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曲黴毒素的汙染與預防(2 / 2)

3、黃曲黴毒素與人類的健康

食品衛生問題是食品安全的首要問題。活著世界經濟的發展,人類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越來越多地關注食品對人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的影響。在食品衛生的汙染因素中,生物毒素對食品的汙染是最重要的汙染之一,而黃曲黴毒素則因其對人、畜肝髒的劇烈損害而名列毒性之首。

黃曲黴毒素屬劇毒毒物,其中黃曲黴毒素B1的動物半數致死量僅為0.36毫克/公斤體重。黃曲黴毒素的毒性比氰化鉀大10倍,比讓局大68倍。它引起人的中毒主要是損害肝髒,發生肝炎、肝硬化、肝壞死等。臨床表現有胃部不適、食欲減退、惡心、嘔吐、腹脹及肝區觸痛等,嚴重者出現水腫、昏迷以至抽搐而死。同時黃曲黴毒素是目前發現的最強的致癌物質,其致癌力是奶油黃的900倍,其誘發肝癌能力比二甲基硝胺大75倍。

人類健康受黃曲黴毒素的危害主要是由於食用被黃曲黴毒素汙染的食物。對於這一汙染的預防是非常困難的,其原因是真菌在食物或食品原料中的存在是很普遍的。國家衛生部門禁止使用該嚴重汙染的糧食進行食品加工生產,並製定相關的標準監督企業執行。但對於含黃曲黴毒素濃度較低的糧食和食品無法進行控製。在發展中國家,食用被黃曲黴毒素汙染的食物與癌症的發病率呈正相關注。亞洲和非洲的疾病研究機構的研究工作表明,食物中黃曲黴毒素與肝細胞癌變(Liver Cill Cancer,LCC)呈正相關性。長時間食用含低濃度黃曲黴毒素的食物是導致肝癌、胃癌、腸癌等疾病的主要原因。1988年國際腫瘤研究機構(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IARC)將黃曲黴毒素 B1列為人類致癌物。除此以外,黃曲黴毒素與基佗致病因素(如肝炎病毒)等對人類疾病的誘發具有疊加效應。

三、控製黃曲黴毒素汙染的管理方法

1、常規控製

許多國家對黃曲黴毒素在食品和飼料中的含量均有控製標準,我國衛生部門對動物飼料中黃曲黴毒素的控製上限為20ppb,對牛奶中的控製上限為0.5ppb,嬰兒食品中不得檢出黃曲黴毒素。這些標準為常規黃曲黴毒素控製提供了依據。

2、脫毒方法

黃曲黴毒素的汙染一旦發生,就必須對被汙染的飼料進行處理。雖然對大量的飼料進行脫毒處理的工作難度很大,人們還是采取了些方法予以實施。這些方法包括物理分離法、輻射法、溶解萃取法、發酵法等。

值得一提的是,近幾年來,由於歐盟加嚴了對黃曲黴毒素的控製措施,今年3月又提出了食品中黃曲黴毒汙染限量的新要求,給我國對歐出口的花生產等產品造成很大的困難,食品中黃曲黴汙染問題再次引起國內食品外貿主管部門、生產經營部門、進出口商和質量監督檢驗檢疫機構,以及國際上花生等糧油食品主要進出口國家的廣泛關注。

中國已經正式加入WTO,在帶來無限商機的同時也給我門帶來了更多的挑戰。我國農牧業產品在突破了關稅貿易壁壘後,麵臨的是更為嚴峻的質量商檢壁壘,其中動物疾病和有害物質殘留問題已經成為製約我國農牧業產品走向國際市場的“瓶頸”所在。要突破這一製約,要求我們一定要包括黃曲黴毒在內的一係列有毒殘留物質的檢測上大下功夫.以提高我國產品的國際競爭力,為我國農牧業產品順利打入國際市場提供有利的技術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