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 用心看待世界,我們還需要繼續奮鬥(3)(2 / 2)

二戰期間世界各地戰火紛飛,在一個硝煙四起的村莊中,一個受傷的婦女正在背著自己的女兒逃走,這一鏡頭讓很多人感覺到揪心。這位母親的後背上全部是鮮血,我們不知道是她自己的還是女兒的。

當時血流了一地,這位母親一直在不停地奔跑,直到跑到了一座小木屋。母親推門進去後,把孩子放下。這時才發現那流了一路的鮮血。女兒已經離開了,一顆子彈從她的後背進入,在前胸已經冒出了尖尖的彈頭。

子彈沒有穿透女兒的身體,女兒用身體保護了母親的性命。這位母親看著女兒戛然而止的微笑愣了幾秒鍾,然後發出了撕心裂肺地哭聲。女兒的眼睛沒有閉上,母親看著女兒無神的眼睛隻剩下痛苦的呐喊。

這則紀錄片曾感染了無數的人,但是紀錄片後麵的發展更令無數人為之震動。這位母親失去女兒之後沒有離開戰場,而是在把女兒掩埋之後進入了戰火燃燒的村莊。她麵無表情、沒有話語,但是卻在盡量尋找著每一個傷員,並不顧一切地把他們背出村莊,送往完全的地方。很少有人可以理解這位母親的舉動,女兒用生命換來的一切,她卻如此不在乎,在危險的戰場中去幫助他人。

我們要明白這並不是英雄電影,而是真實的記錄。試想當一個常人經受過失去孩子的痛苦,並且感受過戰場的危機之後,幾乎不可能再有勇氣回到那樣一個地方。然而這位母親做到了。她究竟在做什麼,她究竟是如何做到的?

其實,從這位母親的角度思考我們就可以明白這一問題。這位母親在為了保護自己的孩子而奮鬥,然而當她奮鬥已久的一切被無情的奪走之後,她選擇了繼續奮鬥,雖然沒有目的隻有方式,但是她沒有放棄,沒有沉淪。

這種奮鬥其實也是緩解內心痛苦的最好方式,當一個經受了失去人生最寶貴東西的痛苦之後,最好的療傷方式就看看到更多的挽回,看到更多的改善。

也許還會有人對此感覺莫名其妙,這與奮鬥有何關係?故事中這位婦女的舉動完全是一種精神受挫後的異常舉動,完全是沒有道理的表現。其實,這一案例就在伊斯梅爾·比亞的《長路漫漫》中出現過,伊斯梅爾·比亞想告訴人們的是,我們失去的一切都不是阻止我們停止奮鬥的理由和接口,而是我們應該繼續奮鬥的動力,也許失去的無法再挽回,但是我們應該做的是阻止繼續失去,防止的人生變得更加暗淡。

失去是一種奮鬥的動力

很多人討厭失去,討厭一切與失去相關的東西。然而他們在失去之後選擇了一種逃避的方式,這種方式讓他們失去了更多。

失去其實是一種警告,是自身不足的警告,可以讓我們明白奮鬥的重要性。有些人會抱怨,我們身邊的資源匱乏,土地貧瘠,無論我們怎樣努力都無法改變現狀,正如那些無辜的非洲難民,他們也不像天生貧困,但是他們無法選擇。

這種思想是錯誤的,一個貧瘠的人更應該學會奮鬥,懂得掙紮,在我們看來也許我們先天不足,但是後天是可控的,是我們可以左右的。奮鬥不是我們擁有多少資源,奮鬥是我們爭取讓更多資源可以令我們擁有的過程。因此,失去也是一種奮鬥的動力,而且是孜孜不倦地奮鬥動力。

擁有是一種奮鬥的肯定

有些人天生富有,這種先天資源令這些失去了奮鬥的理由,讓他們學會了揮霍。這並不是誰的錯誤,是一種生活環境所影響的結果,因為他們不懂得一切得來的可貴,所以他們不理解奮鬥獲取的樂趣。

那麼這些人是不是無需奮鬥呢?當然不是,他們所需要奮鬥的更多。貧瘠的奮鬥為了擁有而奮鬥,富有的人為了守護自己現在擁有的,博得未來更多的而奮鬥。我們可以聽到一些富有的人最終失去了一切,而導致這一切卻是他們寵愛的孩子造成的。這就是一種不懂得奮鬥樂趣的結果。

這也是非常現實的問題。現在擁有的全部是奮鬥而獲得的,這就是一種奮鬥的肯定,這就是我們需要繼續奮鬥的理由,如果現在擁有的是我們時序奮鬥動力和激情的理由,那麼我們隻能說我們正在走在失去的道路上,而且速度飛快。

從聖母院大學公開課獲取的人生箴言:

奮鬥的激情不息,奮鬥的動力不止。這一切都源於我們奮鬥所獲得的和未曾獲得一切。如果我們因為奮鬥的收獲而奮鬥,那麼這不是奮鬥,這是一種欲望的滿足,而我們把奮鬥所得的一起當做一種繼續奮鬥的理由和動力,那麼我們的奮鬥才會更有激情,我們的人生才會更有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