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醫學界開始對酵素漸漸失去興趣,對酵素研究的投入也開始不斷減少。正當所有人對酵素失去興趣之時,一件意外的事情發生了。當時負責研究酵素的一位學者的母親被診斷出胃癌。當時日本經濟也處於蕭條時期,還無法及時把學者的母親安排到大醫院進行及時的救治。但是看著整日痛苦不堪的母親,這位學者也十分的傷心。恰巧當時酵素研究小組正在研究酵素的抗癌效果,於是這位學者想到,能否讓酵素緩解母親的痛苦呢?於是,學者開始加大精力挖掘酵素的抗癌作用,並從各個角度進行反複論證。無數次的實驗後,這位學者終於成功挖掘出了酵素在一直癌細胞生長上的功效。於是,在這位學者母親進行完胃部癌腫切除手術後,學者開始用酵素對自己的母親進行輔助治療。
沒想到,酵素的治療效果非常顯著。學者母親的胃部雖然被切除了大部分,但是在這位學者自製酵素的幫助下依然可以完整的消化食物。並且癌細胞等到的明顯的抑製,雖然沒有徹底殺滅,卻也沒有繼續再擴散,學者母親的聖體狀況得到了明顯的好轉。於是,日本成為了第一挖掘出酵素抑製癌細胞功效的國家,並且各種酵素抗癌藥物被大量生產。
本以為這個故事就此結束,但是後麵又一次出現了插曲。由於當時日本人民的健康意識還相對較低,這位學者的母親在身體複原兩年後停止服用兒子為其準備的自製酵素。沒想到癌症複發並且擴散到了十二指腸部位。人體的十二指腸是人體內重要的消化器官,沒有十二指腸的消化,小腸很難從食物中攝取營養。這位母親的病情已經非常嚴重,食物在進入體內後無法被消化吸收全部排出體外。於是這位學者再次改變了酵素的配方,開始挖掘酵素的促消化功效。這位學者第一次配置的消化酵素使得母親的排泄周期延長了2個小時,從而令學者信心大增,在很多的時間內就研製出了幫助人體內消化係統工作,並且代替部分消化器官工作的全新酵素。
最終在學者的努力下,他的母親延長了十幾年的壽命,更重要的是這位學者充分地挖掘出了酵素抗癌作用和輔助消化作用。我們可以從這個故事中看到什麼?我們看到了為工作、為事業而奮鬥與為生命而奮鬥的區別。
很少有人能感受到兩者的區別,因為感受不到生命的威脅,所以無法從生命的角度擁有奮鬥動力。但是可以把生命當做奮鬥的目標,在工作之時附加一種責任感與使命感。
這裏我們並不是隻局限在醫療工作者之上。任何一個人都有為生命而奮鬥的權利與義務。當我們把生命的意義融入到奮鬥之中是,我們的奮鬥才更具衝擊力。
聖母院大學公開課《你會為什麼而奮鬥》中講到了這樣一個話題,為了醫療創新而奮鬥。在這一話題中我們看到的不是聖母院大學對先進醫療技術、知識的講解,而是一種醫療需求,一種對生命的責任。來自中國的聖母院大學醫學係教授張教授講到,最好的醫療保障是每個人最基本的權利,我們為了讓每個人擁有最基本的權利而奮鬥。
這是一種為生命而奮鬥的表現。聖母院大學明白了醫學的真理,醫學是為了挽救更多的生命,然而挽救生命是不能隻從提高醫療技能而觸發的。想海底等地區,是海嘯、地震多發的地區,這裏醫療水平非常低下。每當災害發生之時,數以萬計的人需要醫療救助。但是,我們無法把先進的醫療設備及時運達這裏,在沒有設備與足夠藥物的支撐下,醫療技術是無法發揮作用的。眼睜睜看著生命流逝是一種罪孽,而這些災害地區有無數這樣的故事在發生著。
聖母院大學這次公開課話題的討論,向所有醫學者指明了一個方向,我們需要發展醫學,更需要從人性化,從生命的角度發展那醫學,如何製造更簡便又有用的醫療設施,如何研製針對災害的藥物,如何挽回更多本可以挽回的生命,這些都是我們未來需要為之奮鬥的,而這些也正是我們目前最欠缺的。
也許我們擁有治療霍亂、傷寒等傳染病的藥物,但是這些藥物是否能在發生災害的地方安全運達,能否在惡劣的環境中發揮作用,都關係到更多的生命,當我們的奮鬥的結果不能發揮作用之時,我們的奮鬥失去了太多的意義,那麼我們是否應該轉換奮鬥的方向,為生命而奮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