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曉嵐的聰慧就在於他知道該閉嘴時閉嘴,該勸說時勸說。起初皇帝讓他去死,他如果要強勸,那麼就會惹怒皇帝,所以在皇帝命令時他知道閉嘴不說,這就避免了與皇帝的衝突。當皇帝問他為什麼不死時,他就用自己的巧嘴把皇帝讚美了一番,使皇帝不能真的殺他。
說話是我們人際交往的工具,是為了我們更好地與周圍的人相處,如果我們在不適宜的時候說話傷害別人,那麼就與我們說話的目的相反了。我們也不喜歡別人說話傷害或影響我們,同樣別人也希望得到我們的尊重。
要知道什麼該說,什麼不該說,我們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在一定場合不要說有煞場景的話。
我們不可避免地會參加會議、聚會、婚禮等重要活動,在這類活動中,我們尤其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因為在這個時候你不僅代表著自己,也代表著集體。我們在這樣的場合說一些不當的話,很可能給我們自己及自己代表的集體帶來壞的影響。
一位兢兢業業工作幾十年的老教師退休了,為此,學校為他和另一位曾榮獲過“先進”的退休老同誌舉辦了一場歡送會。大家對他們的工作及貢獻作了肯定和讚揚。當輪到兩位退休老同誌致辭的時候,他們對大家的讚譽表示深切的感謝。話本該說到這裏為止;然而,那位老教師卻並沒停止,繼續接著說:“很遺憾,我從來也沒有得過一次先進……”,在他對麵的、平日與他相處得不很融洽的青年教師突然搶了話頭:“不,那是我們不好,不是你不配當先進,是我們沒有提你的名。”話語中帶著諷刺和戲謔,一時間,老教師的眼中流露出一股感傷,會場出現一時的尷尬氣氛。
從上述故事當中,那位年輕老師就是一個非常不會說話的人,本來是學校辦的一場歡喜的送別會,被他變成了一場尷尬會。他這樣的行為不但沒有起到好的作用,也給全體教師帶來了不愉快。
第二,在領導長輩麵前,按著他們的意思說話。
雖然說領導或長者都喜歡聰明有主見的人,但是,他們更喜歡順從自己的人,他們需要支持者和擁護者,他們都會有自己的思想和看法,不希望聽到和自己意見相左的發言。如果你是下屬或晚輩應該明白他們的心思,當他們需要你出主意的時候,你要積極發言,當他們不需要你發言時,你要領會他們的意圖,不要發言。
古代有個京城的官吏,要調到外地上任。臨行前,他去向恩師辭行。恩師對他說:“外地不比京城,在那兒做官很不容易,你應該謹慎行事。”官吏說:“現在的人都喜歡聽好話,我準備了100頂高帽子,見人就送他1頂,應該不會有什麼麻煩。”
恩師聽了這話很是生氣,訓斥他說:“我反複告誡過你做人要正直,你怎麼能這樣呢?”官吏說:“請您息怒,這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啊。要知道,天底下像您這樣不喜歡戴高帽的人,能有幾位呢?”恩師得意地點點頭:“你說的倒也是。”從恩師家出來,官吏對朋友說:“我準備的100頂高帽,現在已經剩下99頂了!”
這位官員如果不按著他老師的話去說,那他又要接受一場教育。聽人批評是不舒服的事情,不要在長者或領導麵前說他們不愛聽的話,隻要你能夠按著對方意思去做,就可以獲得對方的好感,何樂而不為呢?
第三,不要在對方心情不好的時候說話,要在對方開心的時候和對方說。
當你心情不好的時候,也許很難聽進別人的話。將心比心,當別人心情不好的時候,我們最好不要和對方說話,這個時候如果你去和對方說話,不僅達不到說話的目的,反過來還會惹來對方的不滿。要在對方得意的時候說話,因為對方此時處於愉悅的狀態,如果我們說一些讓他開心的事,那他就會更高興,即使我們隨後說的話有可能傷害到他,他也不會太在意。
不該說時不說,該說時積極去說,這是一句警言,也是一種智慧,隻要真正明白其中的道理,你就會明白它多麼的重要。它是一切說話的根基,脫離它任何的話語將失去意義。參悟其中的奧義,把握說話的分寸,就能使你在說服中取得更大的成功。
友好一點,人們才會願意接近你
人與人相處是一種相互作用的關係,你對對方感興趣,對方才會注意你,你不喜歡對方,對方就算有意和你交往,也會因為你不友好的態度而放棄與你交往。要想獲得對方的好感,就要對對方感興趣,因為人總是喜歡和自己感興趣的人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