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生命的軌跡中有無數個奇跡(3)(1 / 2)

聖母院大學中流傳著這樣一句名言:“有能力的人奮鬥,弱者才不會饑餓。”的確,如果這些有能力的人可以為弱者奮鬥,那麼弱者則不會受到任何傷害。然而,很多時候富饒者都因糾結與弱者的關係,而放棄為之奮鬥,選擇視而不見。那麼這就代表富饒者對於傷害,對於生活最基本權利的態度選擇了忽視。

奮鬥是一件非常簡單的事,奮鬥的行為表現在這些富饒者的言談舉止當中,也許一句話,一個動作,就足以使得一個人躲避一次傷害。而這一小小的舉動,也成了富饒者為之弱者做出的奮鬥之舉。

讓我們引用一段周星馳電影《功夫》中的一段經典台詞:“能力決定著一個人的責任,能力越大責任就越大。”選擇逃避不能勇敢接受,學會用了更多人而奮鬥,學會讓更多人擁有最基本的生活權利——健康的生活。

從聖母院大學公開課獲取的人生箴言:

奮鬥的目標是我們選擇的,奮鬥的機遇是我們應該把握的。當一次奮鬥機遇擺在我們麵前之時,我們不應該因為距離而選擇放棄和無視,把奮鬥化為行動,用最真實的舉動全是我們奮鬥的內心。奮鬥,為了讓更多人擁有健康的生活,為了讓更多人擁有這一最基本的生活權利。

第四節 讓我們的奮鬥換回更多的奇跡

奇跡不是瞬間創造的,而是在無數次的奮鬥中爭取而來的。也許我們奮鬥的理由很平庸,但是這依然無法阻止在奮鬥中誕生的奇跡。正如居裏夫婦獲得的諾貝爾獎,他們創造的奇跡沒有一次是針對榮譽與獎章的,奮鬥的理由很簡單,生活的樂趣。在快樂的生活中最容易創造奮鬥的奇跡。

在我們眼中什麼樣的人才會創造奇跡?什麼樣的人才有機會成為舉世矚目的英雄?必然是那些繼往開來的曆史人物,是那些改變自己和他人命運的成功者。然而,這一少數人群是在創造奇跡之後才被人們關注的,在這之前他們與普通人沒有任何區別,其實整個世界前進的腳步往往掌握在這些創造奇跡的成功者手中,可以說這些成功者引領著時代與潮流的發展,大多數人所作出的改變也隻是跟從。正如我們的審美觀、價值觀被各種引領時代的潮流不斷地顛覆,而我們又可以從中看到更多人開始創造奇跡,其中不乏大量草根選手。這就證明,每個人都有創造奇跡的可能,每個人都具備創造奇跡的能力,而我們所需要做得就是想著我們的夢想不斷奮鬥。

在聖母院大學的公開課中,我們看到了一個又一個的奇跡。這些奇跡的創造者全部來自於聖母院大學和大學中的學生。大學教授通過自己的奮鬥贏得了哥倫比亞一方的和平,我們可以看到大學中的學生依靠不斷地奮鬥減少了非洲人民疾病的痛苦,這一個個的奇跡就誕生在這些看似平凡卻有著一顆雄心的人群當中。當一個人有了堅定的方向,並向著這一方向不斷奮鬥之時,無論他多麼渺小,都可以創造奇跡,創造改變他人,乃至改變世界的奇跡。

曆史是在奇跡中改變的,每一個朝代的更替都是在奇跡中完成的。然而,現在有太多人不再相信奇跡,而是選擇服從命運。這一簡單的服從使得整個社會延緩了發展速度。在這些人看來,奇跡非常遙遠,奇跡並不重要,因為奇跡根本與自己無關。隻需守好自己的一畝三分田,溫飽一生足以。試想,我們生活的環境,與我們有過交集的他人是否需要我們做出改變,從而追求更美好的生活呢。

在軍神拿破侖的一生中就創造過無數的奇跡。而拿破侖創造的奇跡是隨時隨地就可以發生的。1813年第六次反法聯盟的激戰中拿破侖作為一名優秀的指揮官曾多次戰勝聯盟軍隊,但是當時的法國正處於非常動蕩的階段,各個附庸國害怕因支持拿破侖而得罪聯盟各國,於是不斷向拿破侖施加壓力,並暗中影響拿破侖的指揮策略。由於過多的權利幹涉,拿破侖在指揮戰爭時受到了極大的影響,1813年10月萊比錫戰役中拿破侖被聯盟軍首次擊敗,正是這一次失敗使得法國的所有附庸國全部脫離獨立,同盟軍趁機挺進巴黎,並在1814年3月占領了巴黎。同盟軍要求法國立即無條件投降,並威脅拿破侖必須退位否為處以極刑。

退位後的拿破侖被流放到了地中海的一個小島之上,在這裏待了一年多的時間才成功地逃了出去。曆盡千辛萬苦逃出小島的拿破侖帶領著1000人的隊伍又重新返回了法國。聽到這個消息後,當時的法國國王路易十八馬上派出了大軍決定捉拿拿破侖,決定再次將其流放。當這側消息傳出之後,拿破侖的隨從馬上勸拿破侖,趕快帶領隊伍到其他國家躲一躲,等風聲過去後再伺機回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