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安全感,為了安全感而奮鬥
危機感來源於外界,但是安全感卻來源於自身。因為有抵禦危險的能力,抗衡危機的能力時,才會有安全。完整的安全感是別人無法給予的,即便是我們的父母也不能嗬護我們一生。因此,我們需要在安全感下創造更多的安全感,讓自己擁有更強的能力,為擁有安全感而奮鬥。
想必所有人都成產生過危機感,因為我們都曾有過危險的時刻。例如,麵臨競爭,麵臨被淘汰,甚至麵臨傷害與死亡。然而每個人產生危機感的程度卻不相同,有些人在麵臨危機時刻產生更多的卻是興奮,因為這些人有能力對抗危機,有機會展示自己的實力,因此他們的安全感更強,他們被稱作強者。
但是一個人的能力不足以衡量一個人的強弱,即便是身懷絕技之人也有被稱為弱者的時候。衡量一個人強弱的標準可以從一個人能力運用的多少來衡量。一位農民依靠自己的能力種田收獲,養活了自己和一家人,讓一家人感覺滿足,有安全感,他便是一位強者。而一個碩士或者博士無法將自己的能力與現實連接,這樣的人無法給予他人,甚至無法給予自己安全感,他則是一個弱者。
從聖母院大學的公開課中我們看到了太多強者。這並不是因為他們是世界排名前十大學中的天之驕子,而是他們為世界帶來的改變,他們為弱者帶來的安全感。在這些強者當中,有很多人身處資源貧乏的貧困地區,在這裏他們甚至正在致力於解決溫飽問題,更不會有豐厚的待遇。但是他們是當之無愧的強者,在他們的庇佑下更多的人有了安全感,更多人得到了改變。
在墨西哥的很多地方,人們都過著貧困的生活,有一位來自聖母院大學的商人選擇來到墨西哥,來到墨西哥的貧困地區,來改變這裏的現狀。墨西哥的貧瘠資源使得這裏人生活原平遠在人類正常生活水平線之下,他們住著硬紙板造成的房屋,他們每天吃著各種廉價的食物,這裏很多工人每天隻能上半天班,每小時2美元。因為這裏的就業機會非常緊張,很少有商人願意到這裏投資,很少有商人願意改變這裏的一切。所以墨西哥人很少有機會改變他們的生活現狀。這位來自於聖母院大學的商人曾是聖母院的一名學生,在校期間表現並不突出,直至畢業一直保持在默默無聞的狀態中。但是他領悟了聖母院大學的精髓,當他畢業從商之後,對待每一個人都非常真誠,他最常說的一句話就是:“我明白,一個商人也是可以改變世界的。”在年幼的時候,每年都會陪同父親到墨西哥看望親戚。他從小就知道,墨西哥的孩子是沒有玩具的,更沒有零食,甚至沒有漂亮的衣服。於是畢業之後他選擇了墨西哥,他選擇了改變這裏的生活狀況。
他帶來不隻是就業的機會,這位商人還帶來一種改變,這就是更多的簡易房屋。在美國每年有400萬個塑料容器被浪費,而他投入大量資本將這些廢品收集起來當做原材料在墨西哥製作簡易房屋。今日,在墨西哥的不分地區已經隨處可見這些簡易房和避難所。墨西哥的人民成他為安全使者,因為他讓更多墨西哥人實現了家的定義,有了安全感。
在感歎這位商人的偉大之時,是否從中得到了感觸?我們是選擇做一個等待他人,等待社會給予安全感的人,還是一個為了創造安全感,為了分享安全感而奮鬥的人?
為創造安全感而奮鬥
掙紮到今天為止,我們是否獲取了足夠的安全感,是否還會因為一些所見所聞而時常感覺到恐慌?這代表著我們生活狀態和生活質量。當經曆了無數恐懼之後,是否從中獲得了一絲感悟,是否感覺到一種召喚,又是否因為這些經曆而改變生活,假如沒有,那麼依舊是一個不懂得奮鬥的人。
當人生中演繹過太多無助與同情之後,就應該明白我們是一個沒有安全感的人。而很多的安全感是別人無法直接給予,無法深度分享的。正如,我們害怕競爭,因為競爭對於我們而言在很大程度上代表著淘汰。那麼在這種危機感中我們應該怎樣做?當然是努力奮鬥,提升自己,隻為了麵對競爭時的那一絲安全感。或許當我們沉浸在提升自己的過程中都不曾想過自己究竟在追尋著什麼,自己奮鬥的動力來源於何處。但是當我們無懼於競爭,無懼於挑戰之時,我們就會明白,我們追尋隻不過是一種來自自身的安全感。
可以時常感覺到危機感的人大致可以分為兩種,這兩種人站在了兩個極端。第一種人是懂得如何奮鬥的人,並且永不鬆懈,永不放棄,不斷要求自己提升,不斷感覺到全新的危機。第二種是懶惰、貪婪不懂自愛之人。在這些人眼中隻有利益,而沒有任何奮鬥的精神,但是貪婪的欲望讓這些人渴望更多的收獲卻不願意多付出一絲的努力,所以這些人長期處於危機感中,而這些危機感也不是全部來源於競爭,更多是對失去的恐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