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曲黴毒素的汙染與預防
飼料原料或配合飼料遭受黃曲黴毒素汙染在飼料行業是常見的問題。在當前技術條件下,進行徹底的消毒是不現實的,即使某種方法可以幫助人們取得一定的效果,飼料生產者和使用者也必須承擔額外的經濟負擔。對於數量巨大的飼料原料汙染,脫毒處理的費用會十分龐大,使其難以實施。因此“預防為主”應成為糧食、飼料生產及經銷者在防止毒素汙染工作方麵應該堅持的原則。飼料生產及經銷者應根據穀物產地的氣候因素、生產條件、穀物品質等決定采購方案。采購後應對原料進行科學的處理和定期的檢查,科研單位應盡力開發可用幹現場測定的產品,為在應用地控製毒素的汙染提供方便,從而降低經濟損失,推動畜牧業的發展。
-、汙染的發生
黃曲黴毒素對作物的汙染始於田間。在此期間,不良環境因素是導致黴菌生長的主要原因。雜草、土壤肥力差、種植過密等因素也會加劇黴菌的繁殖。收獲後黴菌爆發和毒素汙染通常是由於不靈的貯藏條件和過高的含水量引起的。在農產品中,玉米、花生、棉籽是最易受黃曲黴黴素汙染的,果仁類也常受到黃曲黴毒素的汙染。如果動物攝取含黃曲黴毒素的飼料後,在其奶、蛋、肉中都能發現黃曲黴毒素的殘留。
真菌繁殖和黃曲黴毒素汙染是真菌、環境因素和宿主(養分提供者)三者結合的結果。在人們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如能有效地控製上述三項因素,就能控製糧食、飼料中毒素的存在與含量,避免大規模汙染的發生。
1、真菌因素
有上百種真菌能產生真菌毒素,其中產生黃曲黴毒素的主要是一些曲黴菌,如黃曲黴、寄生曲黴,A.nomius和黑曲黴。真菌存在於自然環境中的各個角落,一旦環境條件(如溫度、濕度等)適宜,並且存在供其攝取的營養物質,真菌就會迅速繁殖。
2、環境因素
溫度和濕度是影響真菌繁殖和擴散的最重要的環境因素,當溫度在22-25℃,相對濕度在70%以上時,發黴現象會迅速發生。一般來講,貯藏溫度應恒定,要盡量避免大幅度的溫度變化,以防止蒸發後的水分發凝集在穀物表麵。自然環境的濕度往往難以控製,但人們通過控製穀物的烘幹質量,確保種子內部的水分降至較低的水平,也可有效地降低局部環境中的濕度。
3、宿主因素
人們大量囤積的糧食、飼料原料和配合飼料是真菌最佳的營養物質。優良的貯藏條件和包裝會使糧食和飼料與環境中的微生物隔離,從而大大降低真菌侵入的可能。
二、黃曲黴毒素中毒及其對人畜的危害
1、黃曲黴毒素的致病機理
黃曲黴毒素耐高溫,在食品/配合飼料加工過程中難以被破壞,當使用被汙染的原料時,也導致食品/配合飼料被汙染,造成人畜中毒。黃曲黴毒素對人和動物健康的危害易與黃曲黴毒素抑製蛋白質合成有關。黃曲黴毒素分子中的雙呋喃環結構,是產生毒素的重要結構。研究表明,黃曲黴毒素的細胞毒作用是幹擾信息RNA和DNA的合成,進而幹擾細胞蛋白質的合成,導致動物全身性傷害。據有關專家的研究報告,黃曲黴毒素B1能與tRNA結合形成加成物,黃曲黴毒素一tRNA加成物能抑製tRNA與某些氨基酸的結合的活性,對蛋白質生物合成中的必需氨基酸,如賴氨酸、亮氨酸、精氨酸和甘氨酸與tRNA的結合,均有不同程度的抑製作用,從而在翻譯水平上幹擾了蛋白質生物合成,影響細胞代謝。
2、黃曲黴毒素與動物疾病
黃曲黴毒素中毒(Aflatoxicosis)主要是指對動物肝髒的傷害,受傷害的個體因動物種類、年齡、性別和營養狀態而異。研究結果表明,黃曲黴毒素可導致肝功能下降,降低牛奶產量和產蛋率,並使動物的免疫力降低,易受有害微生物的感染。此外,長期食用含低濃度黃曲黴毒素的飼料也可導致胚胎內中毒,通常年幼的動物對黃曲黴毒素更敏感。黃曲黴毒素的臨床表現為消化係統功能紊亂、生育能力降低、飼料利用率降低、貧血等。黃曲黴毒素不僅能夠使奶牛的產奶量下降,而且還使牛奶中含有轉型的黃曲黴毒素M1和M2。據美國農業經濟學家統計,由於食用黃曲黴毒素汙染的飼料,每年至少要使美國畜牧業遭受10%的經濟損失。在我國,由此帶來的畜牧業損失可能會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