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帶非洲的各個王國(1 / 3)

熱帶非洲的各個王國

一、馬拉維王國

馬拉維位於非洲東南部的內陸地區。主要由兩大部分組成:一是中南非高原東南部的大部分;二是著名的東非大裂穀的南部,由馬拉維湖和希雷河穀地組成。希雷河穀地海拔數百英尺,馬拉維高原最高部分海拔8000英尺以上。湖西高原的邊緣是一係列台地和斷崖,海拔自4000—7000英尺不等。高原上的地勢從東向西傾斜,直至成為低地。湖東岸是陡峭的懸崖,利文斯敦山為其頂峰。海拔2500英尺以上的高原占馬拉維陸地總麵積的3/4。高原與馬拉維湖之間的狹長地帶是湖濱地區,主要分布於湖的南岸和西岸,寬度為5—10英裏,麵積約3000平方英裏。馬拉維湖是非洲第三大湖,長約350英裏,寬度從10英裏到50英裏不等,是希雷河的發源地。複雜的地形決定了馬拉維的氣候複雜多變,每年的12月到第二年6月為多雨季,其它時間為旱季。年降雨量從25英寸到130英寸不等,平均約45英寸。5%的地區年降雨量低於30英寸(這是旱地耕種的最低雨量)。據研究,馬拉維更新世的年降水量在現在降水的50%—150%之間波動。因此,馬拉維無論是高原上的紅、棕壤,還是低地的黑壤都適宜於作物發育生長,是富饒的狩獵采集場所。馬拉維湖濱和希雷河穀地不僅雨量充沛,土地肥沃,水草肥美,還沒有萃萃蠅的滋擾,適宜於農耕和放牧。傳統的農作物有木薯、稻子、草米粟、高粱、指米、玉米等。這些都是易種高產的農作物。馬拉維湖、馬隆貝湖和奇烏塔湖、奇爾瓦湖都為捕魚者提供了大量的魚類資源。多變的地形和氣候使馬拉維的生態係統和自然景觀豐富多彩,“一山有四季,十裏不同天。”小小的馬拉維竟有53個自然區。馬拉維的原始居民是卡富拉人,他們住在地穴裏,從事狩獵、捕漁,農耕也有一定的發展。約在公元300年左右,第一批移民進入馬拉維,13—16世紀班圖人逐漸進入馬拉維地區定居、建立國家。馬拉維的湖濱地區和希雷河穀地是人口密集的地區;是人種聚集融合的場所和重新進行大規模遷徙的起點;是經濟和政治的重心;也是東部、中部和南部非洲文化交流的樞紐。

在敘述馬拉維古代史之前,我們首先應當弄清楚“馬拉維”(Malawi)一詞的含義。從語源學來看,關於馬拉維詞義的傳說有三種:第一種傳說認為,馬拉維是契奇瓦語中“火焰”(fireflame)一詞,後來被一群先輩移民所采用。因為,他們從馬拉維湖周圍的高地上向下俯視大湖時,驚奇地發現它在陽光下閃爍著火焰般的光芒。第二種傳說認為,新遷到湖濱的移民發現肥美的草地環繞著燃燒的湖,這群移民就以神奇的火焰命名這個地區。第三種傳說是由著名曆史學家S·Y·恩塔納收集的。他在自己的著作《契瓦人口述史集》中寫道:“馬拉維就是指炎熱、低窪的土地,源於低濕土地上的熱空氣振動起來好像火焰”,於是遷入者便以火焰命名。這一地區指從北邊的林塞佩河到南邊的約翰斯頓堡的湖濱地區,這也是馬拉維移民首先居住的地方。上述三種說法雖然不盡相同,但有三點是一致的。第一,馬拉維的詞義就是指火焰,或由光和熱引起人的視覺出現錯覺形成火焰,馬拉維人就是火焰人。第二,都說到了湖濱地區。第三,都說到了采用馬拉維這一稱呼的是先輩移民。這說明馬拉維移民與火關係極其密切,而且住在湖濱地區,那麼,究竟是哪一支移民住在湖濱地區呢?這一支移民是否與火關係密切呢?

從地理誌來看,馬拉維一詞常指湖西南地區,同時也指古代的聚居地、群山。關於馬拉維常指湖西南地區這一點,國際史學界已基本達成共識。三位馬拉維早期史的專家S·Y·恩塔納、W·H·J·蘭吉利和T·普賴斯對此都持相同意見。主要論據有兩點:一是實地調查的結果。湖西南地區的居民把自己所在區域看成是原始的馬拉維所在地。這種看法從古到今一直流傳,沒有改變。二是早期到達此地的旅行家留下了一幅珍貴地圖,圖上標出的湖西南地區就是馬拉維王國。而這一地區之所以得此名是因為本地區最大的統治者把自己的第一個首都取名為馬拉維。證據來自1624年住在太特的耶穌會傳教士路易·馬裏亞諾寫的一封信。在這封信中,馬拉維這個名稱以穆祖拉國王的首都的名義出現不少於6次,它坐落於離湖岸西南1.5公裏之處。現代史學家經過嚴密考證,認為穆祖拉就是當地的主要酋長。馬裏亞諾本人並未到過這一地區,他的材料源於在此之前到過此地的其他旅行家的敘述,最重要的是加斯帕爾·博卡諾。博卡諾於1616年親自到了湖西南岸的穆祖拉酋長國,但他的報告公布較晚。他認為,馬拉維是穆祖拉酋長國的首都,但位置離湖比馬裏亞諾所說的更遠。不管馬拉維的準確方位在那裏,穆祖拉酋長國的首都就在湖西南地區,而且取名為馬拉維,這是毫無疑問的。穆祖拉是菲裏族人,這是眾所周知的事實,所以,馬拉維與菲裏人有關係。恩塔納根據自己實地調查所收集到的口述史料分析,認為菲裏人習慣於稱自己的聚居地為馬拉維。據此,我們可以初步推論,馬拉維可能就是菲裏人的首都或聚居地。

馬拉維一詞也指山和皇家廟宇。當今馬拉維境內至少有4座山稱做馬拉維,它們從北向南分別是卡西圖山、恩克胡得茲山、米迪馬山和恩桑傑山。在契奇瓦語中,菲裏就是山的意思。在口述史料中,菲裏常常就意味著“山之民”;從語源學來看,其詞義是指在山頂露宿或在山頂修建居留地等。在這些山上,還建有廟宇。其中恩欣加和庫魯布維肯定是菲裏人的,因為恩欣加是菲裏人的第二位大酋長建立的,庫魯布維神廟是由把勢力擴展到讚比西河北岸的菲裏人酋長卡夫威蒂創建的。因此,無論是從聚居地、首都,還是從群山和皇家廟宇等地理誌材料來看,馬拉維都與菲裏人有密切關係。

從民族史角度來看,馬拉維人與菲裏人有關。利文斯頓在探險過程中對馬拉維人有所觀察。根據他的記載,馬拉維人分兩部分,一部分在希雷河西岸和瓦姆庫魯馬得茲河南岸之間的三角地帶;另一部分在代紮山和湖濱之間地帶。根據對奇克瓦瓦地區1919—1928年洗禮檔案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占注冊登記總人數40%以上的菲裏人主要來自這個區的西北部。這恰好是利文斯頓所說的馬拉維人所在的區域,因此,馬拉維人可能就是菲裏人。30多年後,哈裏·約翰斯頓考查了這一地區。他寫道,馬拉維這個民族的名稱已從希雷河穀地和湖濱地區消失了。有些學者據此對馬拉維人可能就是菲裏人提出了質疑。其實,在熱帶非洲,部族的同化和融合是一個自然的過程。馬拉維人的消失與馬拉維人可能就是菲裏人沒有必然的因果關係。菲裏馬拉維人的消失主要有兩方麵的原因:一是菲裏人土地經常被日益崛起的其它族人所侵占。菲裏人或被日漸強大的外族入侵者所同化,或沿山穀向高原地區遷移,這主要是由恩戈尼人向北擴張引起大規模的部落兼並戰爭所致。二是隨著社會的進步,菲裏人傳統氏族結構趨於解體。菲裏人奉行圖騰崇拜,當氏族解體時,部分支族因地製宜奉行新的圖騰從而變成新的族體;部分支族轉而崇拜其它氏族的圖騰,加入別的部族。這樣,最早由葡萄牙人加米托以及後來的拉瑟爾達看到的菲裏馬拉維人就消失了。

馬拉維人與火關係密切,前麵已從地理誌和民族史角度證明菲裏人可能就是馬拉維人,那麼,菲裏人與火的關係怎樣呢?火在菲裏人的生產勞動、日常生活和宗教儀式以及政治統治中都發揮著重要作用。生活在低地地區的菲裏人主要從事畜牧和農業。在旱季,人們多從事狩獵。為了獵獲更多的動物,獵人常常放火燒林。在雨季,人們主要從事農業。在旱季即將結束時,人們要燒荒以便耕種。火與人的成長、死亡也有關係。進入青春期的人和死人的茅草屋及其所用之物都要燒掉;同時還要舉行化裝神鬼戲儀式,之後要放火燒掉麵具。因為火具有把人從一種狀態過渡到另一種狀態的神奇功能。沒有火,人就不能長大成人,人死後亡靈也得不到超度升天。在菲裏人神話中,隻有酋長才能守護火並要使火永不熄滅。酋長隻有在火廟中才具有神聖力量,才會得到人民的尊敬和服從。他從火廟中分發的蘆葦草墊是生育力的象征,女孩子在青春期儀式結束時得不到它就不能生育。酋長去世,火也就熄滅了。聖火一滅,全國便處於無政府狀態,人們就會隨意燒殺搶掠,無所不為。隻有當新酋長即位回到火廟後,火才重新點燃,國家就會恢複正常狀態,人們也就能安居樂業。火還是已死酋長的靈魂具有降雨能力的象征。旱季結束時,人們在草地叢林放火,產生的濃煙與已死酋長的靈魂一起升天。煙雲因靈魂的存在可以轉化為雨雲。人間如果需要雨,就要由酋長率領黎民百姓向已死酋長的靈魂祈求。例如,在布恩達山上的菲裏人神廟,當地酋長每年9月都要上山放火“求雨”,所以,馬拉維還被看成是這種靈魂的代名詞。J·M·紹菲勒斯教授在馬拉維做實地考察時所做的調查生動地證明了這一點。他指著恩桑傑附近的馬拉維山問正站在路旁的三個當地人,“為什麼這座山被叫做馬拉維?”他們異口同聲地回答:“難道不是因為靈魂嗎?”由此可知,這些有菲裏人神廟的地區被稱做馬拉維,不僅因為菲裏人有所有權,還因為它們是神聖的菲裏靈魂——馬拉維的所在地。菲裏人與火關係密切,火在菲裏人的生產和生活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總之,從口述史、地理誌、民族史和現有文字材料可以證明;馬拉維做為一個地名,就是指過去菲裏移民所居住和控製的地區,即湖西南地區;馬拉維做為一個民族名稱,指菲裏人。

馬拉維人或菲裏人何時進入馬拉維,史學界尚有爭論,大致有以下五種說法。第一種說法的代表人物是E·A·阿爾伯斯。他認為,馬拉維人14世紀已從剛果河盆地遷移而來,到16世紀,他們已在讚比西河以北地區建立酋長國。得出這個結論的證據是:D·亞伯拉罕研究證明,菲裏人與索科—奇隆戈人的移入是同時的。索科—奇隆戈人就是奉長尾黑顎猴為圖騰的人,他們14世紀移入馬拉維。此後,阿爾伯斯的結論被許多人廣泛引用,似乎具有一定權威性。第二種說法的代表人物是H·W·蘭格沃西。他在1969年提交給波士頓大學的博士論文《1890年前的翁迪王國史:中東非契瓦族曆史麵麵觀》中,梳理鉤沉,追根溯源,發現阿爾伯斯是以一個沒有證實的結論演繹出另一個結論。那個沒有證實的結論是亞伯拉罕在1966年7月11日向國際非洲年代學大會提供的口頭交流中提出的。他說,索科—奇隆戈人14世紀似乎發現了津巴布韋的羅茲韋王朝,奇隆戈人是菲裏人的從屬。很顯然,這很難證明菲裏人是與索科—奇隆戈人同時到達馬拉維的,許多人引用阿爾伯斯的結論是以訛傳訛。更為可靠準確的說法應是:菲裏人16世紀中期以前某時到達讚比西河北岸。第三種說法的代表人物是W·H·J·蘭吉利。他在其著名的《尼亞薩蘭最早的居民》一書中指出,馬拉維人16世紀到達現今的居住地。第四種說法的代表人物是約翰·派克。他根據葡萄牙旅行家加斯帕爾·博卡諾1616年從太特到基爾瓦沿岸的一次陸上旅行的日記判斷:17世紀初,馬拉維各族人民已占據了南部以馬拉維湖為界的這個國家。如果馬拉維部族就是剛果河流域的盧巴族向外擴張的先鋒(這點看起來是可能的),那麼他們進入這個國家的時間可能是在16世紀中葉的某個時期。第五種說法是M·D·D·萊威特提出來的。他認為,第一批到達讚比西河北岸的是由蒙加茲酋長率領的馬拉維人,大約在1550年到達。日後看到的那些馬拉維酋長國僅是在16世紀下半葉和17世紀上半葉由先後移入馬拉維的不同移民團體創建的。定居的馬拉維人國家的建立是17世紀上半葉穆祖拉崛起的結果。上述各種說法可謂見仁見智,各有道理,但都有一個致命的弱點,那就是僅從一種資料來源、僅用一種研究方法做出結論,如僅從葡萄牙人的文字材料做出推測等。這樣做隻能使紛繁複雜而又獨具特點的熱帶非洲古代問題簡單化,從而失去曆史研究的客觀性和科學性。下麵我們從語言學、民族學、口述史學和文字材料綜合的角度來解剖這個問題。

從民族史和語言學角度來看,進入馬拉維的移民並非鐵板一塊。根據17世紀葡萄牙人的觀察,那時馬拉維族除了菲裏族外,還有另外的族群,它們也被稱為馬拉維人或是馬拉維人的後裔。這些族群分別是恩森加族、奇昆達族、契瓦族、津巴族、奇佩塔族、恩圖巴族、姆博族、曼幹加族、尼揚加族和尼亞薩族。其中除恩森加族外,其餘各族都說尼揚加語的不同方言。這說明在17世紀以前,在讚比西河以南、馬拉維湖以西地區已存在一個馬拉維國家,這個國家的移民是在此以前的不同時期、分批進入的。從對這些不同族群所居住的村莊舊址的考古發掘結果來看:菲裏人是在大圓石槽中和硬石上碾穀,其它族群是用小一些的、可攜帶的碾磨,而隨身攜帶的碾磨明顯地比大圓石槽硬石磨先進高明。由此可見,菲裏人先於其它族群來到馬拉維。根據馬拉維人的正統傳說,菲裏人是由馬濟濟·卡龍加率領從剛果河流域到達馬拉維的,最早定居在姆祖祖以北的喬馬山附近,然後向南遷移,部分同化、部分趕走了當地的卡富拉人,定都曼肯巴,然後按親屬關係進行大分封。倫杜在希雷河穀地獲得封地。16世紀後期,倫杜日益強大,與卡龍加互相爭雄達半個世紀之久。他的勇士被稱為津巴人。1590年左右,葡萄牙多明各會牧師若奧·多斯·桑托斯親眼看見津巴人從讚比西河穀向外擴張。這說明馬拉維人(或菲裏移民)在卡龍加領導下,早在16世紀後期以前就建立了國家,菲裏人移入馬拉維的時間比建國時間更早,極有可能在14世紀。

為什麼是移入馬拉維的菲裏人或馬拉維人而不是當地的土著建立了國家呢?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從馬拉維人的起源談起。關於馬拉維人的起源有兩種不同的說法。一種說法認為,馬拉維人是從剛果河流域基薩利湖的盧巴王國遷來的。另一種說法認為,馬拉維人起源於馬拉維湖西南部的炎熱低地,這個地區到現在仍被稱為馬拉維。這兩種流行的說法顯然是互相矛盾的。為了弄清這個問題,R·A·漢密爾頓親自到非洲實地考察,收集了一些口頭傳說證明:馬拉維人按傳統的職能分工為兩個主要的母係氏族:一個是菲裏,它擁有傳統酋長的職位,有政治權力;另一個是班達,他們可能是原來部族的後裔(或許就是馬拉維最早的居民卡富拉人的後裔),具有降雨的宗教權力。根據這一傳說,我們就能解開上述兩種說法之間的矛盾,得出較為合理的解釋,即菲裏人的到來就是主要入侵者的到來,是盧巴王國的班圖人的到來,他們對當地居民建立了統治。為什麼菲裏人甫到就能成為當地居民的統治者呢?最主要的原因是兩者的社會發展水平不同。前麵我們已經講到,是外來移民給當地人帶來了冶鐵技術並把鐵工具使用於生產,當地人那時仍在石器時代徘徊。根據馬拉維人傳說,這些菲裏人身材高大健壯,耳垂都穿了孔,他們既養牛、又農耕,還以獵象著稱;既使用鐵鋤、鐵箭頭,還使用精製的寬刃矛。這種沉重的工具在當今馬拉維人的麵具舞蹈中仍可看到。他們住在村莊裏分散的茅屋中。這就與形體矮胖、住在地穴、隻知狩獵捕撈采集、使用細石器的卡富拉人形成了先進與落後的明顯對比。鐵工具用於農業和狩獵,使勞動生產率大大提高,農業的發展使以農為生的菲裏人逐漸積累起財富;獵象業的發展使對外象牙貿易大發展。其實,早在公元900年,讚比西河以北的非洲人社會就已經和沿海商人在沿讚比西河各商業據點進行象牙和其它商品的貿易。布裏安·費幹教授對讚比亞卡裏巴湖附近的因格貝·伊萊德的考古發掘就證明了這一點。一般而言,菲裏人輸出象牙、毛皮等,進口串珠、布匹等。這些進口的物品在馬拉維鐵器時代考古發掘中已普遍得到證明。貿易的發展使財富更加集中於菲裏人之手。這就形成了經濟上的分化,土著族群相對貧困化。加之菲裏人是征服者,具有各方麵的優勢,因此,很快上升為社會的統治集團,而當地人和一些貧困化的移民集團逐漸淪為被統治階層。於是,菲裏人迅速建立起一個分封製的馬拉維國家。

“卡龍加”(Karonga)一詞是由動詞“庫龍加”(kulonga,意為“集合在一起”)演變而來,詞意是“王子”、“大酋長”或“國王”。這個詞最初是一些部族酋長的世襲稱號,後來酋長自己也以此為名。馬濟濟·卡龍加征服馬拉維土著,到達曼肯巴後,按親屬關係進行分封。他派遣自己的“弟弟”(可能是指比他小的母係男親屬)到各地開疆拓土,進行統治。向北有翁迪、西姆瓦納、盧克瓦、姆坎達和姆瓦西·卡鬆古。向南主要是卡夫威蒂和倫杜。翁迪被分封到卡普謝河上遊地區,並得到了西姆瓦納的支持。西姆瓦納清洗了當地土著卡富拉人,然後進一步向東,進入恩森加族所在區域。盧克瓦得到今馬拉維的卡鬆古地區。姆坎達的封地在翁迪的北麵,位於詹姆遜堡以北,大概就是今馬拉維中央省地區。卡夫威蒂得到的封地是馬拉維湖以南、希雷河西岸的地區,中心在萬庫馬德齊河畔的馬拉維。加斯帕爾·博卡諾1616年的旅行日記證實了這一點。倫杜的封地在希雷河以東、馬拉維湖以南很遠的地方,大概是現在奇克瓦瓦以南的地方,中心是位於姆萬紮河下遊的姆比韋—米膝戈。上述所有封臣都隸屬於國王卡龍加。馬拉維王國建立了,其疆域南到讚比西河附近(尚未到讚比西河),東到希雷河兩岸,北到盧安瓜河。

16世紀末,一個名為穆祖拉的人繼任卡龍加。穆祖拉來自菲裏氏族的母係,是合法繼承者。但1648年遊曆了讚比西河地區的葡萄牙耶穌會士安東尼奧·戈麥斯則認為,穆祖拉是葡萄牙人的奴隸,逃出來後其勢力逐漸發展壯大,最終獲得馬拉維王國卡龍加的稱號。不過,現在越來越多的證據支持前一說法而否定後一種觀點。穆祖拉本人雄才大略,勵精圖治,使國家迅速強盛。1608年,穆祖拉國王派兵4000越過讚比西河追擊逃亡到那兒的小酋長;同時幫助葡萄牙人侵蝕讚比西河以南的強大國家莫諾姆塔帕。就在穆祖拉國王加強中央集權的同時,南麵的封臣倫杜日益坐大。16世紀末,倫杜因為擁有湖西南肥沃地區,控製了與穆斯林商人和葡萄牙商人的貿易而逐漸強大。他大肆向東、向南擴張。向東,他擊敗了住在今莫桑比克境內的馬庫阿人和隆威人。向南,派小酋長姆洛洛和滕加尼征服了希雷河和魯奧河交彙處;派多布武和莫尼奧一路燒殺搶掠,擴張到讚比西河北岸。到過馬拉維國家的葡萄牙人巴雷托指出:“倫杜是馬拉維國家的第二號人物,統治著從克利馬內向北200裏的讚比西河北岸地區。”強大的倫杜個人野心膨脹,想成為馬拉維國家的卡龍加。這就與想完全控製對外貿易、加強卡龍加對各封臣的權威的穆祖拉發生嚴重衝突,結果穆祖拉在葡萄牙人的支持下於1622年徹底擊敗了倫杜,加強了中央集權。馬拉維國家進入空前鼎盛時期。1623年,當莫諾姆塔帕王國的國王加茲·魯塞萊去世時,穆祖拉對這個國家發動了大規模戰爭,摧毀了葡萄牙人在讚比西河上的一些據點,越過讚比西河。這就引起想霸占莫諾姆塔帕王國產金地的葡萄牙人的強烈不滿。葡萄牙人與莫諾姆塔帕王國結成聯盟,進行反擊。馬拉維國家軍隊劫掠了大量財富包括黃金後退回讚比西河北岸。從1622年起,葡萄牙人就稱馬拉維國家為“馬拉維帝國”。根據1635年博卡諾的記載,此時的馬拉維國家統治著南起讚比西河,北達德萬格瓦河,東起克利馬內往裏的古魯埃高地,西到盧安瓜河的廣大地區。馬拉維人與葡萄牙人之間進行的大宗貿易是象牙、鐵器和粗棉布。穆祖拉指揮著一支超過1萬人的軍隊,希望葡萄牙人不再稱其為“國王”(King),而要求他們像對待莫諾姆塔帕皇帝那樣尊稱他為“皇帝”(Emperor)。馬拉維國家的強大也可以從當時的社會風尚得到證明:其他族群的人紛紛歸附馬拉維人,並以此為榮耀。這種影響一直留存至今。馬拉維國家之所以強大,並非像某些西方學者所強調的那樣,是好戰的本性驅使其征服的結果,而是由多種有利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一是馬拉維國家軍事力量強大,不僅數量多,裝備也好,據說已使用少量火槍,因而戰鬥力強。二是馬拉維國家的分封製看起來較鬆散,但在國家建立之初還比較穩定,這就為精明能幹的穆祖拉加強中央集權奠定了有利的基礎。三是卡龍加控製了對外貿易。因為,各地獵獲的象牙大部分要做為貢品上繳卡龍加,使國王大體上能壟斷對外貿易,進而獲得大量的利潤,以維持中央和卡龍加的權威。四是傳統宗教在維護國家統一方麵發揮了重要作用。這主要指雨神崇拜。在那時,降雨被他們認為是由本部落祖先的靈魂決定的,能夠直接向祖先之靈請求降雨的隻能是王室中的姆博納(Mbona),即降雨法師。馬拉維國王嚴格控製著姆博納。馬拉維國家各級統治者就是用雨神崇拜的辦法震懾人們的靈魂而實現統一的。

馬拉維國家實行層層分封的金字塔式等級統治結構,最頂層的是國王卡龍加,其次是封地上的藩王,再下麵是各地的酋長,最下層是各部族的頭人。每一個層麵還都有自己的顧問委員會,下層的對上麵各層都要負責。藩王、酋長、頭人都由母係世襲繼承,但要經過當地選舉,選舉主要在母係成員、顧問和下屬頭人之間進行,高一層統治者很少幹預下屬的選舉,最多是派一位代表協助解決繼承糾紛,其作用主要是肯定當地人民的選擇,確認新選出的統治者。正因為這樣,統治者一般都對自己本族成員和本地區人民謀利益和盡忠誠,高一級統治者要控製他們有一定難度。但到後來,上級統治者逐漸幹預下屬統治者的選舉。在選舉時,他至少可以暗示誰是最合適的人選。在當地選舉發生爭論時,他可以設立一個新的職位以消解正在爭奪的那個職位的權力。最極端的做法就是撤掉自己不滿意的下屬,不過這種做法必須得到當地大部分人民合作後才能成功地進行。馬拉維國家的王位實行母係男子繼承製,那就是隻有國王的母親或姐妹的兒子、也就是國王的兄弟或外甥才有繼承王位的資格。具體由誰來繼承,要由國王的顧問們選舉產生。新選出的國王為了得到人民的承認必須與姆瓦裏族婦女結婚。自古以來,就隻有姆瓦裏族能為菲裏族國王提供王後;姆瓦裏族高層人物還擔任國王的顧問。到16世紀末期卡龍加去世時,二個人有資格繼承王位:一個是國王的弟弟翁迪,一個是國王的外甥。翁迪比外甥聰穎智慧,但顧問們選擇了易於控製的外甥繼承王位,引發了激烈的衝突。翁迪帶走了國王的母係一族恩雅古人和菲裏族中國王所屬支族的所有女性,造成了王位無法順利傳承的嚴重後果。因為一個國王去世後,必須從翁迪那裏尋找繼位者。翁迪肯定派自己信得過、有資格的人去繼承,而國王的顧問們為爭取到對自己有利的人選而拖延對新國王的選舉。這樣就出現了統治真空,國王的大權旁落到顧問們手中;同時,國王在首都也失去了王族、特別是母係的強有力支持,從而削弱了中央集權。為了避免類似事情的再發生、強化王權,後繼國王規定,隻能由國王的外甥繼承王位,這就排除了國王的弟弟與外甥爭奪王位繼承權的可能性。在馬拉維王國日漸強大時,國王把許多外甥即有資格的未來王位繼承者,分封到新征服的地區。這些外甥一旦接受了新的職位,就不再有資格競爭王位繼承權。這樣就使王位繼承製度逐漸穩定和規範化,加強了中央集權的凝聚力。

要維護國王的權威,首先必須得到王族的支持。王族一般都支持國王。因為,國王的權威會給他們帶來權力和財富。王族是由於本族人擔任國王而榮耀的,一旦失去了王位,就意味著他們將從顯貴跌落為平民百姓;一旦國王權力大大削弱,不能給他們提供新的領地,王族就會分裂。對於非王族,國王要想取得他們的服從和忠誠,有兩種辦法:一是通過分封,使之擁有一定的封地和權力,從而與國王硬扯上一種親戚關係。因為馬拉維人認為,凡成為馬拉維國家官員的人都肯定與國王有親戚關係。另一種方法是國王與非王族婦女結婚,並使其子成為酋長,從而把非王族變成王族,進而取得對其所屬土地的控製權。卡龍加就是用這種辦法對付莫桑比克的馬庫亞人和隆威人。藩王翁迪在征服莫桑比克的奇富塔族和佩陶克區的姆瓦紮族時執行了同樣的政策。這兩種辦法都把與非王族的疏遠關係變成了一種密切的私人親戚關係,也就是把非主流族群整合到主流族群中,從而消滅了不忠和分離的隱患。

馬拉維國家尚未形成一套嚴密的中央集權的官僚體製,但國王身邊的顧問和宮廷官員在國王處理國家事務時能發揮較大作用。顧問通常由恩雅古人和姆瓦裏人擔任,他們與每一任國王都有穩定的甥舅關係,因此他們隻關注王位而非國王本身。顧問們常常既輔佐國王,又審查國王的政績。在國王進行重大決策時,顧問們要討論、提建議;在國王審判案件之前,顧問們要提出意向性建議。顧問還負責一些具體事務,如負責貢物的收繳和儲藏、監督貿易、重新分配各種貢物和進口的商品、招待來訪者、處理下層統治者上交給國王的問題、充任國王派往各地的代表等。

國王與下屬各統治者之間存在一種互惠關係。國王必須向下屬提供宗教、儀式、司法、經濟、軍事等服務。國王有義務為新選出的下屬統治者舉行任命或批準典禮。通過舉行這種儀式,下屬統治者就正式得到了國王委托的權力,從而使自己的權力合法化。馬拉維人認為,祖先之靈是可向上帝求情的最重要和最有效的神靈,在人世間,隻有國王可接近祖先之靈,並能請求他們保護自己的領地,確保平安無事、風調雨順。國王還控製著宗教中心,著名的有利隆圭地區的馬克瓦拉和恩桑傑地區的姆博拉。對宗教中心的有效控製使國王能有效地加強中央集權。國王還具有神奇的巫術能力,既用於保護下屬,又用於對付下屬的不滿。如果那一個藩王或酋長不願意上交貢物,國王就會使用邪術發出凶兆,迫使那個藩王或酋長心甘情願地上交貢物。

在司法方麵,國王把一般司法權力委托給下屬統治者,他自己隻處理一些重大的、棘手的問題。這類問題主要有三類:一是下屬統治者不能解決的問題;二是涉及下屬統治者之間衝突的案件;三是關於國王土地所有權和國王自己比較關注的案件,如殺人犯、巫師、對皇家動物(這些動物要麼具有重要經濟價值,要麼是舉行儀式所必須的、要麼就是可以提取毒液的)的死亡知而不報等。

在經濟上,國王要賜予下屬統治者恩惠。國王給下屬藩王和酋長分配從壟斷外貿中得到的布匹和串珠等貴重物品;也分配一部分從下屬統治者那兒交上來的貢物;國王還在平時儲存大量穀物和牲畜,以備賑災救荒。重新分配使下屬統治者在經濟上對國王有一定程度的依附。

在軍事上,國王要為下屬統治者提供保護。如果國家遭受外族入侵,國王就呼籲下屬酋長派兵參加保家衛國的抗敵鬥爭。如果國王要擴疆拓土發動對外戰爭,下屬統治者也必須給予人力支持。當然,國王也用強大的軍事力量對付那些覬覦王位的藩王和酋長,製服那些拒不納貢的下屬統治者。不過,國王發動的每次軍事行動的成功與否都有賴於下屬統治者的合作。如果他們不給予人力支持,國王就難以組織起軍隊。

下屬統治者對國王的義務可以概括為一句話,那就是納貢。因為,國王是土地的最終所有者,他把土地和土地上的人民分封給下屬統治者,並對他們負有一定的責任和義務。作為回報,下屬統治者自然要向國王納貢。美國威斯康辛州立大學非洲史教授範西納把上交的貢物分為兩類:一類是忠誠貢,其經濟價值很小,僅僅象征著下屬統治者承認了自己的從屬依附地位。另一類是稅貢,征收標準是以估算的產量為基數,按適當比例征收。收上來的稅大部分上交國王,其餘留給下屬統治者。稅貢的繳納意味著下屬統治者真心實意承認了王權的至尊地位。忠誠貢一般包括紅羽毛、大象牙、獅皮、豹皮和某些動物。這些動物或是雄健的、或是高貴的、或是有毒的。在族人肢解大象、獅子、豹子時,國王的代表或酋長必須親自到現場,以確定哪些部分應上繳國王。據說上繳紅羽毛是因為它與火的宗教象征意義有關。另外,還要上繳一種特殊貢物,那就是少女青春期儀式中所使用的草墊子。這個墊子就是生育力的化身,控製了這個草墊子就意味著控製了下屬部族的人口繁殖。稅貢也具有忠誠的象征意義,但更重要的是具有經濟價值。這種貢物的種類因地而異,因為它依賴於該地區的產品,首都附近送珍貴的實物如鹿、肉、魚和水果,其它地區送象牙製品、鹽、雞、山羊、穀物、煙草、蜂蜜、陶器、修飾陶器用的石墨、籃子、毛製品、鼓和用於浸泡箭頭、矛的毒液等。其中象牙做為貢品既有象征意義,又有重要的經濟價值。獵手們得到的象牙要麼交給酋長做為貢品上繳國王、要麼就自己拿到首都的市場去賣掉,而首都的市場是受國王控製的,因此,國王有效地控製了象牙的收集。同時,國王還以象牙為出口品與進入內地的葡萄牙商人進行貿易。進口的多是布匹、珠子、銅錢、貝殼,偶爾還有槍支和彈藥。用收集的貢物進行外貿是國王中央集權的重要經濟保障。

總之,馬拉維國家的政治統治不是靠龐大的官僚體製來維持,而是依賴於國王與下屬統治者之間的微妙平衡。這是一種相互盡責任和義務的互惠關係,任何一方如不能盡義務,這個結構就會失去平衡,從而促使馬拉維國家衰落和解體。

17世紀末,馬拉維國家開始衰落。卡龍加逐漸失去了對眾多封臣的控製,封臣們也不再效忠國王。由葡萄牙人根據17世紀末的材料寫成的一份報告表明:“馬拉維王國的所有封地僅忠誠服從和很好地尊重這個王朝50多年,現在卡龍加勉強維持著,但隻能統治自己宮廷那一塊地區,既得不到以前封臣的尊敬,也不會得到他們的服從。”由此可見,一個統一的、強大的馬拉維王國分裂了、崩潰了。1831年,葡萄牙人加米托上尉途經這裏時看到,馬拉維人僅指錢布韋瀑布以南的小部分人民,瀑布以北的廣大民眾已紛紛改稱契瓦人。這與馬拉維王國鼎盛時期形成了鮮明對照。

為什麼雄霸一方、強盛一時的馬拉維王國如此短命、如此迅速地解體了呢?我們認為原因是複雜的,可簡單歸結如下:一、馬拉維國家出現了嚴重的內亂,鬆散的分封逐漸破裂,自相殘殺式的衝突增多。在國王選舉中,有資格的候選人之間衝突不斷,國王與母後一係及顧問們互相扯皮,遲遲不能確定新的繼承人,從而削弱了國王的權力。要維係國王與非王族和各級下屬統治者的微妙平衡,國王就必須能提供足夠的權力和財富。一旦其宗教權力失靈、或下屬統治者覺得不需要,一旦其不能提供更多的封地和重新分配更多的商品,不能維持強大的軍事力量,這個平衡就會被打破。王權式微,封臣坐大,不但拒不納貢,還公然反叛,四分五裂的局麵出現了。突出的例子是翁迪族封地的崛起。它迅速強大主要是由兩個原因促成的。一是翁迪的後人能很好地處理與下屬酋長和頭人們的臣屬關係,維持了統一。二是葡萄牙人的支持。葡萄牙人對中南非洲的黃金垂涎已久,由於被羅茲韋人從讚比西河以南趕了出來,於是便轉向翁迪的封地。葡萄牙人的介入增強了它對抗中央權力的實力。當時的葡萄牙人的材料顯示:一些封臣表麵上承認卡龍加是馬拉維國家的國王,實際上並未效忠。葡萄牙人逐漸把翁迪看成是最重要的馬拉維人酋長,甚至把翁迪族的封地說成是翁迪帝國。翁迪的封地固然強大,但它始終沒有迫使其它各族臣服,一直沒有取卡龍加而代之。不過,翁迪封地的強大也僅是曇花一現。葡萄牙人的介入增強了翁迪對抗中央的實力,同時也對翁迪封地的存在構成了威脅。1750年,翁地境內發現了黃金,葡萄牙人蜂擁而入並獲得租讓權。他們使用奴隸勞動,並直接與翁迪的下屬酋長進行象牙和其它項目的貿易,甚至還自己獵象。翁迪企圖通過聯姻對此實行控製,但沒收到任何實際效果。強大的翁迪封地賴以存在的基礎——對外貿的壟斷被破壞了,加之境內比沙人的造反,這樣到18世紀末,一度強大的翁迪封地便成了內部虛弱和外族入侵的犧牲品。翁迪封地的解體標誌著馬拉維國家再也找不出一個可以替代弱小的卡龍加的新權威。國家沒有了凝聚力,它在麵對強敵入侵時失去了還手之力。二、葡萄牙殖民者全麵滲入促使馬拉維國家的衰落。15世紀末,葡萄牙人到達東非海岸。1505年,葡萄牙人先後在讚比西河上的太特和塞納建立據點,但對與盛產象牙而非黃金的馬拉維國家貿易不感興趣。因為,“是黃金吸引葡萄牙人進入內地,由於讚比西河以北缺少黃金,因而向那個方向的滲透勞而無償。”馬拉維統治者因此而能壟斷與沿海的貿易。但到17世紀後期,葡萄牙人開始從東南向西北滲入馬拉維國家。他們一方麵在馬拉維各族人民之間挑撥離間,製造衝突;另一方麵逐漸控製了與馬拉維國家各地區的貿易,主要是黃金、象牙和奴隸,從而給馬拉維國家的統治造成困難,促使其早日衰落。三、堯族人的崛起也是導致馬拉維國家崩潰的一個重要因素。堯族人最早居住在基爾瓦和馬拉維湖之間的廣大地區。他們實行母係氏族製度,既種田,又經商。17世紀初,堯族人已控製了對基爾瓦的象牙貿易。同時,開始與莫桑比克海岸進行貿易。18世紀中期,堯族人的貿易占莫桑比克島地區貿易的90%。1798年,葡萄牙人拉瑟爾達·阿爾梅達說,剛果河分水嶺流域的威薩族地區的所有布匹等貨物都是堯族商人從沿海販運來的,同時,他們從內地販出象牙。這些事實說明:堯族商人完全接管了原來由馬拉維國家所進行的貿易。堯族商人的崛起在一定程度上是馬拉維國家衰落導致的,反過來又給奄奄一息的馬拉維國家致命一擊。四、恩戈尼人的入侵完成了對馬拉維國家的肢解。恩戈尼族的遷徙源於今日南非納塔爾的北部。英國人侵入南非後,迫使布爾人向北擴張,布爾人與班圖人發生衝突。部分恩戈尼人在茲旺根達巴率領下,於1835年11月20日在宗博附近越過讚比西河,然後向尼亞薩河和盧安瓜河分水嶺流域進發。恩戈尼人一路燒殺搶掠,大肆征服。馬拉維人進行了英勇抵抗,但未能避免失敗的命運,被征服各族或淪為恩戈尼人的農奴,或充當農奴團的武士。19世紀末,英國對馬拉維進行殖民統治,稱該地為尼亞薩蘭,馬拉維國家不複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