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真誠熱情是法寶
熱情可以推銷一切
吉拉德在推銷時,總是對總機說:“我現在正在開會,請你掛掉所有找我的電話。”這樣做不僅能使顧客感到自己像個重要人物,而且能保證沒有“來得不是時候”的電話打擾會談。否則,隻要他拋開顧客去接電話,顧客一定會熱情漸退。而且現實是這種事常常發生。辯護律師在盤問證人時不會去接電話,外科醫生手術做到一半時也不會跑去打電話。喬·吉拉德認為任何一名推銷員也不應該那樣做。
“我真是很憤怒那些推銷員會對我說:‘抱歉,我去接個電話,一會兒就回來。’然後一接就是好幾分鍾。在我拂袖而去之前,我通常會對這種粗魯的人說:‘我真不明白你為什麼要那樣做!我花了時間到這兒來光顧你的生意,你卻把優先權給了別人。’在我看來,那種忽視麵對麵、眼對眼的客戶,而去花時間和電話裏的陌生人聊天的行為真是不可理喻的目光短淺。”
同樣,當在顧客辦公室的時候,吉拉德認為推銷員應當對他說:“因為我們要談的事很重要,所以我想請您告訴您的秘書不要接進任何電話。”如果推銷員彬彬有禮,大多數顧客都願意照推銷員的意見辦。這樣做也是為了避免不合時宜的電話打擾推銷進程。順便說一句,這種打擾同樣會令顧客感到惱火。
利用電話尋找新客戶時,不可能每個電話都會使你有所收獲,但這是極為正常的,農民種在地裏的種子不也是不一定每一粒都發芽嗎?
互惠雙贏才會長久
在業務過程中適當的讓利給客戶,是順利成交的又一永恒法則之一,銷售談判中,雙方的焦點通常集中在價格與價值。顧客要求以最低的價格得到最高價值的產品,所以業務員的壓力非常大。碰到這種情形時,運用雙贏策略:“我們想個法子,讓你不需要再購買備用機器。你覺得這個辦法如何?”“我不能提供折扣,但是你可以月底再付賬,這不成問題。”讓利是多方麵的,譬如:如果你購買,我們將給你8折。例如顧客說:“維修費用太高了。”業務員說:“如果我們提供一年免費維修,您可以接受嗎?”這個問題隱含互惠的承諾。如果顧客接受一年免費維修,等於答應成交。非常高明的方法吧?其實不一定,如果我們的承諾無法實現,問題就大了,因為這是對方的交換條件!
在銷售過程中,討論金錢問題,是再正常不過了。我們可以說:“你一定不反對現金折扣吧?”,服務於紐約的杜德利,交代業務員問顧客:“您要開支票還是刷卡?”結果業務量提高13%。
互惠互利成交法可以大批招攬顧客,短時間內打開市場銷路,但應注意這種方法是建立在顧客求利心理基礎之上的,長期使用必定助長顧客對優惠條件提出更進一步的要求,從而使該法的激勵作用喪失。
因此,互惠互利成交法應注意兩個原則:
第一,讓利並不代表不贏利,隻是薄利多銷。
第二,讓利是建立在假想成交基礎上的。對於那些內行的顧客,有一種薄利多銷的成交術,那就是純利潤成交法,我們可以與他做純利潤演示,以此表示,我們已經是微利了。
禮貌推銷法
瑪麗·凱·阿什是美國的一位大器晚成的女企業家,她幹了25年的直銷工作,退休後才辦起了瑪麗·凱化妝品公司。20年後,她的公司從最開始僅有9人的小公司,發展到擁有雇員5000多人、年銷售額超過3億美元的大公司。
成名後的瑪麗在《用人之道》一書中講述了她幹直銷工作時的一段往事:
那是許多年以前,瑪麗想買一輛新車。那時,一種車身塗有兩種顏色的汽車剛剛投放市場,瑪麗想買一輛黑白色福特汽車。瑪麗從不喜歡借錢買東西,所以她存夠了錢,準備付現金。這輛車也是她給自己買的生日禮物。
瑪麗錢包裏裝著錢,來到一家代售福特汽車的商行的展銷廳。售貨員顯然不把她放在眼裏,他看見瑪麗是開著一輛舊車去的,因而以為她買不起新車。加之那時女人不像男人那樣容易得到貸款,所以女人為自己買車者寥寥無幾。她不是售貨員所認為的“最有可能的買主”,這家代售福特牌汽車的商行的售貨員連理都不理她。
當時正是中午,售貨員幹脆為自己找了個借口,說他約好同人共進午餐,已經晚了。瑪麗特別想買那種汽車,所以要求見售貨經理,可是經理出門了,要過一個小時才能回來。為了消磨時間,瑪麗決定先出去遛達遛達。
瑪麗走進對街一家出售默庫裏牌汽車的商行的展示廳,她隻是隨便看看,因為她仍然想買那種黑白福特牌汽車。
展示廳裏擺著一種黃色汽車,瑪麗覺得它也不錯,但車上標出的售價比她原來準備花的錢要多一點。然而,這家展示廳的售貨員十分有禮貌,當他聽說那天是瑪麗的生日時,跟她說了聲“請原諒”就走開了。
幾分鍾後,他又回來同瑪麗接著聊。15分鍾後,一位秘書給他送來了12朵玫瑰花。他把這些花送到瑪麗手中,說是給她的生日禮物。瑪麗回憶當時的情景說:“我頓時感到他送給我的好像是幾百萬美元!”不用說,瑪麗買了那輛黃色默庫裏牌汽車,而沒有買那種黑白福特牌汽車。
這位售貨員之所以能賣出那輛黃色汽車,是因為他使瑪麗感到自己重要,因為他並不在乎瑪麗是開著一輛舊汽車去的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