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納獨立後,恩克魯瑪的國際聲望不斷提高。1958年,恩克魯瑪主持第一屆非洲獨立國家會議。1958年11月,加納同幾內亞共和國結成聯盟,成為非洲第一個反殖民主義軸心。同年12月,恩克魯瑪在阿克拉主持了有62個民族主義組織參加的全非人民大會,討論非洲人民反對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爭取民族獨立等問題。此後,盧蒙巴領導的剛果、凱塔領導的馬裏參加了加納—幾內亞聯盟,並得到本·貝拉領導的阿爾及利亞的支持。這幾個國家形成了一股強大的力量,是非洲政治演變中史無前例的發展。
在1960年第十五屆聯合國大會期間,恩克魯瑪和印度總理尼赫魯、埃及總統納賽爾、印尼總統蘇加諾、南斯拉夫總統鐵托一起,被稱為聯合國中立集團的五位代表人物。
1963年7月,加納外長博齊約宣布,加納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則是:非洲的解放和統一,積極中立和不結盟,通過聯合國實現國際和平以及英聯邦的親睦。1965年1月12日,恩克魯瑪總統在國民議會演說中強調:“除非在世界各地消滅帝國主義和新老殖民主義,否則就不可能實現持久和平。”他譴責帝國主義勢力在安哥拉、莫桑比克、葡屬幾內亞、南羅得西亞和南非的罪惡活動,宣布加納將繼續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援助那些在非洲為“最後全部鏟除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而鬥爭的非洲自由戰士和解放運動”。
獨立之初的加納經濟十分落後,不得不接受西方或東方國家的援助,但不願意卷入冷戰旋渦或中蘇分歧。加納獨立後不久即與蘇聯建立了外交關係。在恩克魯瑪執政期間,加納與蘇聯關係密切。蘇聯承擔了建造加納煉金廠、水泥預製件廠、原子反應堆等13個項目,還向加納提供軍事援助,並派出專家訓練總統衛隊。1966年2月加納發生軍事政變,恩克魯瑪被推翻,蘇聯對加納的軍事和經濟援助全部停止。1972年阿昌龐執政後,蘇聯才同意恢複經濟援助。
加納和幾內亞參加了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所有西方國際金融機構。此後,新獨立的非洲國家都遵循這一模式,接受這些國際金融機構派出的專家幫助製定國民經濟發展計劃。
2.法語非洲國家的對外關係
在原法屬非洲,馬達加斯加、塞內加爾、乍得、象牙海岸、馬裏、烏班吉·沙裏、毛裏塔尼亞、達荷美、加蓬、尼日爾、上沃爾特和剛果(布),在法國壓力下同意加入法蘭西共同體。1959年2月4日,法蘭西共同體正式宣告成立,這12個國家成為共同體內的自治共和國。但是,在怎樣建立同法國的關係問題上,它們之間的聯邦派和反聯邦派存在著分歧。以塞內加爾的桑戈爾為首的聯邦派主張法屬西非國家應首先聯合起來,組成與法國保持聯係的聯邦,然後以獨立國家地位同法國重新談判它們之間的關係。根據這一想法,1959年4月,塞內加爾和馬裏組成馬裏聯邦。以科特迪瓦的博瓦尼為首的反聯邦派認為,每個法屬領地都隻是相對的實體,不能同法國斷絕經濟和文化方麵的聯係,主張走巴爾幹道路,即每個國家分別同法國建立直接聯係。馬裏聯邦建立後不久,博瓦尼就組織了由科特迪瓦、布基納法索、貝寧和尼日爾等國參加的結構鬆散的協商委員會,與法國在經濟上保持著多方麵的密切聯係。
法國同意它的殖民地獨立是有條件的,非洲國家在同法國談判獨立的時候還得同法國簽訂合作條約。“獨立與合作同時生效,兩者缺一不可。”這樣,法國同一些非洲國家的關係便由宗主國與殖民地的關係一下子變為合作關係。法國通過同這些新獨立國家簽訂的各種合作協定繼續進行控製,以保持法國在這些國家中的傳統地位和利益。戴高樂在《希望回憶錄》中稱,1960年是“同14個國家締結了經濟、教育、文化、國防、交通和保護人身財產條件等方麵的合作條約”的一年。這14個國家除上述12國之外,還有喀麥隆和多哥。在這些國家裏,1960年6月20日,馬裏和塞內加爾組成的馬裏聯邦宣布獨立,兩天後同法國簽訂合作條約。同年6月26日,馬達加斯加獨立,次日同法國簽訂合作條約。8月17日,加蓬宣布獨立,當天就同法國簽訂了九項合作協定。根據協定,加蓬在對外事務方麵采取任何立場和行動必須同法國協商。加蓬軍隊不能超過2000人,軍官都由法國人擔任。法國擁有在加蓬駐軍和建立軍事基地等權利,加蓬軍隊的武器裝備必須由法國提供,軍事幹部由法國培訓,加蓬必須留在法郎區內同法國保持貿易特惠製。加蓬的戰略物資如石油、鈾等要優先供應法國,加蓬政府不得將法國人的財產和企業收歸國有。法國控製加蓬的海運、航空以及教育等事業。通過這幾項合作協定,法國從外交、軍事、經濟和文教等方麵嚴格控製了加蓬。法國同其他前法屬殖民地國家也達成了類似的協定,總共有200多條,其內容涉及政治、外交、經濟、貿易、科學文化、財政金融、司法行政、原料和戰略物資、軍事與防務等各個方麵。
此外,在1960—1961年間,除幾內亞外,所有法語國家都同法國簽訂了軍事援助協定。塞內加爾、象牙海岸、加蓬、吉布提、多哥和喀麥隆等還同法國締結防務條約,建立了新的軍事關係。防務條約不僅規定法國可在當地駐軍,可以繼續保留和使用陸海空軍基地;當地部隊要經常同法國武裝部隊一起舉行聯合軍事演習,法國擔負非洲國家反對外來入侵的威脅的義務,而且還規定法國可以鎮壓非洲國家內部的顛覆活動等幹涉非洲國家內政的條款。根據這些防務條約,在非洲國家獨立後的15年中,法國仍保留了三個戰略意義十分重要的軍事基地:塞內加爾的達喀爾、乍得的恩賈梅納和馬達加斯加的迪耶果—蘇瓦雷斯。法國在1975年才從乍得撤軍,同年,它在迪耶果—蘇瓦雷斯的駐軍也被馬達加斯加逐走。但法國又在加蓬、中非(前稱烏班吉·沙裏)和留尼汪等地增強了兵力。
法語非洲國家在獨立初期之所以仍然同法國保持密切聯係,是由於雙方的原因。從法國來說,法語非洲被認為是在法國影響範圍之內的陣地,黑非洲是法國在第三世界建立廣泛聯盟的天然跳板。因此,法國要繼續控製它們。對於非洲國家來說,在殖民統治時期,法國在當地實行直接統治,推行同化政策,把許多受過教育的非洲人吸收到法國的文化和社會生活中去,把他們訓練成“法國人”。長期的殖民統治不但使非洲國家在政治、語言、文化等方麵深受法國的影響,還使不少非洲國家的上層人物參加了法國的政治活動。1946—1960年間,在法屬非洲殖民地中,有的向法蘭西共和國議會、有的向法蘭西聯邦議會派出代表。桑戈爾、博瓦尼、凱塔等人都曾在法蘭西第四共和國和第五共和國政府中任職。這些政治人物是不會削弱新獨立的國家同法國之間的聯係的。
桑戈爾在成年後大部分時間住在法國,長期卷入法國的政治活動。1944年後,桑戈爾任法國國民議會議員。1946年,他參加了法蘭西第四共和國憲法的起草工作。1953年3月至1956年2月,他在法國埃德加·富爾政府中任總理府國務秘書。1959年7月至1960年7月,他任法國政府文化事務、教育與司法部顧問。他還兩次擔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中的法國代表。他主張“法語親善”,並一貫支持為了加強非洲和全世界法語國家的聯係而建立國際組織。桑戈爾說:“前殖民國家如英國和法國已經做了工作,非殖民化的迅速進展證明了他們的善意。況且,他們也太軟弱,再也不能構成一種威脅,非洲人應該忘掉他們反殖民的壓抑情緒而認識到他們的老殖民統治者由於長期的曆史結合是最能幫助他們的。對於自由非洲發展的真正危險是來自新的大國,即俄國、中國以及擁有占壓倒優勢的物質資源的美國。”盡管桑戈爾同法國關係密切,但他於1962年12月在議會發表的演說中重申塞內加爾奉行不結盟政策,在強調繼續保持同法國的合作關係的同時,加強同美國和英國的關係,加強同非洲各國特別是同鄰國幾內亞、馬裏和毛裏塔尼亞的關係。
在烏弗埃一博瓦尼看來,法國人的才智和資金是科特迪瓦實現現代化所必需的。他還認為,科特迪瓦同法國保持特殊關係所得到的要比所失去的多。烏弗埃-博瓦尼在訪問英國時提出,科特迪瓦的外交政策遵循三項原則:(1)與西方國家合作;(2)對社會主義國家采取保守態度;(3)在團結與合作的基礎上實現“漸進的非洲統一”。所以,科特迪瓦在同法國保持密切關係的同時,與其他西方國家的關係也相當密切。
加蓬的內外政策受科特迪瓦總統博瓦尼的影響較深,也同法國保持緊密聯係。加蓬首任總統萊昂·姆巴指出:“加蓬有兩個祖國,一個是他自己的家鄉,一個就是法蘭西。”加蓬獨立後,姆巴總統一直主張要保留加蓬與法國的直接和特殊關係。所以他把曆史上加蓬酋長同一位法國中尉簽訂第一個條約的日子定為加蓬的國慶日。1964年2月17—18日,陸軍發動政變,姆巴政府被推翻。19日,法國動用軍隊又把他扶植上台。
由於法國長期的殖民統治,法語非洲國家受法國的影響很深。這些國家獨立後要完全斷絕同前宗主國的聯係,徹底清除法國的影響,是不容易的。加之非洲國家經濟落後,缺乏幹部,發展國民經濟急需資金與技術,自己力量又薄弱,許多部門的大權仍然掌握在法國人手裏。它們的領導人雖然要求獨立,但對法國和戴高樂抱有幻想。因此,他們接受戴高樂提供的獨立途徑和合作政策是很自然的。
喀麥隆總統阿馬杜·阿希喬說過一句很有名的話:“我是一個非法國人的戴高樂主義者。”喀麥隆獨立後於1960年11月13日同法國簽訂了合作條約和附屬議定書,確定了兩國外交、經濟、財政、貨幣以及軍事、文化和民航等關係的基礎。根據條約,法國軍隊繼續留駐在喀麥隆並占有杜阿拉、薩納加等六個機場。法國駐軍最多時達8萬人。
進入1970年代後,非洲國家進一步覺醒,法語非洲國家也逐漸要求擺脫法國的控製。它們希望法非合作能在“平等對平等”的形式下進行。在這種情況下,法國蓬皮杜政府被迫同毛裏塔尼亞、馬達加斯加、加蓬、喀麥隆、塞內加爾、剛果、貝寧、乍得、多哥等國進行談判,全麵或部分地修改了法國同它們原來締結的條約或簽訂了新的協定。這些修改後的條約或新締結的協定取消了法國的某些政治、經濟和軍事特權,調整了雙方在各個領域裏的關係。同過去相比,非洲國家取得了一些平等的權益。
在政治方麵,法國於1973年在巴黎召開第一屆法非首腦會議,以示法國領導人與非洲國家領導人處於平等地位,也標誌著法非關係進入了“協商與對話”的新階段。在外交上,法國再也不能使這些國家完全服從自己外交政策的需要。法國取消了一些禮儀性的特權,如法語國家使團團長不再由法國人而由使團中最年長者擔任,法語非洲國家進行對外交往不必再參考法國高級代表的意見等。
在經濟方麵,由於許多非洲國家對法國企業實行國有化或部分國有化,實行資本和幹部本地化,反對法國援助人員對政府的幹預行為,法國減少了派往非洲國家政府機構和非生產性部門的人員,增加了從事生產、教育和技術工作的援助人員。毛裏塔尼亞和馬達加斯加於1973年退出法郎區。法國控製的中央非洲國家銀行(成員國有乍得、中非、剛果和喀麥隆)和西非貨幣聯盟所屬的西非國家中央銀行(成員國有科特迪瓦、貝寧、尼日爾、塞內加爾、布基納法索和多哥)先後於1972年和1973年修改章程,規定這些非洲國家的外彙儲備將不受法國法郎貶值的影響,同時規定減少法國在銀行董事會中的代表名額,銀行主要職務由非洲人擔任,實現了這兩個非洲中央銀行領導和幹部的非洲化。這兩家銀行的行址從巴黎分別遷到非洲國家。此外,法國和非洲國家間還實施了一項重要改革:非洲國家可以隻將外貿收入的65%存入法國國庫開設的特別帳戶-業務帳戶,其餘35%由各國中央銀行自行掌握。
在軍事方麵,法國和非洲國家防務條約期滿之後,除科特迪瓦、布基納法索、中非和加蓬同法國續訂外,大多數法語非洲國家不再續訂。在續訂的防務條約中,刪除了原來法國可以以維護秩序為由卷入非洲國家內部事務的條款,規定隻有在非洲國家麵臨外來威脅並提出要求的情況下,法國才能依據條約規定出兵,法國還應撤走或減少在各國的駐軍和基地。在文化教育方麵,法語非洲國家也采取了許多措施發展本國的文教事業,削弱了法國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