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一個人感覺到痛苦之時,情緒大多是悲傷和沮喪,很少有人可以冷靜下來平複情緒,正麵對待。這時,就是痛苦開始擴大的時候,也是最需要他人幫助的時候。而一些因此勾起了痛苦回憶的人最應該在這個時候發揮自己的作用,而不是逃避遠離。
一個有感情的人,一個有感覺的人,都應該在看到痛苦之時思考一個問題:既然他人的痛苦可以傳遞給我們,那麼這證明我們兩者之間必然存在一種聯係,無論這種聯係是什麼,消除自己痛苦的最好方式就是幫助他人,徹底解決痛苦。幫助他人,就等於幫助自己。
痛苦不隻是回憶,因為回憶有可能被遺忘,但是痛苦卻不能。我們看到的太多英雄人物都是在痛苦中誕生的。例如那些慈善家說得最多的就是,我小時候經曆過怎樣的痛苦,我希望他們可以遠離這種痛苦。
這是一種值得我們尊敬的表現,因為他們充分意識到了痛苦的含義。此刻,這些人的能力足以讓他們忘卻那些曾經痛苦,而他們選擇了主動記起,記起這些痛苦的主要目的就是將其徹底消除。
也許我們的能力有限,但是無論我們多麼渺小都具備消除痛苦的實力。幫助他人減少痛苦可以讓我們感覺到快樂,而這種快樂的本質就是我們在幫助他人的同時消除自己的痛苦。還有多少可以勾起我們痛苦回憶的人,就代表著我們還有多少痛苦存在,為消除共同的痛苦而奮鬥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和使命。
從聖母院大學公開課獲取的人生箴言:
我們為減少他人痛苦而奮鬥不是在等待他人的感激,也不是為了博取世界的讚揚。我們是在拯救自己。他人的痛苦也許我們無法感同身受,但是我們卻從中得到了觸動,這種觸動是我們的動力,是我們的使命。為消除共同的痛苦奮鬥,我們是奮鬥的勇者。
第四節 我們仍舊充滿奮鬥的動力與激情
每個人都擁有夢想,但是可以實現自己最終夢想的人卻少之又少,這是為何呢?因為夢想需要行動,人生需要奮鬥,當我們一個人隻有夢想而沒有奮鬥的動力與激情時,夢想就變為了遙遠的幻想,人生就變得灰暗,生活失去了趣味,自己存在就失去了意義。然而,追尋夢想與尋找奮鬥的動力並不困難,隻要我們明白夢想就在我們身邊,夢想是我們觸手可得的生活時,我們就可以重燃奮鬥的激情與動力。
人生的激情是無處不在,我們可以在任何時候任何地點尋找到我們奮鬥的激情。正如詩人李白得詩,“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這種豪爽就是對人生追求的一種體會。正如我們豐富多彩的人生無需襯托與掩飾,一種自然的意氣風發由內而出。隻要我們還有為人生奮鬥的激情和動力,那麼我們的人生依然精彩無限。
“我知道被遺忘的感覺,失去人性的感覺,但最重要的是,我知道浴火重生並開始一個全新生活的感覺。”這是伊斯梅爾·比亞在《長路漫漫》中的經典名言,這種人生感悟了來源於一種重燃人生奮鬥激情的喜悅,我們想要展示給他人的是,任何一個人都有消沉、墮落的時候,但是隻要我們重燃鬥誌,我們的人生依然可以恢複色彩。
聖母院大學的學生並非天生的勇者,我們從公開課中看到的人物很多都是平凡人,然而這些人用不平凡的人生展示給世人一個道理,人生之所以美麗,不是因為它中途的收獲,不是因為優越的享受,而是因為它長存的鬥誌。這一道理需要很多人長時間的參悟,甚至有些人最初並不會有任何感觸,但是當他們迷惘過後,沉淪過後,就更可以感受奮鬥的樂趣。
假如,我們是被遺忘的人,生活在社會的陰暗角落,我們看到了太多的痛苦與不公,我們應該怎樣?是苟且偷生,還是憤然崛起?相信很多人都會選擇後者,但是卻有很少人以後者的方式而行動,當失敗、挫折經曆過一次、兩次之後,就會失去奮鬥的動力,把外界帶給他們的不公與痛苦默認為人生中的一部分,人生中應當承受的一部分。這種意識促使我們繼續選擇平庸和沉淪,這種意識才給了我們長久的失敗。
我們講到過聖母院大學一位學生正在為增加飛機的發動機動力而奮鬥。這種奮鬥是一種長久、堅信的工作。直至今日,這一奮鬥仍舊沒有取得任何成果,仍舊未能提升飛機發動機的動力,仍舊未能帶來任何資源的節省。無數次的失敗同樣打擊了這些奮鬥之中的師生。但是這些人從來沒有因此而感受到沮喪,而是更多的不甘和加倍的努力。
這就是人生的精彩之處,也是聖母院大學公開課想要傳授給大家的思想。在我們看來,聖母院大學的公開課正如一次正能量的傳播,我們所需要奮鬥的全部是從他人的角度出發,是我們人生境界的一次升華。其實不然,我們所需要奮鬥的恰恰是我們身邊感觸最深,距離我們最近的人生目標,也是我們體現人生色彩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