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爾是美同銷售總公司的總經理。有一次,哈爾因換乘飛機在某個大城市有1小時的空閑。在那個機場附近,有一家實力雄厚的保險公司,因此,哈爾想利用這段空閑的時間去拜見這家公司的負責人。
哈爾乘上出租汽車來到那家保險公司,他把名片交給了接待他的那位小姐,並說:“我是在等飛機,沒有預約,如果方便的話,我想見他一麵。”
保險公司裝有內部直通電話,那位小姐和總經理通了話,隻聽總經理說:“對那個年輕人說,我很忙,沒有預約,我是不會客的。”
哈爾也聽到了總經理的回話,他麵帶微笑請求那位小姐允許他直接同總經理說一句話,在得到許可後,他對著電話說:
“總經理先生,我是哈爾·克羅斯,我隻想問一件事情,好嗎?”
“請講。”
“在貴公司的訓練計劃中,你是不是要訓練貴公司的推銷員在本次預約和下次預約之間的1小時裏,給還有一線希望的顧客直接打電話商談成交問題?”
總經理沉默了好一會兒,才說:“克羅斯先生,我接受你的這種適當的提問,同意與你商談,請進來吧!”
哈爾通過這次訪問為以後繼續訪問打下了基礎,他取得了大量的訂貨。
有人對推銷中使用問句的技巧進行了專門的研究,總結出了“三個質問”成交方法。這三個質問就是:
第一,“您知道這個製品在哪些方麵能夠為您節約金錢嗎?”或“您知道這個製品在哪些方麵對您的健康起作用嗎?”或“您知道這個製品能在哪些方麵節約時間和勞動力嗎?”
第二,“您對節約金錢問題有興趣嗎?”或“您對更加健康有興趣嗎?”或“您對節約時間和勞動力有興趣嗎?”
第三,“如果您打算節約金錢,您認為從什麼時候開始最好?”或“如果您打算注意自己的身體健康,您認為從什麼時候開始用這個製品最好?”或“如果您打算節省時間和勞動力的話,您認為從什麼時候開始使用這個最好呢?”
這三個質問雖然很簡單,但這種成交方法的效果非常好。你不妨根據自己推銷的商品的特征,設計出相應的問句,隻要你耕耘,你就會有收獲的。
德沃斯早已習慣於噴氣式飛機給他帶來的高效率和種種方便,他已經離不開它了,唯一的辦法就是把它買下。
感覺推銷法
吉拉德有一位做電視機買賣的朋友,他不僅賣電視機,還兼做修理電視機的生意。
當顧客打電話叫他去修理電視機時,他就問,出了什麼問題?待顧客做出回答後,他就接著問,是什麼牌子的電視機,已經用了多少年?然後他說他馬上到,同時他還帶去一台電視機,這樣在舊電視機被送去修理時,顧客就可以有電視看。
顧客要修理的也許是一台年代已久的黑白電視,就在顧客原來放舊電視機的那個地方,這個賣電視的商人替顧客裝上了一台價值幾百美元的彩色電視機,還是一台嶄新的彩電,不過,他並沒有說賣給顧客,他隻是借給顧客看一看,讓顧客嚐一嚐新彩電的那種味道。
等到那台舊電視機修好的時候,分期付款合約也已經準備好了。而此時顧客早已迷上了那台“借來的”新彩電,根本沒有人舍得把它退回去,這樣,它就名正言順地成了顧客自己的財產。
也許你心存疑慮:“要是顧客真是窮得叮當響,或者顧客得到新彩電後就溜之大吉了,那該怎麼辦呢?”這位商人並不胡來,在他第一次跟顧客通電話的時候,在他走進顧客家大門的時候,他早就已經開始做顧客信用調查了。
下麵我們再看一個利用感覺推銷法推銷飛機的實例。
有一位推銷員為了推銷噴氣式飛機而訪問了阿姆威公司的經理奇·德沃斯。
德沃斯是個很慎重的人,他認為公司購買飛機的時機還不成熟,但最終他還是主動地買下了那架飛機。事情的經過是這樣的:
“德沃斯先生,我們這裏有一架對您非常合適的噴氣式飛機,正等著您試乘呢。”這位推銷員說道。
德沃斯雖然看中了那架飛機,可是怎麼也下不了決心購買。
推銷員又說道:“我們這個時期不打算使用這架飛機,所以我想把它放在您這裏,請您把它當作自己的東西一樣使用。您放心,我們絕不會因為您使用了它就讓您把它買下來的。”
說來也巧,那個星期德沃斯的出差計劃安排得滿滿的,他果然利用了那架飛機。
星斯六,推銷員又一次訪問了德沃斯,準備談判成交,但德沃斯還是有些猶豫。於是,推銷員又說道:“我們下個月也沒有特殊計劃要使用這架飛機,您為什麼不租賃一個月像使用自己的飛機那樣繼續使用它呢?”
德沃斯同意租賃一個月。到了月末,推銷員去拜見德沃斯,推銷員說: “我來取走我的飛機。”“什麼?這是你的飛機,這是什麼意思?”此時的德沃斯早已習慣於噴氣式飛機給他帶來的高效率和種種方便,他已經離不開它了,唯一的辦法就是把它買下。
他有我也要!
從眾成交法,即銷售員巧妙地對顧客的從眾心理加以利用,以促使顧客立即購買產品。從眾心理是人類社會固有的長期存在的社會心理現象。社會規範的要求,團體生活方式壓力以及人們普遍存在的相互攀比現象是激發顧客攀比心理成交法的核心所在。在介紹產品時強調××也買了,××用的就是這個型號。利用客戶的攀比心理可以迅速達到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