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主觀原因:①錯誤的價值觀念。認為社會是為自己而存在,天下之物皆為自己擁有。③行為的強化作用。有貪婪之心的人,初次伸出黑手時,多有懼怕心理,一怕引起公憤,二怕被捉。一旦得手,便喜上心頭,不斷強化著那顆貪婪之心。③攀比心理。致富謀利,相互攀比,使一些人貪婪之心日增。④補償心理。總覺社會對己不公,一有機會就會變本加利向社會索取,以補償過去之不足。
(二)病害與診治
患者情況:徐某,男,四十五歲。
徐某出身貧寒,下過鄉,務過農,回城後當了一個小廠的出納。因為看見別人“掙大錢”,心裏很不平衡,與社會上流行的“吃公家、拿公家、吃吃拿拿不算啥”的錯誤說法產生了共嗚。因此經常“化公為私”地白吃白拿公家的財、物。雖然其行為尚未觸犯刑律,但他自己已經感覺到貪婪心理在膨脹,擔心自己最終滑進貪汙犯罪的深淵。於是,他來到心理門診,請求心理醫生予以矯治。
分析診斷:顯然,徐某的異常心理屬貪婪心理。是由補償心理。攀比心理的內在因素與社會不良思想文化的消極影響相結合,使之產生了貪欲。但因其尚未滑人貪婪的深淵,未觸犯法律,故仍可予以心理矯治,使之恢複正常。
施治方案:根據患者徐某的症狀,心理醫生認為應該采取心理調適的方法進行治療。具體方法如下:
(1)格言自警法。抄錄古代名人鞭撻或諷刺貪婪的詩。文、格言,桂成條幅,掛於室內,每日朗誦、默誦用以自警。
(2)二十問法。也是一種自我反思法,即在紙上連續二十次用筆回答“我喜歡……”這個問題。回答時應不加思索,限時二十秒鍾,待全部寫下後,再逐一分析哪些是合理的欲望,哪些是超出能力的過分的欲望,就可明確貪婪的對象與範圍,然後對造成貪婪心理的原因與危害作較深層次的分析。分析清楚後,便下定決心:要堂堂正正做人,就得改掉貪婪的惡習。
(3)認知法。即做到知足常樂,便不會有非份之想,也就能保持心理平衡了。
谘詢與治療:首先引導徐某認清貪婪產生的根源、實質,及其危害,讓他進入心理調適狀態。著重向他指出:貪婪並非遺傳所致,是個人在後天社會環境中受病態文化的影響,形成自私、攫取、不滿足的價值觀、“人生觀而出現的不正常的行為表現。你原來家境貧寒,或者生活中有一段坎坷的經曆,便覺得社會對自己不公平,一旦地位、身份上升,就利用手中的職權向社會索取不義之財,以補償以往的不足。一個人對生活的期望不能過高。雖然誰都會有一定的需求與欲望,但這要與本人的能力及社會條件相符合。任何人的生活都有歡樂也有缺失,不能搞攀比,俗話說“人比人,氣死人”,“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家家都有本難念的經”。
其次,指導患者運用心理調適法:①抄錄古今名人諷喻貪婪行為的名言警句,掛於床前案頭,每日朗誦用以自警。醫生鄭重地向他推薦了開國元勳陳毅元帥的(感事書懷七古·手莫伸》以為警示。②運用二十問法。在紙上連續寫下“我喜歡錢”、“我喜歡很多的錢、“我喜歡自己是個有錢人”、“我喜歡有許多財富”、“我喜歡過有錢的生活”……要求他寫完之後思考一下,看自己對錢是否有過分的欲望,為什麼許多舉動都與謀錢有關。接著往下想,人的生活離不開錢,但這錢應來得正,不能取不義之財;錢是身外之物,生不能帶來,死不能帶走,過度貪婪最終會阻礙自己的發展。然後分析自己貪婪的原因是有攀比、補償、僥幸心理呢,還是缺乏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③學會知足常樂,多和家人共享天倫之樂,並多與不如己者作比較,以求心理安適。
經過半年的心理調適,徐某對物質利益、物質欲望有了比較正確的認識,已能自覺克製貪欲,在行為上逐漸走上了清白之路。
(三)總結
貪婪心理是一種較頑固,且易對患者自身造成損害(如直接導致患者犯罪人獄)的異常心理,必須予以高度警惕。在施治過程中,一定要從其導致的嚴重危害來警示患者,並配合使用格言自警法、二十問法、認知法等心理調適法進行治療,並應防範這種異常心理的反複。
三、吝嗇心理
(一)概述
吝嗇,俗稱小氣,是一種有能力資助或幫助他人卻不肯付諸行動的不正常的心態和行為。
1.吝音的特征
(1)自私性。吝嗇之人非常計較個人得失,遇事總怕自己吃虧。如不願借錢借物給他人等。
(2)冷漠性。吝嗇之人非常看重自己的財富與利益,為了既得利益,可以六親不認,對別人的苦楚顯得冷漠無情,毫無憐憫之心,甚至落井下石。如:不贍養老人、遺棄女嬰等。
(3)封閉性。吝嗇之人很少參與社會活動,也不關心周圍的事物,不願幫助別人,因此很少有知心朋友。
2.吝嗇心理的成因
從客觀因素方麵看:
(1)社會資源的分配與占有的不均衡。社會競爭激烈,社會財富占有的不確定性使人產生對現實的焦慮心理,容易患得患失,心生吝嗇。
(2)社會存在的欺詐行為。社會上的欺詐,使人對他人抱有強烈的戒備心理,更助長了吝嗇之心的生成。
(3)不良社會風氣的影響。爾虞我詐,斤斤計較、自私自利的社會不良風氣,助長吝嗇之心。
(4)社會隔絕的影響。現代民居多為單元獨居,鄰裏之間缺乏交流,容易滋生吝嗇,冷漠之心。
從主觀方麵看:
(1)是個體早期人格發展不良的產物。父母和家庭成員的吝嗇行為常有言傳身教的作用。
(2)是個體防備外界傷害的一種消極的自我防禦機製。如表現得冷漠,缺乏同情心、無責任心等。
(3)缺乏社會責任感。隻站在狹隘立場上看待自己的責任,自私、冷漠,對社會乃至親屬不負責任。
(二)病案與診治:
患者情況:朱某,女,三十二歲。
朱某獨自前來心理門診,向醫生陳述:“我公公是一位八旬老。人,養育有五個兒女,可是兒女在父親喪失勞動能力後,一個也不願贍養。我是三兒媳,看著大家都不管,也不想攪這費力不討好的事。兒女們個個怕吃虧,都不想負自己應負的責任。我信奉的是勤儉持家,盼著能攢個萬兒八千的,把房子修修,添些家什,可我丈夫老說我摳,還叫我‘鐵公雞’什麼的,我知道他是嫌我不爭氣,給他養了個女兒,使他在兄弟中抬不起頭,其實我也不喜歡女娃兒,。可那事兒能全怪我嗎?
“我女兒今年八歲了,什麼都好,就是摳門,不疼人,都說女娃一兒知道心疼人,怎麼我家的就不一樣?我也不知哪點兒對不住她了!我現在感到自己孤立無助,很難與別人相處,也不願意與別人相處,,相處得多了自己難免破費,你說我該怎麼辦呢?”
分析診斷:患者朱某的情形,從心理學角度來說,是異常心理中的吝嗇心理的具體表現。其吝嗇心理主要表現是:
其一,不願意贍養老人,認為這是“費力不討好的事兒”;其二,對錢財過分吝惜,以至於其丈夫說她“摳”還稱她為“鐵公雞”;其三,想生兒子而歧視女孩,這實質上是一種感情上的吝嗇心理。從這些症狀共同表現出的自私性,冷漠性和封閉性來看,可以確診為病態的吝嗇心理。
施治方案:要解決朱某目前的心理問題,首先應讓其意識到自身困境產生的根源是因過度吝嗇所致。吝嗇作為一種自私、冷漠的病態心理,對己、對人、對社會都極具危害性。因此,考慮在說服朱某積極配合的基礎上,建議她用領悟法進行自我心理調適。
谘詢與治療:心理醫生通過舉例,提示啟發患者朱某反複思考、認識吝嗇的錯誤與危害,下決心調整和糾正吝嗇心理。
心理隨向她指出:“吝嗇作為一種自私、冷漠的病態行為有極大的危害性。
“首先,它違背了人類社會應有的仁愛觀念和人道主義精神。
“其次,物質與精神上的吝嗇將會對一些社會成員造成精神及肉體上的傷害。試想,被子女拋棄的老人,被父母遺棄的女娃,他們將會麵對怎樣的慘境?一個被父母重養輕教長大的孩子,他們的靈魂又有多麼空虛?一個麵臨困境向他人伸出求援之手的人,得到的隻是白眼,他的心裏有多痛苦?作為人,實在不該有吝嗇之心。‘人非草木,孰能無情’?人與動物的最大區別就在於人具有社會性,人與人之間存在著各種互助關係,相互關心、幫助是人類美好的屬性。吝嗇之人極度自私,不給別人任何幫助,將人的本性降格為動物般的本性。吝嗇破壞了人類美好的社會關係、倫理關係與道德關係。吝嗇之人也必將受到社會的譴責與遺棄。人活在世上,需要錢,但更需要親情與友誼。小氣冷漠,隻會割斷親情,使自己成為孤家寡人。贍養老人養育獨生女是公民應盡的義務,否則,天理難容。過去曾受到的不公正的待遇,不必索懷心頭,而要理智地看待。關心與幫助曆來是相通的,每個人都有需要別人幫助的時候,今天幫人一把,日後自己有難處,也定會得到他人的關心。
“你雖有勤儉持家之心,卻錯把吝嗇當成勤儉中的吝惜。吝嗇與吝惜不同,吝惜指對所有財物(包括個人與公家的)十分珍惜,不浪費,不大手大腳,是一種勤儉節約的好行為,好品德。教育家徐特立早年在長沙辦學,非常勤儉,常將別人丟棄的半截粉筆拿來寫字,還賦詩道:‘半截粉筆猶愛惜,公家物件總宜珍。諸生不解餘衷曲,反謂餘為算細人。’你吝惜太過分,就成為吝嗇了,吝嗇是為人所厭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