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人生附帶著使命感(1)(3 / 3)

老霍金斯的話指明了感性走向顛覆的正確方法。當我們想要超越、想要顛覆的時刻,我們要認真地思考一下我們是否具備這種能力,是夠具備這種資格。而不是被一時的衝動所左右,做出令自己後悔的舉動。

當我們可以把理性的認知與感性的作為完美地結合時,就具備了一種可貴的人性。這種人性是一種不甘屈服的倔強,是一份勇於拚搏的,直達顛覆的雄心。

從聖母院大學公開課獲取的人生箴言:

人性中必然會存在懦弱,但是隻要我們的人性中還有不甘於不屈,那麼懦弱就並不可怕。人性中必然會存在奴性,但是隻要我們的人性中還有理性與感性,那麼我們就不會被奴役。人性的可貴之處不在於優點的多少,而在於麵對缺點我們能付出多少。

第二節 減少災難,是我們的使命

如果有人正在麵臨災難,我們會有何感想?如果說世界正在麵臨災難,我們又有何感觸?也許會有很多人會說:“我會伸出我的援助之手,我們盡最大努力去幫著這些受災的人!”然而這還不是最佳的途徑。因為當我們聽到災難的聲音之時,麵對災難的人已經失去太多太多了,我們最迫切需要改善的,是減少災難的發生,這是我們的使命,是我們為之奮鬥的動力源泉。

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都有可能發生災難,這一切都是未知的,無法預料的。而我們的善良也表現在了災難發生之後。很多災難帶來的悲傷與無助我們是無法補救的。當我們看到那些悲痛的麵孔,聽到那些脆弱的聲音時,是否喚醒了內心的思考與覺悟?

以2013年的四川雅安地震為例,在地震發生後的短短兩小時內,全國各地人民就已經動員起來。向雅安援助,為雅安祈福。當全國各地把焦點聚集在雅安之時,我們聽到最多的還是不幸的消息,我們所挽回的還是那本不應該失去的一切。時至今日,雅安已經平安,無數熱心者所編製的愛心大網也早已分散。但是我們從這些經曆中,從這些感受中是否察覺到還有很多事正等待我們去實現,還有很多災難等待我們將其覆滅呢?這就是我們的使命。

中華大地遭受了巨大的創傷,在我們致力於這次傷口的治療與愈合之際,我們應該思考,生命和未來都不是災難應該從我們身邊奪取的東西,而是我們最應該嗬護的一切。雅安地震中出現了無數感人事跡。其中一幅畫麵另無數人為之淚下。

在地震當中,一位年輕的母親在房屋倒塌的瞬間將女兒護在了身下,全身呈弓形死死撐住了地麵。這位年輕的母親用盡了全身的力氣保持自己的身姿,以此來保護身下的女兒。當地震發生50多個小時後,搶險隊員掀開壓在母女身上的屋頂瓦礫時發現,母親已經身亡,但是卻依然保持了當時的姿勢,母親身下的女兒雖然已經昏迷但經過檢查後沒有發現任何傷勢。最令我們震驚的事情是在救援人員搬運這位母親遺體是發現的。當救援人員將這位母親遺體搬開之時發現,年輕母親四肢的骨骼早已被壓致斷裂,甚至無法讓搶險人員抬著她的四肢將其運出。最終這位偉大的母親被一位搶險人員背出了受災地點。這一畫麵,讓無數人的內心受到了深深的觸動。

在我們感歎母愛的偉大之時,還應該感覺到,對於母親而言減少發生在孩子身上的災難時一種使命,而這位母親為了這一使命而奮鬥,不惜付出自己的生命。

四川地震發生後,那些被掩埋在廢墟中的逝者,那些在黑暗中、饑餓與寒冷中瑟瑟發抖的人群,他們最渴望的是什麼?並不是更多的援助與嗬護,而是期望災難永遠不要再次到來,減少災難,遠離災難。

在日本,地震時常發生。因此日本人民的抗震災意識非常強烈。這裏我們需要提到的是,日本人的抗災意識並不是如何抵禦災難對人們造成的傷害,而是從本性中透露出一種減少災難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