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8章 我們還會為什麼而奮鬥(1)(2 / 3)

你若是為了讓自己變得比別人富有而奮鬥,如果奮鬥之後依然有人比你富有呢?你若是為了比別人成功而奮鬥,如果奮鬥之後依然有人比你成功呢?為了超越別人而付出的奮鬥,得到的隻是糾結和痛苦,奮鬥是我們自己的事,不是為了攀比,而是為了每一刻都擁有嶄新的自己。

在奮鬥的路上傷痛在所難免,一次次跌倒,隻是為了更好地爬起來,隻要夢想在心中,奮鬥就永不停止。在奮鬥的路上質疑和嘲笑會頻頻發生,這一切隻是為了凝結鬥誌,隻要鬥誌昂揚,奮鬥就永不停歇。在奮鬥的路上自卑會時而浮出水麵,但那隻是為了讓你停下來審視自己的內心,然後整裝上路。

夢想是奮鬥的航標,奮鬥是走過的征程,夢想無法稱重,奮鬥不可丈量。在夢想產生的那一刻我們注定告別安逸,在奮鬥開始的那一刻我們就踏上了征程。奮鬥之戰的敵人不是別人,而是自己,我們所做的一切不是為了征服世界,而是為了改變自己,奮鬥從不是等價交換,但奮鬥依然價值連城,隻要你有夢想,那麼上路吧,朋友!奮鬥,贏得一個嶄新的自己。

我們該如何奮鬥

奮鬥是一個人存於這個世界的意義和價值,不曾奮鬥的人生必定平淡而乏味,我們每個人的過往都應該是一部奮鬥的史詩,隻有這樣生命的旅程才更加精彩。

奮鬥需要認準目標鍥而不舍地去追求;奮鬥需要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氣;奮鬥需要“不拋棄,不放棄”的頑強的意誌;奮鬥需要“頭懸梁,錐刺股”的刻苦精神;奮鬥需要“勝不驕,敗不餒”的良好心態;奮鬥需要自我肯定的超強自信……

迷茫的人們需要清醒,思考自己生命的意義,喚醒我們曾經的夢想,給自己樹立一個目標,目標可以是我們所愛,也可以是我們所長,要讓他指導我們航行的方向,害怕前行的人們要思考目標的價值,你的夢想能夠幫助別人或者能夠改變世界,這個目標足夠刺激我們的欲望,肩上擔子的沉重會使我們的腳步紮實、穩重,我們才能夠更有勇氣。

上路的人們一定要一定要刻苦、堅強,“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呼喚在我們耳畔,“有誌者,事竟成”的榜樣在我們身旁,困難會有,失落會有,但勝利也會有!隻要我們能夠堅持,下一刻就是成功,隻要我們相信自己,就一定可以。

遇到挫折的人們,不要服輸,高喊一聲“生命不息,奮鬥不止”,然後繼續前行,擺正自己的心態,拚搏進取;奮鬥成功的人們不要自滿,不要驕傲,要知道奮鬥永沒有終點,不要讓過去左右你的腳步,更好的未來在向你招手,保持激情讓自己拚搏奮鬥,要有自信正在向更好的自己靠近!

從聖母院大學公開課獲取的人生箴言:

奮鬥不是為了超越別人,而是為了超越自己;奮鬥不是為了讓自己物質上更富有,而是讓自己精神上更滿足;不要再把奮鬥看做換取成功的籌碼,奮鬥隻是我們完善自我的修行。

第二節 滿足後,我們還會為什麼而奮鬥

奮鬥能夠帶來滿足,但奮鬥絕不僅僅是為了滿足。當物質生活有了一定的改善,當社會地位越來越高,我們離自己的目標也越來越近,奮鬥的意義便顯得尤為重要,滿足之後,我們仍然需要繼續奮鬥,那我們滿足之後為什麼而奮鬥呢?

很多人認為,我們奮鬥就是為了滿足自己曾經的願望和目標,當我們通過奮鬥實現了這些願望和目標,我們的奮鬥就可以停止了。因為我們已經擁有了想要的一切,沒有必要再努力奮鬥下去了。答案真的是如此嗎?不,當然不是。人活著並不隻是為了能夠滿足自己的物質需求,更是為了能夠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馬斯洛的學說揭示人類有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歸屬與愛的需求、尊重需求以及自我價值實現的需求這五個層次的需求。一個人需的滿足都是從最基本的生理需求開始,依次向上。很多人認為在滿足了前麵四個需求之後,就不再需要去奮鬥。可是他們忽略了自我價值實現的需求。那些人的精神世界是空虛的,他們滿足之後就開始用享樂代替奮鬥,用物質填充空虛的內心,這就是很多人追求奢華和極度浪費的原因,他們即便富有,但精神依然貧窮。

當他們被問及“為什麼而奮鬥”時,他們不知道怎麼回答,因為他們早已忘記了為什麼而奮鬥;居裏夫人用她一生的行動對世界人民宣告:“我為了科學而奮鬥”。

居裏夫人是曆史上第一個獲得諾貝爾獎的女性,也是第一個兩次獲得諾貝爾獎的人,她將科學作為自己的信仰,將一生的時間和智慧都奉獻給了科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