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新舊石太話鐵路(1 / 2)

新舊石太話鐵路

“春天的故事”往文

作者:成龍

說起建於1904年、竣工於1907年的山西最早的石太鐵路,世人就會拉呱起山西土皇帝閻錫山閻老西,說他小氣、小心眼,怕花錢、怕開放,想保住土皇帝,所以把一條原本應該“與世界接軌”的標準軌距(1.435米)的鐵路線,修成窄軌(一米)鐵路雲雲。其實,人們把閻老西給冤枉了。據史料記載:1897年4月,津海關道兼督辦鐵路大臣盛宣懷,受清廷委派興建盧(溝橋)漢(口)鐵路。是時,山西巡撫胡聘之也在籌劃修建正太鐵路,原計劃由河北省正定縣的柳林堡修至太原,故名“正太鐵路”,後因線路經滹沱河架橋困難,改由石家莊修起,故又稱“石太鐵路”。至於修成窄軌鐵路的原因,是俄國開始想投資修建正太鐵路,後來俄國人與清政府談不妥,山西人也一致抵製俄國佬,於是俄國人便轉手讓給法國銀行和公司。起先,清大臣盛宣懷多次與法國人交涉,力求將正太鐵路修成1.435米的標準軌,但清政府沒錢,隻能聽任投資方法國人按人家法國的“國標”來,於是把好端端的石太鐵路修成了一條一米寬的窄軌鐵路……

100多年前的舊石太鐵路實實在在證明了:弱國無外交,弱國就是在自個兒家也沒有話語權!相反,待閻錫山在山西當政後,才把石太鐵路由窄軌改造成標準軌。在我的印象和記憶中,好像是石太鐵路剛改造成標準軌沒幾年,日本人便端著刺刀殺進了中國,殺到了華北……

曆來日本就是個能源稀缺的彈丸之地。

山西陽泉曆來就出產優質的高熱能無煙煤,就像塊由內往外沁油的臘肉,還正好被吊在石太鐵路的正中間。望著這塊風幹了上億年,既不老也不嫩的五花肉,鬼子自然欲罷不能,早惦著“米哂米哂”了。於是,日本鬼子靠著洋槍洋炮,一路殺到了陽泉煤窯、坑口……轉眼,又押著一列列黑得發亮的陽泉煤,由西而東,順著一路下坡的石太鐵路,輕輕鬆鬆駛出娘子關,開到石家莊,拉到天津港,裝進大船,運回日本國。

“釣魚島事件”後,我常常想:而今的“日立電梯”“豐田汽車”和“三菱重工”等出自日本本土的工業產品,有多少是他們靠早年填到近海,而今又打撈起來的陽泉煤作能源生產出來的呢?作為反法西斯勝利80多年後的中國人,我們無法統計日本鬼子當年掠奪回本土多少優質的陽泉煤,但作為山西的“鐵二代”,特別是曾經在石太鐵路上日夜奔忙過、見證過、親曆過的我,對這條舊石太鐵路可謂愛恨交加,悲喜摻半……

1981年,17歲的我,頂替火車司機的父親,子承父業,在石太線上擔當起太原北至陽泉間貨物列車的牽引工作。當時我的職務是蒸汽機車司爐。“司爐”,也許地方工作的人對此有些生疏、費解,用通俗的話解釋“司爐”,就是在火車頭上添煤燒鍋爐的,如同冬季為千家萬戶燒暖氣的“火夫”。然而,人家“火夫”可以腳踏實地,不緊不慢,優哉遊哉地往鍋爐裏添煤呀注水呀,可我們在火車頭上添煤的司爐工,每跑一趟太原北到陽泉往返,那叫個“跌死苦”。因為太原到陽泉的鐵路線是“山”字型的,太原到壽陽是一路上坡,而壽陽到陽泉又是一路下坡。

舊石太鐵路是中國數一數二的大坡道鐵路線。尤其是陽泉到壽陽間,當年我們車頭拉上1000來噸的貨車皮,要爬千分之二十的坡道。千分之二十,是個什麼概念呢?火車每前行1000米,就要抬高20米。所以司爐在慢得幾乎跟人小跑一樣的車頭上,掄起大板鐵鏟,拚死地往車頭鍋爐裏添煤燒汽,否則的話,車頭沒有充足的蒸汽,就帶不動車頭的動力車輪,拉不動後麵的車皮。鐵路有規定,車站與車站之間,火車行走是有時間限定的,一旦慢得超過規定時間,要算“晚點事故”,更別說因為司爐添不好煤燒不起汽,而導致列車在車站與車站間停下,那就更是“途停事故”了。一旦發生這些事故,機務段裏要扣發該車班司機、副司機和司爐的“趟獎”的。記得我當司爐時,內心的想法隻有一個:說下大天來,累得吐了血,也別因為自己在站區間內燒不起汽來,發生事故,連累了司機和副司機的獎金。所以17歲的我,每跑一趟石太線,由於添煤添得太猛,常常撅得汗流浹背,撅得三九天赤膊上陣,撅得胸脯子生疼。

雖說我是子承父業,可父親50年代當司爐時跑的是南同蒲鐵路,南同蒲線沒有石太線坡道大,司爐也不會像我趟趟“跌死苦”。所以,每每從石太線跑車回到家裏,我就像受了勞役的“店小二”,向父親抱怨:“你為啥不早告我司爐這活計不是人幹得,讓兒子我添煤添得牛馬不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