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原來我們的生活可以更美好(1)(1 / 3)

第一節 原來減少他人的痛苦我們會更快樂

弗朗西斯·培根曾說過:“把你的快樂分享給朋友,你會得到雙倍的快樂;把你的憂愁訴說給你的朋友,你會減少一半的痛苦。”這就是生活中最真實的情感表現,這也是我們追求美好生活的一種重要方式。學會把情感分擔,是一種智慧。獲得這種智慧的第一步便是學會分擔他人的痛苦,學會減少他人的痛苦。

當我們獲得喜悅之時,我們首先會想到什麼?是把這份喜悅分享給自己最親近的人。當我們受傷,痛苦之時,又想到了什麼?這時我們會希望有人能傾聽自己訴說,有人可以安撫我們的心靈。這些最直接也是最本能的想法,也正是我們感情生活中最正確的道路。但是隨著社交的深度增加,人們之間感情的交集卻在減少,這就使得人們學會了隱藏自己的感情,學會了孤立,再不會與他人分享自己的快樂和痛苦。即便是最親密的朋友,也會保持在話留三分的程度。很多人認為這是一種自我保護的行為,其實這也是讓我們走向更危險的感情生活邊緣的道路。

一個人之所以形成這種拒絕感情交流的保護層,是因為他們曾就經曆過一些感情上的創傷。或者聽到、看到了一些感情欺騙的案例。久而久之在潛意識中形成了一種恐懼,忘記了感情生活的真實方式,才造成就了的感情生活局麵。

麵對這種情況,我們不能責怪這些人的選擇,而是應該從根本上糾正這些人的觀點,點醒他們,其實我們可以生活得更幸福,更快樂,更安全。隻需要我們一起認識到,減少他人的痛苦,對我們而言是一種快樂行為。

首先從理性的角度出發。假如我們可以學會分擔他人的痛苦,那麼我們可以收獲到更多的幫助。在這裏我們不說全部,但是大多人還是懷有一個感恩之心,我們可以把給予他人的幫助當做一種長期的投資,當我們遇到困難之際正是我們向這些投資索取回報之時。前提是我們對他人的幫助是真心真意付出的。現在社會中有一類人會引起大多人的反感,這就是虛偽的人。在這類人眼中隻有利益,毫無感情。當我們真的遇到困難需要幫助之時,這些人必然不會真心付出,除了言語上的安慰不會有任何行動。而這些很難有較大的成就,生活得十分辛苦。因為他正在用一個狹隘的心看待世界,世界自然回報其狹隘。

還有人會說,今日的社會就是一個爾虞我詐的局麵,即便我們幫助過他人也不一定可以收取回報,而且很多時候我們幫助過的人是無法解決我們遇到的難題的。這樣的想法,是錯誤的。首先,我們可以把給予他人的幫助稱作投資,但卻不是一種交易。投資有風險,當然有可能出現虧本的風險,因此我們需要理性的選擇投資對象。首先幫助那些值得我們幫助,值得我們付出的人。其次,他人的回報能否解決我們的難題,也要看我們幫助的人付出了多少,假如他們盡了最大努力,但是卻依然不能解決問題,這時我們依然是有收獲的,因為我們收獲了一份真心,一份感動,我們收獲了一個真正的朋友。當我們渡過難關之時,我們就知道如何生活,才可以更美好。

其次,從感性的角度思考,減少他人的痛苦也是在減少自己的痛苦。有人說過,一個人的情緒有50%是受到環境的影響。當身邊有人處於痛苦之中時,我們必然會受到影響,也許因為他不安的情緒影響到彼此之間的感情,也許因為受其感染產生負麵的情緒,這些都是他人痛苦為我們帶來的不快樂。

當然解決這些問題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減少對方的痛苦。我們在幫助他人的同時收獲到了什麼?必然是感激和謝意,而這些情緒可以讓我們感覺到快樂。

在美國流傳著這樣一個經典的小故事。曾經有一位作家住在一個廣場旁邊的小閣樓上,這裏環境優雅、情景,是一個創作的好地方。這位作家每天都會站在窗前觀望窗外的景色,看著閣樓外靜坐的老婆婆和廣場上飛翔的白鴿,作家總會找到自己的靈感。

然而,有一天這份平靜被打破了。不知從哪裏來了一群孩子,發現了這片廣場的空曠,於是這群孩子每天都來這裏嬉戲玩耍,整日吵吵鬧鬧的。這位作家受到了很大影響,外麵嘈雜的聲音導致他無法再安心創作。於是,他下樓訓斥這些孩子們,讓他們保持安靜。但是這些孩子們沒有人理他,還稱他是一個奇怪的人。有一次一個男孩子向他大聲喊道:“我們又不是來找你玩的,我們是來看望這位老奶奶的!”男孩子邊說便走到樓下靜坐著的老婆婆身邊。這時,作家才發現自從這些孩子來了之後,這位老婆婆的笑容明顯增多,而且她還會拿出自己零食分給這些孩子們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