汽車美國公司總負責人的身份,單槍匹馬降落美國,開始部署超級汽車美國公司項目。

兩個月前的一天,樂視總部的辦公室裏,賈躍亭推掉了所有的會議,單獨約見聶天心。此前賈躍亭是通過聶天心的一位朋友找到他。事實上,在聶天心去見賈躍亭前,他並不看好互聯網公司做新能源汽車,聶天心說:“我知道研發一輛車的難度有多大,所以我絕對不會相信一個做互聯網行業的。”雖然當時他認可賈躍亭是互聯網行業的精英和成功的商業領袖,卻不太相信他能夠克服重重困難。

“那一整天我們談的全是電動車。”聶天心告訴《博客天下》,他沒想到一個從沒做過電動車的互聯網企業家會對新能源汽車有這麼深的研究。他向《博客天下》轉述當時賈躍亭對他說的話,“賈躍亭告訴我,他第一眼看到特斯拉電動車的時候,他就覺得這種汽車是樂視的生態鏈上最欠缺的一個環節,但他絕不是要做另一個特斯拉,樂視擁有屬於自己的生態鏈和商業模式,賈躍亭認為這是他的優勢。”在長達三個小時的會談中,兩人談了研發新能源汽車的技術、如何尋找研發人才,當然話題也離不開錢。

聶天心告訴賈躍亭,憑他的經驗,投資電動車公司所消耗的資金規模會遠遠超過創立一個新的互聯網公司。他希望親耳聽見賈躍亭清晰地告訴自己,他是否已經做好了投資電動車公司的準備,賈躍亭回答他,沒問題。最終,經曆多輪談判後,聶天心成為了樂視超級汽車美國項目的第一名高管,也是當時這個項目的唯一一名員工。

在聶天心動身前往美國矽穀的前一天,賈躍亭在樂視總部的辦公室特地交代聶天心,“一定要招全球最頂尖的電動車人才!”作為樂視超級汽車“挖人”策略的製定者,賈躍亭的態度非常明確:要打一場迅速的、高端的挖人戰役,並且隻能勝利。

坦率說,賈躍亭這一挖人計劃的難度並不低。他挖人的首選目標是世界知名新能源汽車—馬斯克創立的特斯拉,而與賈躍亭樂視競爭搶人的對手是同樣有新能源汽車規劃的蘋果公司,樂視在全球的知名度遠遠趕不上前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