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交通與文化發展(2 / 3)

眾所周知,考考即加奧。而馬蘭達,R.莫尼認為在阿加德茲以南,T.萊維基認為在艾爾地區,馬拉瓦即是提貝斯提所在地。幾乎所有學者都認為,這條商路是從加納經加奧、艾爾、提貝斯提、庫夫拉綠洲到埃及。曾經訪問過埃及西部綠洲的伊本·豪卡勒大約在967—977年的記述中提到這條商路。這條商路經過的利比亞沙漠地段在9世紀是跟聯結尼羅河—埃及綠洲—費讚—昔蘭尼加的商路共同使用的。但他說由於沙漠風暴和盜匪的襲擊,這條商路在大約一個世紀以前被埃及國王廢棄了。當然並不排除這條商路的西段如加納與加奧之間,或艾爾與庫瓦爾之間的商路繼續在使用。

從西蘇丹到埃及的商路在13-14世紀恢複了。歐麥裏記載了一條從上埃及經由綠洲—阿拉伯人居住的沙漠—柏柏爾人部落到馬裏的商路。此說在16世紀初得到利奧·阿弗裏卡納斯的確認。埃及與馬裏貿易的恢複顯然受到1324年曼薩·穆薩去麥加朝覲途中訪問開羅的影響。14世紀是馬裏經濟最繁榮的時期。其黃金運至埃及、馬格裏布和歐洲。有資料表明,從14世紀起,埃及跟撒哈拉的貿易發展了其他商路。1353年伊本·白圖泰說位於艾爾的塔凱達的人們正在跟埃及進行貿易。其商隊離開塔凱達後到達撒哈拉中的一個十字路口,可能是因阿紮瓦,從那裏一條折向西北到圖瓦特,另一條折向東北經加特到埃及。同年,伊本·哈勒敦說一個從事埃及和馬裏之間貿易的由12000頭駱駝組成的大商隊正經過塔德梅卡。1455-1456年卡達莫斯托聽說馬裏部分黃金是取道加奧運到埃及和敘利亞的。另外,從埃及通向中蘇丹地區還有兩條商路。一條是向西南越過利比亞沙漠經庫夫拉和提貝斯提到博爾古和乍得湖;另一條是向西經加特和艾爾高原到豪薩地區。

後來又發展起從中蘇丹通向東非沿海的商路。最重要的一條是從索科托或卡諾經庫卡瓦渡過沙裏河經馬塞尼亞到阿貝歇,其中最危險的地段是巴吉爾米和瓦代兩王國之間有爭議的地段。然後從阿貝歇經達爾富爾到青尼羅河上的瓦德邁達尼,從此分道,或順青尼羅河而下到恩圖曼(喀土穆),或向東北到薩瓦金,或向東經厄立特裏亞到馬薩瓦越過紅海最終到沙特阿拉伯的吉達。

撒哈拉商道貿易促進了沙漠兩端,即北非和蘇丹地區的經濟發展和文化交流。西方經濟史家普遍認為,西蘇丹黃金在中世紀地中海經濟生活中起重要作用。西非一些古國如加納、馬裏、桑海等的強盛與經濟發展,都是因為得益於撒哈拉商道貿易。過境商隊的稅收是這些國家收入的重要來源。對中世紀的西非來說,撒哈拉商道是它跟外部世界聯係的唯一渠道。長途貿易向西非引進了新的作物,特別是棉花、靛蘭、洋蔥、煙草等,也導致北非和蘇丹地區先後出現了一係列早期城鎮。特別是促進了西非內地城鎮手工業的發展,如紡織,製革等。棉花經過紡、織、染最後做成衣服。皮革做成各種製品,用於家庭,裝備馬和駱駝等。也可以看到蘇丹城市文化的發展。一般認為奧達戈斯特是在泰格達烏斯特的舊址上發展起來的。1960年遺址發掘表明,這個中世紀的居民點是用石料建築,房子是地中海風格。伊本·白圖泰報道,瓦拉塔人穿著埃及服飾。在廷巴克圖,商人、工匠(主要是紡織工)和烏裏瑪組成一個獨立階層,他們結交外國商人。在廷巴克圖,蓋達米斯商人建設了最漂亮的社區。在中世紀蘇丹城市中,王宮和清真寺最初是引進地中海的建築風格,但漸漸地工匠們根據當地的氣候條件和建築材料,創造出了蘇丹城市建築的型式。

撒哈拉貿易的發展也推動了伊斯蘭宗教和文化從北非向蘇丹地區的傳播。每個從事長途貿易的商隊都配有專職的伊斯蘭神職人員,同時,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每個商隊本身就是一個傳播伊斯蘭文化的載體。因此,商隊所到之處,伊斯蘭宗教文化也就傳播到那裏。商業中心往往就是伊斯蘭宗教中心。許多西蘇丹王國首都分成兩部分,一部分是王宮所在地,另一部分是商業區,而商業區就是伊斯蘭宗教區,建有清真寺。中世紀西蘇丹出現了一些著名的伊斯蘭宗教和文化中心,如廷巴克圖、加奧等。利奧·阿弗裏肯納斯提到,廷巴克圖的著名大清真寺是由一位安達盧西亞建築師設計建造的。西非的伊斯蘭化經曆了一個漫長的過程。最終,伊斯蘭融進了非洲的社會生活,成為非洲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

二、西非內陸貿易

古代西非內地除了通過撒哈拉商道跟外部世界進行經濟、文化交流之外,從很早時候起,就發展起了內陸貿易。撒哈拉和薩赫勒地區的遊牧民與蘇丹農民之間早就開始了經常的貿易往來。牧民需要農產品,而蘇丹農民的生活必需品食鹽仰賴於牧民從沙漠地區運來。於是,每年都有遊牧部落從沙漠地區或半幹旱的草原地帶趕著牲畜聚集到蘇丹來,在市場上購買他們所需的農產品,同時把獸皮、鹽運來。鹽是古代沙漠地區和蘇丹地區貿易的主要產品之一。曆史上逐漸形成了一些運鹽的商道。如:

(一)伊季勒—阿塔爾—波多爾;伊季勒—提希特—瓦拉塔—巴馬科。

(二)陶德尼—阿臘萬—廷巴克圖—尼亞奮克—傑內;陶德尼—阿臘萬—班巴—布雷姆—加奧—多裏。

(三)塔曼臘塞特—因加勒—塔瓦—卡諾。

(四)塞格丁—比爾馬—恩吉格米;比爾馬—豪薩地區。

這些鹽運到蘇丹各商埠後再分散轉運到南方各地。西非內地生產的黃金也經由蘇丹貿易網再經撒哈拉商道北運。從這個意義上說,西非內陸貿易是撒哈拉商道貿易的延伸。

很長時期,蘇丹酋長和商人一直對外國商人保守黃金產地的秘密。不僅蘇丹中間商阻止外國人進入產金地,而且,至少在早期,黃金生產者本人也不願意跟當地商人進行麵對麵的交易,而是以原始的以物易物,雙方互不見麵的“啞貿易”方式進行交易。早期阿拉伯商人和地理學家把蘇丹產金地和從事蘇丹長途貿易,特別是黃金貿易的商人統稱為“萬加臘人”。曆史上,14世紀伊本·白圖泰第一次明確提到“萬加臘”。後來,伊德裏西又把這個商人集團的名稱標為黃金產地。17世紀蘇丹學者的著作《探索者史》稱:“萬加臘人和馬林凱人是同一祖先,但馬林凱人是尚武之輩,而萬加臘人是商人。”V.費爾南德斯在16世紀初對萬加臘人作了如下的描述:“這些商人屬於特定的階層,稱萬加臘人;……隻有這個階層的成員被準予進入礦區,因為他們被認為是可靠的。其他人,無論白人或黑人,都不能去到那裏。”

“萬加臘”作為西非產金地而言,其實是個不確定的地名。博維爾認為它指四個產金區,即位於塞內加爾河上遊與法萊梅河之間的班布克;位於尼日爾河上遊及其支流廷基索河交彙處的布雷;沃爾特河上遊的洛比以及黃金海岸內地的阿散蒂。此說為非洲史家普遍認可。大體上說,在加納時期,黃金主要來自班布克。貝克利說,加納最好的黃金來自Ghiyaru鎮。那是班布克金礦區的貿易前哨站,位於塞內加爾河上遊右岸,離卡伊不遠。11—12世紀隨著加納王國的衰落,蘇丹商人向南,在尼日爾河上遊的錫吉裏地區開辟了布雷新礦區,13世紀馬裏的強盛是跟布雷金礦的開發以及王國對其貿易的控製有關的。布雷金礦的產量大約是班布克的8倍⑥。14—15世紀蘇丹商人又開辟了通向南方阿肯森林區金礦的商路。

直到11世紀,阿拉伯作家很少知道關於蘇丹貿易的實情。這個時期的材料主要根據口頭傳說和考古發掘。萬加臘人把尼日爾河中遊的迪亞作為其發祥地。在若幹個世紀內他們不斷擴大其商業活動範圍。到14世紀後半葉他們活躍於塞內加爾河和尼日爾河上遊地區。這個貿易體係的中心是傑內。1977年考古發掘表明,現在傑內的前身傑內—傑諾建於公元前3世紀。研究表明,尼日爾河內地三角洲及其附近地區貿易的發展是傑內—傑諾早期發展的一個因素。另外,發掘出的鐵製品,是從三角洲以外通過貿易獲得的,可能是貝內杜古土法冶煉的鐵到傑內來交換鹽。到公元5世紀發展起銅首飾的交易。當然還有鹽。這些都取自撒哈拉。如果到5世紀撒哈拉的銅和鹽已經達到傑內—傑諾,那末不論數量多少,有理由認為到這時可通航的尼日爾河中段已經成為一個重要的南北交通中軸。大約到公元8-10世紀傑內—傑諾已發展成人口眾多的城市。其人民在12世紀初皈依伊斯蘭教。大約在13世紀末逐漸成為穆斯林曼迪商人的一個重要中心。當時馬裏王國貿易及政治控製的主幹線是尼日爾河中段。傑內位於尼日爾河支流巴尼河上,處於跟南方發展貿易的有利地位,而且可以通過尼日爾河經由廷巴克圖和加奧跟撒哈拉商道聯接起來。傑內貿易的支柱是撒哈拉鹽與西非黃金的交易。撒哈拉的鹽由駱駝組成的商隊運到廷巴克圖。每頭駱駝馱兩大塊板鹽。每塊重達90公斤。在延巴克圖這些板鹽用小船經由尼日爾河和巴尼河運到傑內。在那裏90公斤一塊板鹽大約值454克黃金,相當於廷巴克圖價值的兩倍。據費爾南德斯說,以傑內為基地從事這種貿易的商人一年的營業額可達約3萬先令。在傑內,這些板鹽被分成小塊,在旱季開始時由搬運夫運往南方,在旱季結束前他們將金砂運回來。其中部分黃金留在蘇丹本地消費,大部分黃金運至廷巴克圖再轉撒哈拉商道北運。傑內從北方運進的商品除鹽之外,尚有黃銅、絲、紡織品和香料等。以傑內為中心的商路也聯結熱帶稀樹草原和森林地區,以熱帶稀樹草原的牲畜和其他產品交換森林地區的產品。林區產品最有價值的是柯拉果。南方運到傑內的還有奴隸,往往用作搬運夫。

14—15世紀以尼日爾河內地三角洲為中心的西非內陸貿易網向東、西、南擴展。向東發展到豪薩地區;向南伸展到幾內亞灣,將阿肯林區所產黃金運往北方,並且開辟了通向象牙海岸柯拉果之鄉的商路;向西直達塞內岡比亞沿海。

熱那亞和佛羅倫薩從1252年起,威尼斯從1284年起鑄造金幣。14世紀上半葉北歐國家恢複金本位。結果,歐洲黃金需求量大增,金價上揚,在1305—1339年間達於頂峰。雖然14世紀歐洲,特別是匈牙利的黃金生產增長了,但消費量增長得更快。於是歐洲黃金商人去非洲尋找更多的貨源。這促使蘇丹商人向南開辟了一條通向阿肯林區的商路。這條商路從傑內通向博博—迪烏拉索(意為迪烏拉人在博博地方的居民點)往南到孔城。從這裏向西南是象牙海岸和利比裏亞森林地帶,是柯拉果之鄉,當時尚是人口稀少經濟不發達的地區;折向東南經現在的崩杜庫到貝戈,是阿肯產金區。可能還有一條從傑內到貝戈的商路是到博博—迪烏拉索後偏向東沿黑沃爾特河南下經布納的。洛比金礦位於後一條商路上。貝戈位於森林地區正北,現在加納的布朗阿哈福地區。它本身位於產金區,又是來自更南方地區的黃金的集散地。貝戈以南通過茂密的森林有一些小道通向幾內亞灣沿海。西邊一條從貝戈經多瑪、阿哈福到沿海的埃爾米納;第二條經文奇、塔福(後來是庫馬西)、阿丹西、阿辛到沿海的海岸角附近;東邊一條可能開辟稍晚,越過阿夫臘姆平原通過沃爾特狹穀到阿克拉附近。商人們經由這些林間小道把森林地區的黃金及柯拉果等運到貝戈。

活躍在這條商路上的蘇丹商人稱迪烏拉人,為萬加臘商人在當地的稱謂,且兩者的詞意同為“商人”(Trader)。西非的迪烏拉商人可分為兩個集團,一個在象牙海岸東北部,即沿著這條傑內—貝戈商路居住在非穆斯林、非曼迪人中間的商人集團;另一個在幾內亞和象牙海岸西北部,居住在馬林凱人中的穆斯林商人集團,也稱穆斯林馬林凱人。

從傑內到貝戈的商路大約在四個世紀內(即1400—1800年)為南方黃金、柯拉果、奴隸等運往北方西蘇丹以至北非的產品,特別是紡織品和黃銅製品運向南方提供了主要通道。隨著商業交往的發展,也帶來了政治和文化的影響。伊斯蘭教向南傳播得更遠。曼迪商人(即迪烏拉人)和非商人循著商路向南遷移,陸續建立了一些居民點。迪烏拉人建立了博博—迪烏拉索、孔城、布納以及崩杜庫等。16世紀曼迪人戰士從尼日爾河中遊沿著迪烏拉人開辟的商路往南到達貝戈地區,然後越過黑沃爾特河,建立了岡加王國,從而把內地中央集權王國的政治模式發展到了幾內亞灣沿海地區。

內地商業網也向西發展。塞內岡比亞沿海地區逐漸成為廣闊的西蘇丹商業網的西部邊緣。一條條商路從大西洋沿岸向東越過熱帶稀樹草原和北方的薩赫勒西部、東方的尼日爾河中上遊、西南方的富塔賈隆高原聯結起來。這個商業網也和越過撒哈拉通向北非的商路,向東通向今尼日利亞北部豪薩地區的商路,向南通向幾內亞沿海的商路聯結起來。

西部地區的長途貿易始於20世紀初期,在此以前已存在村與村之間、地區與地區之間的長途轉運貿易。最早的商人集團是操薩拉庫列語的人,後自稱賈漢凱人(其先祖為索寧凱人)。起源於尼日爾河上的,當時馬西納王國著名的貿易和文化中心賈(或迪亞)。後其祖先遷移到巴奉河上的賈哈巴(或稱迪亞卡巴),建立了他們自己的中心。以後幾世紀在馬林凱人中經商,逐漸放棄了薩拉庫列語和自身的習俗,接受了馬林凱文化的許多特征,包括語言和生活方式等,但保持了伊斯蘭教的信仰。賈漢凱人(Jahanke)意即來自賈哈(賈哈巴)的人(thepeopleofJaha,Jahaba)。法語稱迪亞坎凱人。

操薩拉庫列語的商人早先從事古代加納的貿易,把持了熱帶稀樹草原北部的商業,公元第二千紀初,他們向南遷移,沿塞內加爾河和尼日爾河到達班布克和布雷產金區。他們和馬林凱商人也向西擴展其商業網,到達岡比亞河與佛得角之間大西洋沿岸的鹽漬區,以後幾個世紀,在塞內岡比亞沿海和尼日爾河之間的熱帶稀樹草原地區不斷擴展其貿易網。到15世紀中葉,塞內岡比亞地區已成為東起豪薩地區、南達今加納森林邊緣的阿肯金礦區的地域廣闊的西蘇丹貿易體係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從大西洋來的鹽和海產品,或許還有從上幾內亞經沿海轉運來的柯拉果、鐵礦石、棉織品和奴隸經岡比亞河與附近地區進行交易。

到17世紀,塞內岡比亞及其附近地區存在著至少三個既有區別又有聯係的商人集團,一是索寧凱商人;另一是賈漢凱人,即馬林凱化的索寧凱人;再一是馬林凱人。他們總稱為朱拉人(是馬林凱人對商人的稱謂)。

索寧凱商人以加賈加為基地。其貿易網主要在塞內加爾河上遊往東,一條經薩赫勒到撒哈拉正南的賈拉(迪亞拉),有時到尼日爾河套地區;另一條轉向南到尼日爾河,通常到塞古。在那裏和一條溝通南北的商路交叉。這是通向塞內加爾河貿易的轉運站,馬林凱商人廣泛分布於從岡比亞河口到尼日爾河上遊巴馬科的東西軸線上,以及西邊的熱巴河上遊、卡謝烏河和卡薩芒斯河一帶。至少從17世紀中葉起,他們是經營岡比亞河長途貿易的主體。

豪薩商人是西非貿易體係中的後起之秀。直到14—15世紀蘇丹的商業網才擴展到豪薩地區。據《卡諾編年史》記載,直至15世紀才由博爾努難民在卡諾建第一個市場。豪薩城邦有著發達的農業經濟,畜牧業和手工業也很繁榮,並逐漸發展起了自己的商業體係。豪薩商人除了銷售本地生產的農產品、手工製品之外,在南方主要進行柯拉果貿易。柯拉果有兩個主要貿易區:西邊一個在象牙海岸境內;東邊一個在今加納北部的岡賈地區。前者由迪烏拉人操縱;後者由豪薩商人操縱。從豪薩地區到岡賈有兩條主要路線:西麵一條經過傑加;南麵一條經過紮裏亞和博爾古。豪薩人的商隊也打入迪烏拉人控製區。例如在孔城,豪薩商人有一個單獨的居住區。在阿散蒂人地區的大商埠金坦波城,以及崩杜庫都有不少豪薩商人。在最東邊的柯拉果貿易中心薩拉加,豪薩商人占優勢。從15世紀中葉起,豪薩商人的競爭是導致迪烏拉商路衰落的一個重要原因。在北方,豪薩商人也參與撒哈拉商道的貿易,特別是16世紀桑海覆亡,17世紀博爾努衰落後,沙漠貿易落入豪薩富商之手。豪薩城邦利用撒哈拉商道,與馬格裏布、埃及、甚至往東經紅海同阿拉伯半島建立直接的貿易關係。到18世紀,豪薩商人和手工業製造者建起了西非最繁榮的交易網之一。

三、東南非的黃金貿易

與黃金商道

古代非洲的另一個黃金重要產地是羅得西亞。羅得西亞高原主要有兩個產金帶:最大的一個從西南部開始穿過高原中央西部到馬佐埃河流域北緣呈弧狀分布;較小的一個在高原東部。其分屬三個地區:一是馬尼卡蘭省,一是米德蘭茲地區(中部省),另一個是北馬紹納蘭。從整個高原的考古發掘表明,大約從9世紀後這裏就同東非沿海,主要是和阿拉伯人發展起了貿易。有的學者認為,可能是印度尼西亞商人第一個探索了東非沿海進入羅得西亞金礦區的河上商路。公元10世紀以後,阿拉伯作家已有關於讚比亞河口及其附近地區輸出黃金的報道。大約在公元950年馬蘇迪在其訪問非洲的著作中提到阿拉伯人南下經商直到索法拉。地理學家伊德裏西提到黃金,還提到從索法拉鐵礦開采出來的鐵。大量的鐵從東非港口運往印度。大約一個世紀以後,作家伊瓦爾迪說:“這個地方最著名的產品是它的一些土產黃金。”古代羅得西亞跟東非沿海的黃金貿易對西印度洋的貿易、東非沿海城鎮的興起及以大津巴布韋石頭城為中心的王國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

最早開采的金礦區可能是高原西南部。那裏的豹子山文化遺址是第一批定居在高原上的紹納人的遺址。這裏通向沿海的商路可能最早是在金礦區以南,沿著林波波河順流而下。還可以用小船利用薩比河、布濟河或讚比西河等可通航的河道。此外,尚有些陸路商道。如從莫塔帕國家繞過東部高原北端到索法拉。然而,利奧帕茲·科佩耶人地區輸出黃金最合乎邏輯的商道是向正北或偏向東北越過高原南端,或順薩比河下遊而下,或跨越東部高地,最後到索法拉港。再有,可向北到讚比西河後經水道入海。在津巴布韋時期這些商道很重要,但在豹子山文化初期向東的商路是至關重要的。

在今卡裏巴水壩下遊約30哩處的伊貢比伊萊代遺址的發掘,印證了馬蘇迪關於阿拉伯人來東非進行黃金貿易的說法。這裏發掘出的隨葬品有:若幹金珠和鐲子,銅、鐵工具和裝飾品、玻璃珠,以及各種衣料殘片。經同位素碳14鑒定為9世紀的遺物。看來,伊貢比伊萊代是產金區西部的貿易前哨站。這種文化以讚比西河以南的烏倫圭高原為中心。從18世紀的貿易模式判斷,這裏可能跟讚比西河以北進行象牙和銅的貿易,跟高原西南方進行黃金貿易。其中部分黃金和其他商品向東順讚比西河而下出口,許多商品如玻璃珠、海貝、印度紡織品等從東海岸輸入。讚比西河是最顯而易見的渠道。12—13世紀阿拉伯商人尋找黃金至少已到達太特。

另外,曆史上從高原內地通向沿海有幾條商道。最東南一條越過無林草原到達伊尼揚區內灣;沿薩比河下遊通向海上的奇洛瓦內和布埃內諸島;有幾條陸上通道往東部高地到蓬圭河或布濟河最後到索法拉灣;利用整個讚比西河流域,但最後一段繞過伊尼揚加高原北端然後經水路到索法拉;從讚比西河轉陸路折向東北,而不經河口三角洲,直達克利馬內。位於內地的紹納統治者為避免商路上其他統治者的敲詐勒索,根據需要選用不同的商路。

一條聯結索法拉和南羅得西亞產金地的長途商路部分是由津巴布韋人把持的。津巴布韋國家地處高原南半部,這裏並非重要的黃金產區。他們為了有足夠的力量控製高原西南部利奧帕茲·科佩耶人產金地與沿海的貿易,大約在1100年以後某個時候建立了國家。黃金和象牙從內地運到沿海或許要經過許多中間部落轉運。在這條由津巴布韋控製的商路上發現了中國磁器和印度珠子。津巴布韋國家由於成功地把持了黃金貿易而在1300—1450年間發展得很繁榮。統治者過著奢侈的生活,進口的紡織品中有精致的絲綢和錦繡,運來的部分黃金不再用於輸出而是由金匠打製成首飾,甚至運進讚比西河以北統治者用的鐵鑼。統治者這種奢侈生活一直延續到國家衰亡,可能是15世紀後半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