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5章 摸準心理脈搏,你要知道對方是怎麼想的(1)(3 / 3)

一位女顧客去買房,房產經紀人必須知道對方的年齡狀況,可是問女性年齡問題會有些不禮貌,很可能觸及對方的隱私,引起對方的不滿。於是,他想了一個很好的方法,說:“這份來訪登記表上需要顧客填寫自己的年齡,一般顧客都會把自己的年齡填的大一些,你會不會這樣做呢?”這樣一來,女顧客就明白了他的意思,把自己的真實年齡告訴了他。

提問不僅要講原則,更要講技巧,懂得了好的提問方法,不僅可以獲取對方更多的信息,更可以獲得對方的好感和信任,使我們在談話中掌握話語的主動權,使我們順利地達到談話的目的。

由此可見,問話也需要技巧,好的提問才能達到好的結果。如何才能巧妙地提問,達到談話的目的呢?

第一,運用開放式的提問方法,獲取對方更多的談話內容。

問題一般分為封閉和開放兩種類型。封閉式的問題隻會得到對方肯定或否定的回答,這種問題有一定的好處,但不利於獲得對方更多的信息內容,有時對方的否定回答可能會造成談話中斷或出現雙方尷尬的局麵。如“你喜不喜歡我們公司的產品”這類問題,就是封閉式的問題;開放式的問題相對封閉式來說對方回答內容就比較開闊,它不限定對方的說話內容,對方說話的空間很大,比較自由,可以有什麼說什麼。這樣的提問更可以使對方透露自己的一些信息,便於我們根據這些信息製定出更完善更具針對性的方案。如:“你為什麼會選擇這種顏色的衣服?”“你覺得我們應該如何改善我們的產品呢?”這些都是開放性的問題,你這樣去問,就會知道對方的真實需要。

第二,用專業的術語轉化對方的思想,融入自己的觀點之後,再反問對方來獲得對方的認同。

讓對方說出更多的內容可以拉近雙方的關係。對方之所以想和你交談,有時是為了聽取你的意見,要說服對方,單單給對方講解是不夠的。真正要說服對方,就要把對方心裏想要的用專業化的方法表達出來,將自己的觀點融入其中,然後反問對方,這樣對方就會認同我們的觀點。

有一段銷售話語是這樣說的:“這位客戶,我非常理解您現在的感受,正如您剛才所言,需要……我們的產品……是符合您的要求的,您認為是不是這樣的呢?”

你若是顧客,聽到這樣的問話,你是不是會認同對方說的呢?

提問是一種獲得對方好感的好方法,通過對它的學習相信你一定獲益不少,隻要熟知提問的原則與技巧,在談話中,就可以把握住對方的興趣,掌握好談話的主動權,使對方融入我們的談話中。

知道什麼時候該說,什麼時候不該說

說話是個技術活,不是人人都會說,也不是人人都能控製自己說話的欲望。有人把會說話分為3個等次:該說時會說--水平,不該說時不說--聰明,知道何時該說何時不該說--高明。從中可以看出,知道什麼時候該說,什麼時候不該說的重要性。勸說別人是為了別人著想,可是你說話的時候不對,結果隻會適得其反。我們經常要與人打交道,同事、朋友、上司等都是你的人際關係網,如果你不會說話,一旦把他們給得罪了,就會對你的生活、工作帶來巨大的影響。該說時說,不該說時不說,隻有做到這一點,你才能和你周圍的人和睦相處。

清朝乾隆時期,大家基本上都知道紀曉嵐能言善辯,學識過人。有一天,乾隆想考考他,便把紀曉嵐找來,問紀曉嵐說:“紀曉嵐,我問你何為‘忠孝’呀?”紀曉嵐說:“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為忠;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為孝。合起來,就叫忠孝。”紀曉嵐剛回答完,乾隆皇帝接過話來:“好!朕賜你一死。”紀曉嵐聽後,三拜九叩,然後走了。當然,乾隆知道紀曉嵐不會自己輕易死掉的,一定會有什麼辦法為自己解脫的。

過一段時間後,紀曉嵐氣喘籲籲地回來給乾隆跪下。乾隆嚴肅地說:“大膽,紀曉嵐!朕賜你死,你為什麼不死?”紀曉嵐說:“皇上,臣去死了,我去跳河自殺,準備跳下去,屈原從河裏跳出來,非常生氣地說,當年我投汨羅江自殺,是因為楚懷王無道昏庸;當今皇上豁達賢明,你怎麼能死呢?我一聽有道理,就回來了。”乾隆聽後啞口無語:你讓他去死,你就昏庸無道;可讓他活著吧,自己又覺得沒麵子。最後,乾隆解嘲說:“好一個紀曉嵐,你真是能言善辯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