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的價值觀決定一個人的行為模式,一種行為模式創造一種人生,一種人生決定一個人的價值。隻有樹立了正確的價值觀,一個人才能活得有意義。
畢業於聖母大學的賴斯從小就知道這樣一句話:“在伯明翰以外有更多的機會,如果勤奮學習,力爭上遊,就會得到回報。你可能在餐館裏買不到一個漢堡包,但也有可能當上總統。”賴斯能夠成為一個黑皮膚的美國國務卿,付出了比旁人更多的努力。她不但讓自己擺脫了種族歧視,也幫助了更多的人走出種族歧視的陰影。求學的經曆讓她在得到政治學碩士學位的同時,更讓她明白和確定了自己的人生價值與方向。
當我們看到那些為了海地橡皮病患者在努力研究、奮鬥的師生之後,就應該更加明確自己活著是為了什麼。盡管每個人活著的目的和價值不盡相同,但偉大的目標和崇高的價值觀會將我們帶到同一個地方——那就是內心滿足和平靜的幸福彼岸。
雖然很多人都明白這些道理,要真正的開始做出改變,是需要很大的勇氣的。知道很簡單,而做到很難。知道了活著的意義還是不夠的,還需要有擁有勇氣和決心,更要付出不懈的努力,承擔過程中所有的痛苦,拒絕各方麵的誘惑,始終如一地走下去,才能夠實現自身的價值。
不知道那些放棄自己救死扶傷夢想的人們和那些雖然從事醫療但碌碌無為的人們聽到“我為疾病而戰”的聲音時,是否會動容?內心是否會躁動?會不會因為不敢挑戰疾病而汗顏?醫療工作者的價值不是教授和主治的職稱,更不是工資的高低,而是你治愈了多少病人,打敗了多少疾病。
一個醫療工作者隻有正確看待職稱、看淡名譽不貪戀收入,真正把治愈病人,打敗疾病作為自己榮耀時,他才能夠體現價值,才能夠活的更有意義。而那些世俗的名利也會水到渠成,自然而然的得到。
疾病並非不可戰勝,我們隻是沒有戰勝恐懼,隻有你敢於挑戰,你才活的更有價值。站起來大聲高喊:“我為戰勝疾病而奮鬥!”
從聖母院大學公開課獲取的人生箴言:
一個人無論處在什麼樣的環境,也無論麵對怎樣的困難,都應該始終堅持自己的夢想,實現自己的價值。假如一個醫療工作者,隻要從不放棄任何一個患者,從不向任何一種疾病低頭,那他就實現了自己的價值,他的生命是輝煌的,值得尊重的!
第二節 世人脆弱更多是因為我們冷漠
人類是從群居生活走出來的,走著走著就散了,成了個體,不再互相依靠,不用抱團取暖。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物質條件越來越優越,人們也變得越來越脆弱,承擔不起意外,不敢伸出援手,甚至拒絕與陌生人接觸,人與人之間的關心和互助越來越少,冷漠成了每一個人臉上的麵具,戴的久了,想摘也摘不下來。
當一位老人不小心摔倒躺在地上,而經過的178人都沒有伸出援助之手時;當養老院的工作人員因為老人行動不便、不能自理,而打罵“不聽話”的老人時;當動物園的鱷魚在冬眠期間,被遊客活生生砸死時;當施救的瓜農因救人上岸體力不支沉水溺亡,而獲救的一家人卻“悄悄”離開時,我們再也不能說尊老愛幼是民族的傳統美德,助人為樂是社會道德,善良謙卑時我們的秉性。每一個脆弱者的背後都充斥著冷漠,每一個人的冷漠都會讓世人更加脆弱。在我們遇到困難,感到脆弱時,你是否想過社會變成這樣的原因也有我們的冷漠?
責任與擔當永遠都是光環閃耀、璀璨光芒,助人為樂是我們人性當中永恒的真善美。我們每個人都要拋棄明哲保身的消極想法,當看到他人遭遇不幸時,隻要在我們能力允許的前提下,都要積極的施以援手,隻有每個人從我做起,放棄冷漠,傳遞更多的正能量,我們才會有愛與和諧的社會,我們每個人才不會那麼脆弱。
身為大學的教授的巴布羅,在過去的十幾年間都致力於為人類爭取真正的人權。他用自己的行動詮釋著一個人生真諦,同時教給人們活著的意義。他用自己的行動為迷茫著的人點亮心燈,向全世界傳遞著正能量。
1995年8月6日巴拉圭戰士帶走馬塞爾家15歲的兒子,兩個月後,軍方從戰場帶回了他的屍體。一個年輕的生命就那樣悄無聲息的隕落,一個母親承受喪子的劇痛一個家庭遭受沉重的打擊,戰爭讓生命變得脆弱,更可怕的是讓人們變得更加冷漠。那隻是一個孩子,才15歲而已,卻被強行的帶上戰場。冷漠讓生命變得不堪一擊,無比脆弱。自那時起聖母院大學的法學院教授巴布羅作為美國人權委員會主席就開始了自己的努力,在保護美洲兒童權利方麵做出了重要貢獻,尤其在巴拉圭政府長期強行招兒童兵方麵成果顯著,06年巴拉圭承認侵害人權,並頒布了禁止招收童工的法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