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國家對外關係(2 / 3)

4.它不應當是同一個大國簽訂雙邊聯盟的成員國;

5.它的國家領土不應當有在它同意下建立的外國軍事基地。

這五條原則也反映了非洲國家的利益和共同願望,因而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國家加入不結盟運動。非洲國家成了不結盟運動的主力。

1961年9月,第一次不結盟國家和政府首腦會議在貝爾格萊德舉行。出席會議的共25個國家,其中11個是非洲國家。會議發表了《不結盟國家和政府首腦宣言》,並通過了《關於戰爭的危險和呼籲和平的聲明》。宣言和聲明指出,不結盟運動奉行獨立自主和非集團的宗旨和原則,支持各國人民在爭取和維護民族獨立、捍衛國家主權以及發展民族經濟和民族文化的鬥爭。會議提出的一些原則主要來自萬隆會議。

1963年5月,非洲國家首腦會議通過了《非洲統一組織憲章》,其中明確規定非洲統一組織的成員國應該對任何集團實行不結盟政策。20多年來,非洲國家始終把不結盟作為自己外交政策的基礎。目前,除南非以外,非洲的獨立國家都參加了不結盟運動,成為該組織的重要成員國。

非洲國家執行和平中立的不結盟政策並不意味著它們不反對帝國主義與殖民主義的侵略和壓迫。第一次不結盟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會議宣言就明確要求,“立即無條件地、徹底地和最後地廢除殖民主義”,把鬥爭矛頭主要指向英、法、葡等老殖民主義。馬裏總統莫迪博·凱塔在第一屆非統首腦會議上談到不結盟政策時說:“對我們來說,不結盟並不意味著也永遠不意味著對不正義的行為、對鎮壓和外國統治采取無動於衷的態度;對我們來說,不結盟不是說我們對侵犯人權和公民權的行為、對破壞各國人民享有自決權利的行為采取置若罔聞的態度。”在第二次不結盟國家首腦會議上,非洲統一組織首任秘書長在賀詞中說:“我們應該加強以和平共處原則和反對殖民主義和帝國主義的原則為基礎的團結。非洲國家就是抱著這些目的參加貝爾格萊德會議和這次會議的。……非洲國家把不結盟政策看作是解決自己所麵臨的最大問題的辦法。”1964年12月14日,埃塞俄比亞國防大臣曼加沙少將在非洲統一組織防禦委員會的開幕詞中說:“我們今天麵臨的現象是兩大集團正在進行一場鬥爭,這場鬥爭雖然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爆發成一場世界規模的軍事衝突,但這隨時都是可能的。我們不希望也不打算讓個別非洲國家和整個非洲大陸變成一個第三力量集團並用它的軍事力量來支持那些從事意識形態鬥爭的大國集團的任何一方。”采取和平、中立、不結盟的對外政策,是符合非洲國家的根本利益的。

三、非洲國家對外關係的分期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非洲國家對外關係的發展可以劃分為兩大時期。

第一時期是1950年代後期至1970年代末。在這一時期,非洲大部分地區取得了獨立,帝國主義在非洲的殖民體係陷於崩潰,但西方殖民國家仍妄圖維持其殖民統治。而美國和蘇聯則乘虛而入在非洲擴張自己的勢力,非洲國家對它們的認識是逐步加深的。這一時期又可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從1956年至1970年代初,為非洲國家獨立初期。捍衛和鞏固獨立、維護主權與領土完整、支持非洲未獨立國家人民爭取自由和獨立的鬥爭,在這一階段非洲獨立國家的外交政策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對外關係中,非洲獨立國家主要是反對英、法、葡等老殖民主義和隨後的美國新殖民主義。對老殖民主義的罪惡,非洲人民記憶猶新,但對新殖民主義的本質並不是立即認識清楚的。恩克魯瑪作為早期的非洲國家領袖,主張新興的非洲國家必須建立一個獨立的整體,但他為非洲製定的外交政策是“使美國和歐洲不和而讓非洲從中得利”。恩克魯瑪錯誤地認為,隻有依靠美國才能對老殖民主義的歐洲施加壓力,解放非洲其他地區。他認為,對非洲人來說,歐洲國家是主要敵人,因為它占領了非洲大部分的地區,鬥爭必須針對歐洲。直到1971年,尼雷爾總統在回顧當時非洲形勢時還認為,對老鼠(指非洲)來說,貓(指葡萄牙和南非)是我們真正的敵人。因此,這一階段一些非洲國家在國際關係中企圖爭取美國來孤立歐洲,達到鞏固本國獨立的目的。另一些非洲國家則執行親近宗主國的政策,以發展經濟和鞏固自己的獨立。隻是在剛果事件發生後,日益增多的非洲國家才逐漸對美國企圖取代英、法、比、葡等國在非洲進行擴張的新殖民主義政策有所認識。在剛果事件中,美國操縱聯合國軍排擠英、法、比等國勢力、企圖控製剛果的行徑,使許多非洲國家十分憤慨。在1963年非洲統一組織建立時,該組織通過的憲章宣布要根除非洲大陸上一切形式的殖民主義,其中就包含有反對美國新殖民主義這一內容。

第二階段是1970年代。美國由於越南戰爭及水門事件的影響,內外交困,霸權地位衰落,在對蘇戰略中處於守勢。蘇聯從爭奪世界霸權的全球戰略出發,一麵同美國在歐洲大搞緩和,一麵在非洲頻頻發動戰略攻勢。蘇聯利用非洲大陸由殖民地時期進入獨立過程中產生的矛盾和各種機會,打著支持民族解放運動的旗號,鼓勵一些非洲國家沿著“非資本主義道路”過渡到“社會主義”,企圖在非洲排擠老殖民主義,遏製美國勢力的擴張。越來越多的非洲國家逐漸看清蘇聯的霸權主義行徑。1971年蘇丹粉碎蘇聯顛覆陰謀和1972年7月埃及薩達特總統驅逐蘇聯專家的決定,是這一階段非洲國家對蘇聯關係明顯變化的轉折。在這一階段,幾內亞、加納、馬裏等國家對原宗主國采取了激進的政策,並接受蘇聯大量經濟、技術和軍事援助,采取蘇聯模式來進行國家建設。這些國家在對外活動中自然也同蘇聯關係密切。另一些通過談判取得獨立的國家如科特迪瓦、塞內加爾、加蓬、喀麥隆等,則執行親近原宗主國的政策,對西方國家采取較溫和措施來逐步完善自己的獨立和發展民族經濟,它們在對外活動中也同原宗主國保持密切聯係。但也有的溫和國家對於原宗主國的控製進行了鬥爭並取得成效,進一步完善和鞏固獨立。

從1970年代末以來,非洲國家的對外關係進入了第二時期。在這一時期,美蘇兩個超級大國的霸權地位相對衰落,世界格局的多極化趨勢日益明顯。非洲國家為了維護民族獨立,擺脫大國控製,振興和發展民族經濟,尋求多方援助和支持,因而普遍調整外交政策,積極開展多元外交,改變了長時期以來一邊倒的外交傾向。

四、一九五○年代後期至一九七○年代末非洲主要獨立國家的對外關係

1.幾內亞和加納的對外關係

第一,幾內亞的對外關係

位於非洲西海岸的幾內亞,在1958年9月28日舉行的公民投票中反對法國關於建立法蘭西共同體的建議,從而在法屬西非國家中最早取得獨立。幾內亞因此成為國際社會注視的中心。塞古·杜爾總統的聲譽和威信也大大提高,他的名言“幾內亞寧要貧困的自由,也不要富足的奴役”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幾內亞的獨立對國際政治產生了很大影響,對法國是沉重的打擊。戴高樂深怕獨立的幾內亞一旦站穩腳跟會在法蘭西共同體的其他國家中產生連鎖反應,因而對幾內亞采取了一係列嚴厲的報複措施。

早在公民投票舉行前,杜爾就同法國總督聯係,希望幾內亞能按照法蘭西第五共和國憲法第八十八條規定的原則,非正式地申請與法蘭西共同體保持聯係。然而公民投票的結果使戴高樂十分惱怒。他表示,投票反對他這件事決不能視為兒戲。在投票後的9月29日,幾內亞就接到通知說,投票結果意味著它已經從法屬西非中分裂出去了。法國政府隨後命令它在幾內亞的教師、醫生和文職官員回國,並轉移所有可以運走的設備。由於技術援助停止,幾內亞首先蒙受其害的是製鋁工業,水利事業也受到影響。法國原先決定給予幾內亞的8000萬美元發展水利的資金被取消。5000餘名法國行政人員、技師和商人的匆匆撤離,使幾內亞的各項工作大受影響,法庭無法開庭,零售業也因此停頓。在兩星期內,政府和市級檔案卷宗大部分被拋入大西洋銷毀,重要的行政記錄和地圖被帶走,電話機被拆除,發電機被破壞,警察製服、武器甚至打字機也被全部運回法國。由於戴高樂盡其所能對幾內亞進行打擊,幾內亞嚴重缺乏資金、第一流的文職人員、業務管理和其他專業技術人才。戴高樂還向其他西方國家施加壓力,要求它們仿效法國在外交上不承認幾內亞,或者不給它一絲一毫的援助。

幾內亞領導人在獨立之初仍願意同法國保持友好合作關係。塞古·杜爾在宣布獨立之後,曾經兩次打電報給法蘭西共和國總理勒內·戈蒂。他在電報中呼籲同法國建立外交關係並進行合作,表示願意在符合兩國人民利益的基礎上同法國保持和發展兄弟般的友誼。盡管塞古·杜爾作出了努力,甚至派出私人代表希望與法國達成諒解,但都未奏效。為了清除殖民主義勢力和影響,杜爾宣布幾內亞脫離法郎區並發行自己的貨幣;在政府各部門、軍隊和文化領域實行幹部非洲化,將原由法國控製的貿易公司、銀行、保險公司及公用事業收歸國有,並向世界其他地區尋求援助與合作。

幾內亞首先要求美國援助小型武器以維持社會秩序,遭到拒絕。美國隻是在1959年6月向幾內亞提供了5000噸大米和3000噸麵粉。1959年10月杜爾總統訪問美國。美國政府表示可向幾內亞提供有限的技術援助,但幾內亞不願意接受它的附帶條件。

在東西方冷戰中,蘇聯早已準備把幾內亞作為它向黑非洲發展勢力的基地。在幾內亞獨立初期遇到困難的情況下,蘇聯乘機滲入自己的勢力。蘇聯向幾內亞提供經濟和軍事援助,以贈送的方式或以低價供應幾內亞軍事裝備。為了發展經濟,幾內亞向蘇聯借得3500萬美元長期低息貸款,以購買蘇聯的糖和水泥、民主德國的麵粉和煤、捷克斯洛伐克的棉織品等等。幾內亞還接受了蘇聯的剩餘物資和質量很差的商品。蘇聯動員東歐國家與幾內亞加強聯係。蘇聯、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和民主德國都同杜爾政府簽訂了貿易協定。幾內亞的貿易夥伴自西方迅速地轉向東方。過去幾內亞對外貿易額的80%是同西方國家交易的,現在情況發生了根本變化,與蘇聯和東歐各國的貿易額上升到80%。捷克斯洛伐克人駕駛著蘇製飛機運來了大量軍火、彈藥及警察製服。新開辟的航線聯係著莫斯科—幾內亞和莫斯科—加納。由於幾內亞組織新政府急需技術人員協助,蘇聯便派出大批行政人員、工程師和專家以私人身份到幾內亞工作。12個蘇聯人掌握了幾內亞教育部和科納克裏港的要害部門。捷克斯洛伐克人負責管理經濟計劃和財政部門,並管理幾內亞的機場。捷克斯洛伐克還派出軍事代表團負責訓練幾內亞的陸軍。波蘭人負責管理礦務局。

盡管蘇聯和東歐的勢力大量湧入,幾內亞仍執行和平中立的外交政策。1959年10月,杜爾總統訪問美國時表示,幾內亞將保持中立地位。1961年,幾內亞開始接受美國派遣的和平隊。1961年底,由於蘇聯在幾內亞策劃反政府示威並支持反政府的非洲獨立黨的活動,蘇聯駐幾內亞大使索洛德被宣布為“不受歡迎的人”。為了修補兩國關係,蘇聯部長會議第一副主席米高揚和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勃列日涅夫於1962年1月和2月先後訪問幾內亞。1962年10月,杜爾第二次訪問美國與肯尼迪會談,要求美國擴大對幾內亞的經濟援助和合作計劃。當美蘇兩國在古巴導彈問題上進行激烈較量時,杜爾在出席聯合國大會期間避免同古巴總統會麵,表示幾內亞不卷入古巴導彈危機。蘇聯曾要求準許飛往古巴的蘇聯飛機使用由蘇聯幫助新建的擁有10663呎跑道的科納克裏噴氣機場,但遭到幾內亞政府的拒絕。

早在1960年10月,塞古·杜爾在聯合國大會上發表了長達兩個半小時的演說。他指出:“那些擔心非洲要落入一個集團,擔心他們會失去自己古老特點的人是在自尋煩惱。非洲再也不是任人搶掠的贓物,或者說再也不是一根被人爭奪的骨頭了!”1962年12月,塞古·杜爾在幾內亞民主黨第六次代表大會上宣布,幾內亞奉行積極中立主義政策,其主要原則是:(1)消滅帝國主義、殖民主義和新殖民主義;(2)撤除一切外國軍事基地,取消一切形式的軍事聯盟和軍事公約,鞏固和平;(3)在嚴格遵守不幹涉內政條件下實行和平共處;(4)保證各國人民的獨立和尊重各個國家的製度。1963年3月24日,杜爾在幾內亞軍事學校學生畢業典禮上說:“隻要存在帝國主義和人剝削人的製度,軍隊和武器就應當保持並使其完善,以便抵抗帝國主義的侵略和解放被壓迫的人民。”

1963年8月5日,蘇、美、英在莫斯科簽署《禁止在大氣層、外層空間和水下進行核武器試驗的條約》,幾內亞政府未在條約上簽字。

第二,加納的對外關係

1956年9月18日,英國政府允許黃金海岸在英聯邦內獨立。1957年3月6日,黃金海岸宣布獨立。這是戰後第一個獲得獨立的黑非洲國家。加納執行的對外政策是,反對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支持非洲人民的民族獨立運動,實行和平、中立和不結盟。

獨立初期,加納把肅清西方殖民主義殘餘作為鞏固獨立的首要任務。為此,加納政府采取了一係列重要措施,其中最主要的是起用非洲人逐步代替在政府機構中任職的外國文官。1959年,加納武裝部隊退出英國西非部隊,軍官逐步由非洲人擔任。在加納獨立初期,為了幫助建設和管理這個新國家,恩克魯瑪留用了數以百計的英國公務員和軍官。加納兵團在英國的亞曆山大少將指揮下曾開赴剛果執行聯合國軍的職務。1961年夏,恩克魯瑪去埃及度假,回國後他表示要派400名軍官去蘇聯陸軍學校受訓,遭到亞曆山大將軍的反對。但恩克魯瑪決心擺脫英國對加納軍隊的控製。1961年9月,恩克魯瑪參加了第一次不結盟國家和政府首腦會議,從貝爾格萊德回到加納後麵見亞曆山大,宣布撤銷他的職務並立即執行。恩克魯瑪對他說:“你的革職是政治上所不可避免的。”亞曆山大隨即返回英國,280名英國軍官中的多數人也辭去職務。加納收回了原由英國軍官掌握的軍隊指揮權。1963年,加納政府接管了英國海底電線和無線電公司;宣布持有英國證書的法官和律師均須得到加納法律學校的認可才能繼續任職和開業;成立加納銀行,發行本國貨幣,停止英國貨幣的流通;設立可可銷售局,撤銷原英國可可銷售公司。加納政府還接管了鑽石貿易,將五家英國金礦公司收歸國有,設立國營海運公司和航空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