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雙方的性格是互補的,接納對方,發揮自己的長處,彌補對方的短處。
雖然說各自都有各自的性格特點,但是性格之間是可以互補的,外向的人愛動,行動敏捷但辦事粗糙,內向的人愛靜,行動緩慢但辦事細膩,他們都有自己的長處和短處,隻要他們在交往中能夠主動地去接納對方,在合作共處中,各自發揮自己的長處,一定能夠成為不錯的組合。
19世紀,他們的友誼合作是科學史上的一段趣話。德國兩位化學家李比希和維勒,維勒性格溫和、平靜、有耐心、有見識,即使遭到攻擊也不動聲色,李比希性格暴烈、爽朗、勇敢、自信、好奮鬥、風風火火。兩人一個是“一盆冷水”,一個是“一團烈火”。然而,這兩位性格迥異的科學家卻能夠長期密切合作,為化學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他們倆的感情深厚,致力的學科相同,學問務求徹底相同,他們都能夠接納對方,所以他們“水”、“火”也能相容。李比希在自傳中寫道:“我有個大好運氣,即得到一位誌趣相投和目的相似的朋友。過了這麼多年,我和這位朋友仍然以最大的熱誠相合作。我們毫無妒忌,手拉手地努力向前,這一位要行動時,那一位已經準備好了。”
總之,在與別人交往時,我們一定要注意和對方的性格問題,如果沒有出現性格衝突的問題,我們要尊重對方,使雙方長久穩定交往;如果我們與對方出現性格不合的問題,我們要學會接納對方的不足,並尊重對方的個性,就能夠扭轉雙方的不利關係。
檢查自身缺點,使說服更進一步
孔子曾說:“吾日三省吾身。”隻有在追求的道路上不斷地反省自己,才能使自身趨向完美。所以,一生當中,我們都需要不斷地檢查自身的缺點,這可以使我們不斷地完善自己,使自己的能力得到不斷的提高和發展。一個人每天都能夠反思多次,足可以發現自己身上的不足,然後加以改正。隻要一天比一天努力反思,就會發現自身的缺點越來越少,自己的氣質已發生巨大的變化。在說服工作中,隻要我們使自己不斷地得到完善,就會使我們的話語更具有說服力。
日本學者池田大作說:“任何一種高尚的品格被頓悟時,都照亮了以前的黑暗。”然而,在很多的時候,人們總是不肯麵對自己的缺點和錯誤,在失敗麵前,經常喜歡把責任推諉給別人。心理學理論說,人們由對自身利益的保護出發,在麵臨成功時,總是把成功歸功於自身,在失敗時,喜歡把失敗的原因歸咎於外部環境。任何時候,能夠從自身去尋找原因,檢查自身缺點,這才是自己不斷進步的根本。
唐太宗以善於聽取大臣的批評和見解聞名,魏征曾經200多次直諫他的過失。唐太宗在晚年也不住反思自己過度糜爛奢侈的生活錯誤。他在教導太子李治時又一次反省自己的一生:“你應該從曆史中找到古代的賢明帝王作為學習的典範,不應該學習我。我做過很多錯事,比如錦繡珠玉不絕於前,宮室台榭常有興造,犬馬鷹隼沒有不去的地方,行遊四方又勞民傷財,這都是大錯,你不要以為這都是好事,總想學著去做。”
每一個偉大的人都明白,在自己的人生中,隻有自己檢查自身缺點,才會真正認識到自己的不足和缺陷。有時候不要害怕自己會犯錯誤,隻要自己能夠反省自己,就能夠從錯誤中得到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