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交通與文化發展
內陸交通和文化交流
非洲的地理條件雖然不利於內陸各地區之間的交通和聯係。但在生產力發展水平低下的古代,非洲各族人民仍以旺盛的生命活力,克服各種險惡環境的製約,開辟出一條條內陸長途貿易商路。各族之間經由這些內陸貿易網,進行著相當活躍的聯係和交往。這些內陸貿易網主要有撒哈拉商路、西非內陸貿易網以及東南部非洲內地通向沿海的黃金商道。
一、古代撒哈拉商路
早在古典時代(大約公元前5世紀到公元5世紀),北非地中海沿岸和撒哈拉地區就有交往。希羅多德、普林尼和其他古典作家的著作中有少量記載。在撒哈拉沙漠發現的多處馬拉戰車的岩畫,以及從的黎波裏塔尼亞、費讚和霍加爾的考古發掘也證實了這一點。將繪有馬拉戰車岩畫的地方連接起來,可以看到兩條穿越撒哈拉的車道。西邊一條從北方的菲吉格地區和巴尼山經澤木爾、毛裏塔尼亞高原以及瓦拉塔到尼日爾河畔滾達姆附近的通迪亞;位於中撒哈拉的一條從的黎波裏經由傑爾馬或波利尼亞克堡、加特、阿傑爾高原、霍加爾、提米索到伊福拉斯高原的蘇格。岩畫上的馬拉戰車,其使用年代上限為公元前17世紀喜克索人將馬拉戰車從敘利亞引進埃及,下限大約是公元前300年沙漠以北的利比亞人以騎兵代替戰車。已知有兩種人使用馬拉戰車介入了跨越撒哈拉的活動,一是費讚的加拉曼特人,另一是西撒哈拉的法魯西人。希羅多德的著作中就有加拉曼特人乘四輪馬拉戰車追捕埃塞俄比亞人(黑人)的記載。
加拉曼特人居住在費讚地區,首都稱加拉馬,即傑爾馬。他們控製了來自埃及、北部沿海及南方諸通道的接合部,成為古代中撒哈拉貿易的主要中間商。他們跟北方的羅馬人或腓尼基人進行貿易。羅馬商人隻到達傑爾馬,其以南的貿易就由加拉曼特人控製了。所以R.C.C.勞稱他們是撒哈拉貿易的先驅。
關於古典時代撒哈拉貿易,目前西方史學界有兩種觀點。一種認為那時地中海沿岸與蘇丹地區已有繁榮的商業聯係。現代學者如巴茲爾·戴維遜、羅蘭·奧利弗、J.D.費奇等均持此說。R·奧利弗和J.D.費奇認為“至少從公元前5世紀開始地中海和黑非洲就有經常的交往。”B.G.馬丁認為古代這種南北貿易對北非沿海人民以及沙漠和蘇丹地區的人民同樣是十分重要的。“它在北非經濟生活中是一個不可或缺的因素”。沒有這種沙漠的貿易,北非的經濟生活“不可能達到高度繁榮乃至奢侈的程度。”另一種觀點認為,現有材料隻能證明羅馬人和迦太基人跟沙漠及蘇丹的交往是少量的和不經常的。R.C.C.勞認為,現有材料證明,“即使不能全部否定加拉曼特人跟蘇丹有過貿易,我們也不能斷定這種貿易是大量的和重要的。”J.T.斯旺森對羅馬非洲產品來源逐一作了分析之後認為,那時北非使用的黃金、奴隸、象牙等都不是來自撒哈拉以南地區。“唯一可以追溯到羅馬非洲自然邊界以南的產品是中撒哈拉輸出的紅寶石”。他認為“目前隻有兩點可以肯定,即:撒哈拉和羅馬非洲之間唯一有意義的是紅寶石的貿易,而且甚至這種貿易也是有限的。”但他承認,“雖然這種貿易無論對北非還是西非的經濟都是無足輕重的,但對撒哈拉以南非洲有重要的文化影響。它或許對製鐵技術的傳播起了作用。”
公元初期,撒哈拉沙漠化更為嚴重,車道基本被廢棄。這時,駱駝開始在北非廣泛使用,並傳入撒哈拉內地。5世紀以後,撒哈拉地區已廣泛使用駱駝。這對於撒哈拉後來的曆史發展起了重大影響。
據T.F.加勒德研究,撒哈拉西部商路的黃金貿易在阿拉伯人到來之前,即大約公元前3世紀以後就開始了。在此以前,駱駝尚未用作沙漠馱畜;定期的沙漠商路貿易幾乎是不存在的。古典著作中也沒有關於這個時期北非與蘇丹之間黃金貿易的記載。希羅多德的著作中提到在北非海岸之外一個島上,婦女用塗著瀝青的羽毛,從湖的泥裏挖掘金砂。但不能證明這個地點位於沙漠以南。他還提到黃金的“啞貿易”。那是迦太基人跟居住在海拉克列斯柱外的一個叫利比亞的國家進行的。但他沒有提到西非,而海拉克列斯柱和利比亞都在撒哈拉以北。斯特拉波和普林尼的著作中都強調了西班牙金礦的重要性,但未提及非洲是黃金產地。詩人盧肯在公元60年明確寫道,非洲沒有金礦。
到公元3-4世紀,駱駝比較廣泛地用作沙漠馱畜。公元296-311年迦太基鑄幣廠開始鑄造少量金幣。公元325年羅馬皇帝君士坦丁簽署了以黃金征稅的法令。以後在4—5世紀非洲總督多次簽署法令規定商人和放債人必須以黃金繳稅,還要以黃金征收土地稅。從這些跡象可以推定,可能到3世紀末已存在少量的不定期的撒哈拉黃金貿易。到5世紀北非的黃金通貨似乎很豐富了。這表明穿越撒哈拉到達北非的金塊供應已很經常了。當時北非一年的稅收約1350盎司黃金,加勒德估計當時撒哈拉黃金貿易的規模大約是每年一萬盎司。列夫吉翁也認為公元2—5世紀之間北部蘇丹人種如沃洛夫—塞雷爾人、索寧凱人和桑海人跟穿越撒哈拉的柏柏爾遊牧民有了直接交往。這時,在熱帶稀樹草原和薩赫勒地區已發展起了貿易網絡。撒哈拉貿易助長了小集鎮的興起。公元400年左右傑內—傑諾發展成了一個市鎮。
公元7世紀以後,阿拉伯人和伊斯蘭教的崛起,大大推動了撒哈拉貿易的發展。首先,伊斯蘭世界(北非、中東)內部及其與歐洲南部的經濟和貿易的發展。對經由撒哈拉商路北運的西非黃金的需求日益增長;其次,伊斯蘭世界出現對非穆斯林奴隸的大量需求,於是通過撒哈拉商路從沙漠以南,主要是乍得湖周圍及其以北地區掠取大量奴隸;第三,原定居在北非的一些柏柏爾人(如伊巴底人、圖阿列格人等)被迫南移至沙漠北緣及沙漠深處的綠洲,並逐漸伊斯蘭化。他們一度成為沙漠貿易的主要中間商。桑哈賈人也陸續向沙漠地區和西蘇丹滲透。到9世紀末,他們控製了撒哈拉西部商路的貿易。再有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是,蘇丹居民的生活必需品食鹽當時需要從沙漠地區運來。因此,撒哈拉商道貿易北運的主要是蘇丹地區出產的黃金、奴隸、象牙等,而南運的是北非或地中海產品,以及沙漠中出產的鹽。這些因素促進了撒哈拉商道貿易的繁榮與發展。
8世紀起阿拉伯人和伊斯蘭化的柏柏爾人逐漸發展起新的撒哈拉商道體係。它以溝通南北為主,不久以後又發展起了橫貫東西的商路網。
E.W.博維爾將溝通南北的撒哈拉商道歸結為四條主幹線。最西邊一條是從西吉爾馬薩到瓦拉塔通向塞內加爾河和尼日爾河上遊的產金地區;一條從蓋達米斯到加特通向艾爾和豪薩地區;一條從的黎波裏經費讚到卡瓦爾通向博爾努和乍得湖地區;最東邊一條從昔蘭尼加經庫夫拉到瓦達伊。
撒哈拉貿易的發展及商路的變遷跟沙漠兩端即北非和蘇丹地區的政治發展密切相關。由於貿易的發展往往形成一些商品集散地,進而發展為最初的市鎮。而控製了這些商埠也就有效地控製了整條商路的貿易。因此,沙漠兩端即北非和蘇丹地區的國家之間或部落、族群之間常常為爭奪對商埠以至對整個商道的控製權而展開爭鬥。政治安定,特別是地域廣闊的統一國家的出現使商路更加安全,貿易繁榮;反之,政治紛爭往往導致這個地區貿易及商埠衰落,商路改道。
上述溝通南北的四條主幹線中,最東邊一條經濟價值最小,沿途並未形成重要集鎮。西部商路最繁榮,經濟價值最大,變化也最多。商路多次改道。所以,西部商路有好幾條。
8世紀末加納就以“黃金之國”著稱於穆斯林世界。這吸引了馬格裏布商人以鹽、棉織品和其他貨物來換取蘇丹黃金。8世紀中葉到11世紀中葉,伊巴底人控製了中西部商路的北端。他們廣泛分布於從的黎波裏塔尼亞的內富薩山區經突尼斯南部的傑裏德到阿爾及利亞的塔赫特。西吉爾馬薩和塔赫特成為與蘇丹貿易的重要中心。10世紀上半葉他們又在沙漠深處建立了瓦格拉和紮維拉等商埠。直到11世紀,從西吉爾馬薩到奧達戈斯特的商路是西部撒哈拉貿易的主幹線。
從西吉爾馬薩、阿赫梅特和摩洛哥其他市鎮來的商人會集於沙漠北側的德拉河,然後向奧達戈斯特進發,再經過阿特拉爾山脈、塔甘特到奧卡爾進入蘇丹地區。奧達戈斯特是這條商路的南部樞紐。第一位訪問西蘇丹的阿位伯地理學家伊本·豪卡勒說,奧達戈斯特國王跟加納國王保持著友好關係。西蘇丹其他國王依附於奧達戈斯特國王,因為穆斯林地區運來的鹽要經過這裏才轉銷到西蘇丹其他地區。蘇丹地區的食鹽主要從沙漠地區運來。在蘇丹內地及偏遠地區一馱鹽的價格常常高達200—300第納爾。他的著作中還提到兩個重要地名:一個是吉亞茹(Ghiyaru,塞內加爾河附近卡伊以南重要的黃金市場;另一個是奧利勒,毛裏塔尼亞沿海的鹽礦。因此,他解決了早期撒哈拉西部商道貿易的兩種主要商品黃金和鹽的來源。建於757年的西吉爾馬薩是這條商路北部的重要樞紐。馬蘇迪(?—956年)說,蘇丹黃金是在西吉爾馬薩被鑄成金幣的。10世紀20年代西吉爾馬薩的貿易收入占馬格裏布的法蒂瑪國家收入的一半。10世紀這條商路達到繁榮的頂點。951(或952)年訪問奧達戈斯特的伊本·豪卡勒親眼看到一位從西吉爾馬薩來此定居的商人握有一張價值4.2萬第納爾的債款單據。這樣大數的單據在穆斯林世界東部各省聞所未聞。這表現了西吉爾馬薩與奧達戈斯特之間貿易繁榮的程度。直到11世紀初,巴克裏還說,奧達戈斯特輸出了世界上最好的黃金和優質龍涎香。但不久以後,公元1055年穆拉比特王朝征服了奧達戈斯特並毀滅了它。一個世紀以後,伊德裏西記述奧達戈斯特隻是“一個有少量水的沙漠小鎮……居民數量很少,沒有多少貿易。⑥”接著,穆拉比特王朝控製了西吉爾馬薩,從而控製了撒哈拉西部商路網的南北兩個最重要集結點。在穆拉比特王朝統治下,撒哈拉西部商道貿易再度繁榮。大量西蘇丹黃金源源不斷地北運。西吉爾馬薩是西蘇丹黃金進入北非的主要港口。當時的情景阿拉伯旅行家有許多記載。如“滿馱的黃金裝在駱駝背上運到西吉爾馬薩。”1058年穆拉比特王朝開始在西吉爾馬薩鑄造金幣。以後陸續在摩洛哥的阿赫梅特、非斯、馬拉喀什、特雷姆森和西班牙的塞維利亞、科爾多瓦、馬拉加和阿爾梅裏亞等地鑄造金幣。其中,西吉爾馬薩鑄造了穆拉比特第納爾的大約60%。穆拉比特金第納爾的成色比埃及法蒂瑪王朝鑄造的金第納爾低5%,但前者在整個穆斯林世界仍有很高信譽。因為中世紀的作家和商人都認為蘇丹黃金“很純”、“質地最優良”。如巴克裏曾說來自奧達戈斯特的黃金“比世界任何地方的都更好更純。因此,穆拉比特王朝在開發西非黃金資源並使這些黃金在王國內部以及在南歐、埃及或許甚至在遠東流通起了重要作用。它使撒哈拉黃金貿易達到新的高峰,而王朝本身也靠蘇丹黃金而繁榮興旺。
1145年穆瓦希德王朝征服西吉爾馬薩,進而統治了馬格裏布。在12世紀,商道一度西移。阿蘇吉—阿赫梅特—非斯—特雷姆森的商路曾經取代奧達戈斯特—西吉爾馬薩—特雷姆森的商路,成為西部撒哈拉貿易的主幹線⑥。
13世紀初,西蘇丹處於政治交替時期,加納王國衰落,馬裏王國崛起。西蘇丹的政治重心向南移。瓦拉塔取代奧達戈斯特和加納首都發展成為撒哈拉西部商路的主要南端終點站。同時,由於阿拉伯遊牧民侵入德拉河地區而缺乏安全保障,因此,從西吉爾馬薩和其他摩洛哥商埠來的商隊不再來此集結,而直接進入沙漠地區。而且塔加紮的鹽礦也日益重要。因此,13世紀初商隊改走東邊從西吉爾馬薩經塔加紮到瓦拉塔的商路。有的學者認為,早在11—12世紀瓦拉塔已經成為食鹽貿易中心了。這條商路往北,11世紀特雷姆森取代了塔赫特成為馬格裏布的重要商埠。特雷姆森由於跟歐洲及西蘇丹(通過西吉爾馬薩)的貿易而其商業地位愈益重要。意大利船隻經常來到其外港。到12世紀中葉,伊德裏西稱特雷姆森是繼非斯和阿赫梅特之後馬格裏布第三個最富的市鎮。到13世紀,阿赫梅特衰落了。而非斯和特雷姆森的統治者為控製西吉爾馬薩的貿易進行過多次爭奪。當時,商人們對商道貿易的組織已相當完善。著名的例子是,13世紀中葉,特雷姆森的馬卡裏家族五兄弟建立了一個大商號,專門經營撒哈拉西部商路的貿易,並獲得成功。他們分工細密。其中兩兄弟駐在特雷姆森,負責北非的商務,以蘇丹運來的貨物如皮毛、象牙、柯拉果和黃金換取歐洲產品。兩個年輕的弟弟駐在瓦拉塔,當時沙漠商隊到達馬裏的南端終點站。他們負責將北方運來的貨物批發給當地商賈,並收購當地商品北運至特雷姆森。大哥可能是這個商號的總管,駐守西吉爾馬薩,在那裏搜集北非和蘇丹市場的商品價格信息,以便控製發貨量。從而可以獲取最好的利潤。馬卡裏商號也投資於商路建設,挖掘水井,為商隊提供安全保障等。據說他們的財富簡直沒法計算。
14世紀阿拉伯遊牧民占領了摩洛哥與馬裏之間的廣闊地域。他們襲擊從西吉爾馬薩向瓦拉塔進發的商隊,嚴重幹擾了長期建立起來的商道的秩序與安全。於是,商隊被迫東移,將圖瓦特地區東端的塔曼提特作為其進入沙漠以前的集結地。結果導致沙漠南北兩端的商業城鎮西吉爾馬薩和瓦拉塔的衰落。北方的圖瓦特和南方的廷巴克圖取而代之。
圖瓦特是14世紀西部商路的必經之地,地位極為重要。1324年曼薩·穆薩去麥加朝聖是從瓦拉塔出發,經塔加紮到圖瓦特然後東行的。我們至今可以見到的1339年繪製的一幅地圖上標出了一條從西吉爾馬薩經布達(在圖瓦特西端)到瓦拉塔和馬裏的道路;1375年繪製的地圖上標出一條從西吉爾馬薩經圖瓦特和塔加紮到廷巴克圖的道路;1413年繪製的地圖標出一條從西吉爾馬薩經布達和塔曼提特(分別在圖瓦特的西端和東端)到廷巴克圖的道路。1455-1456年卡達莫斯托提到蘇丹部分黃金是取自廷巴克圖運至圖瓦特和突尼斯的。上述情況不僅說明圖瓦特的重要經濟地位,而且表明,到14世紀後半葉廷巴克圖逐漸取代瓦拉塔成為撒哈拉西部商路的主要南端終點站。它跟以前的商埠奧達戈斯特和瓦拉塔不同。以前兩個商埠都是內陸集鎮。從北方運來的商品到了那裏改由驢或人力再向南運。而廷巴克圖除了麵向北來的沙漠商隊之外,在不遠處尼日爾河上有一個港口。廷巴克圖在14世紀後半葉發展成為一個商業中心是跟聯結廷巴克圖和傑內的尼日爾河道貿易的發展密切相關的。
綜上所述,可見撒哈拉西部商路總的趨勢是由西向東逐步轉移的。這反映了蘇丹地區政治經濟重心的東移過程。但到15世紀從德拉河通向阿德拉爾穿越撒哈拉最西邊的一條商路又恢複使用。這跟伊季勒(在裏奧德奧羅和古羅堡之間)鹽礦日益重要有關。瓦拉塔、提希特和瓦丹都參與了伊季勒鹽的貿易。從阿德拉爾主要集鎮瓦丹來的商人將伊季勒的鹽運到提希特,再由瓦拉塔來的商人接著運到廷巴克圖。回程時商人們將部分蘇丹黃金運到瓦丹後分別運抵奧蘭、非斯、馬拉喀什、薩非和馬薩等地,然後賣給意大利商人。15世紀中葉葡萄牙人到達西非沿海時,在阿爾金建立了一個商站,參與撒哈拉貿易。他們曾試圖在瓦丹建立一個中轉站,由於沙漠中嚴酷的條件以及當地人的敵視態度,不久即撤消了。但從此經由這條商路的蘇丹黃金不再全部北運馬格裏布,而將部分黃金運至瓦丹後轉向西運至阿爾金,落入葡萄牙人手中。
中撒哈拉兩條主要商路,即阿爾及利亞商路和利比亞商路(也稱費讚—博爾努商路)在8世紀後期發展起來,9世紀得以繁榮。伊巴底人組織和主宰了商路北部的貿易。在12世紀以前伊弗裏基亞是其北非的重要市場。
利比亞商路從的黎波裏經紮維拉到卡瓦爾,主要從乍得湖周圍及其以北地區向北非販運奴隸,直接滿足伊弗裏基亞和中東市場對非穆斯林奴隸的需求。公元891年前,地理學家亞庫比第一次記述了這條商路貿易的情況。他說,伊巴底人從撒哈拉以南的黑色“紮加瓦”人中掠取奴隸。這條商路是從撒哈拉以南穆斯林居住的一個集鎮庫瓦爾(可能是今比爾馬綠洲中的卡瓦爾或其附近)到紮維拉(即作為主要北方販奴市場的費讚的馬紮塔鎮)。伊本·豪卡勒補充說,販奴商隊繼續北行經由的黎波裏到的黎波裏塔尼亞沿海,交付進口稅後進入伊弗裏基亞,然後留在當地使用或輸往國外。奴隸在當地主要用於農業、軍隊和家庭仆役。805年伊弗裏基亞艾米爾在賈拉旺附近要塞建立了一支由5000名黑人奴隸組成的軍隊。到10世紀中葉,地理學家伊策赫裏說穆斯林世界出售的奴隸大多不是來自努巴、僧祗、哈巴什或包姚,而來自紮維拉以南地區的黑人。可見,當時這條商路已相當繁忙了。這些黑奴到底來自何處?B.G.馬丁認為紮維拉販奴商是跟“乍得湖周圍”、“乍得盆地”、“乍得地區”進行貿易。而馬克·戴爾認為,“更可能9世紀末奴隸貿易的受害者是比爾馬沙漠以北的艾爾、卡瓦爾、賈多、提貝斯提、博爾庫和恩內迪諸地區操撒哈拉語或乍得語的諸族群。”奴隸掠奪可能向南延伸到西邊的豪薩地區北部、東邊的瓦達伊和達爾富爾。甚至有人認為8-9世紀有一條商路一直延伸到尼日利亞的伊格博烏庫。但沒有充分的證據⑥。
15世紀摩洛哥南部發展了甘蔗種植園,需要大量奴隸,非斯的富人也購買奴隸用作家庭仆役。於是,大量黑奴從博爾努被運到的黎波裏和拜爾蓋,然後轉賣到摩洛哥、埃及、土耳其或西西裏和意大利。有少量黑奴來自西蘇丹⑦。由於博爾努的強盛和桑海帝國的發展,這條的黎波裏—費讚—博爾努商路在16世紀達到繁榮的頂點。16世紀末桑海帝國為摩洛哥毀滅,17世紀博爾努也逐漸衰敗,於是商路日趨衰落。1830-1842年間這條商路關閉了。在19世紀,聯結蓋達米斯和卡諾以及昔蘭尼加—庫夫拉—瓦達伊的兩條商路取而代之。
阿爾及利亞商路從塔赫特出發經瓦格拉南下穿越古拉拉、圖瓦特、提迪克勒特綠洲群,繞過幹旱的塔奈茲魯夫特地區東側到阿德拉爾—伊福拉斯山脈的塔德梅卡鎮,最後抵達尼日爾河畔的加奧。這條商路的沙漠部分由圖阿列格人把持。而伊巴底人把持商路北端。據伊巴底人的傳說及中世紀編年史的記載,這條商路開辟得很早。圖阿列格遊牧民很早就來到尼日爾河畔。以他們的駱駝奶、駱駝毛氈、鹽和其他撒哈拉產品換取魚、穀物、肉和蘇丹人的手工製品。北部的伊巴底人先以塔赫特為中心,公元909年法蒂瑪王朝攻占塔赫特後,伊巴底人轉移到南方沙漠深處的瓦格拉。在各種著作中均未見這條商路販運奴隸的記載。從8世紀後期,就有伊巴底人沿這條商路把金塊運至瓦格拉的記載。另一種輸出品是象牙。當時尼日爾河一帶有豐富的象牙。在倭馬亞王朝統治西班牙時期(756-1031)盛行牙雕工藝品。公元9世紀初開辟了從伊弗裏基亞經卡利亞裏到馬賽的海上航路。因此,當時歐洲及馬格裏布使用的象牙可能是從撒哈拉以南運往北非的,而不是從印度或東非進口的。11世紀末加納衰落,隨後馬裏崛起,因此,12世紀在西蘇丹出現不安定的政治局麵。於是,部分西非黃金轉由這條商路運往北非。到13世紀中葉,當加奧和塔德梅卡納入馬裏帝國版圖時,從布雷產金地運出的黃金已超過象牙成為這條商路的主要輸出品了。
至少從9世紀以前,就開辟了從西蘇丹通向埃及的東西商路。阿拉伯地理學家伊本·法基最早記載了這條商路的走向:
“當你越出加納邊境去到埃及,那末先到一個稱作考考的黑人國家,再到另一個稱作馬蘭達的國家,後到稱作馬拉瓦的國家,最後到一個稱作馬勒薩那地方的埃及綠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