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服病態的心理(1)(3 / 3)

朱某:“哦,原來是這樣,我還以為我是勤儉,還很委屈呢!”

心理醫生:“此外,你的吝嗇心理還與焦慮有關。你存在著由急於發家的心理及自己不喜歡女孩,又怕丈夫不喜歡女孩的矛盾心理而產生的焦慮情緒。”

朱某:“是的,看見別人發家,過好日子,心裏時常焦急,加上丈夫時常埋怨我,使我就更煩躁了。”

心理醫生:“精神分析學家們認為,、焦慮是人的行為的基本能力。弗洛依德將焦慮分為三類:即由環境中存在的現實危險所引起的現實焦慮;由害怕控製不住本能衝動而引起的神經質焦慮;由害怕自己違背社會規範而引起的道德焦慮。焦慮令人不快和緊張,要設法降低或克服它,個人所作的一切行為就是為了避免或降低各種焦慮。有些人將現實生活風險估計過高,對自己的能力與實力估價過低,為了應付焦慮,就建立起自我防禦機製。你的吝嗇就可能屬於自我防禦型,怕失去自己手中的財產以及富裕的生活。”

朱某:“是的,確實是這樣!”

心理醫生:“你歧視女孩,也是一種感情上的吝嗇,而且事實上已造成對她的傷害。你不是說她也很摳門,且不曉得心痛人嗎?這正是你的感情吝嗇對她造成傷害和影響,使她也同樣有吝音心理的症狀。如果父母以上述一種或多種行為對待兒童,那麼兒童將對父母產生基本敵意,這種敵對態度最終又將折射到周圍的一切事物和任何人上。可以這樣認為,有許多吝嗇者從小很少甚至從未從父母那裏得到愛與關懷,致使他們不懂得如何去愛別人。他們很少與父母有情感上的交流,因此對他人的艱難處境不會引起心理共鳴。他們看到需要資助或幫助的人,往往這樣想:這不關我的事。心安理得地把責任推給別人。所以,你應該對家中老人、孩子多一些愛心。付出一份愛心,必有相應的收獲。”

朱某:“謝謝醫生,經你這麼一說,我心裏明白多了!”

在醫生的啟發下,經過幾個月的心理調適,患者朱某開朗明白多了,她參加了許多社會公益活動,同老人、女兒的關係大為改觀,鄰居們也說她樂於助人,與以前相比簡直是變了一個人。

(三)總結

吝嗇心理是一種比較普遍的異常心理,與社會環境影響和人格發展不良有關,比較頑固。治療時主要用領悟法對患者進行心理調適,注意根據患者形成吝嗇心理的具體情況,指出其危害的嚴重性,使其真正認識領悟並自願糾正吝嗇的心理。

四、自我封閉心理

(一)概述

自我封閉是一種環境不適的病態心理現象,指個體將自己與外界隔絕開來,很少或根本沒有社交活動,除必要的工作、學習、購物以外,大部分時間將自己關在家裏,不願與他人來往的行為。

1.自我封閉心理的特征

(1)普遍性。即各個年齡層次的人都可能產生。兒童有電視幽閉症,青少年有性羞澀引起的恐人症、社交恐懼心理,中年人有社交厭倦心理,老年人有因“空巢”(指子女成家居外)和配偶去世而引起的自我封閉心態。

(2)非溝通性。正常人都有相互交往的需求,而有封閉心態的人則不願與人交往,不是無話可說,而是害怕或討厭與人交談。往往隻願意與自己交談,如寫日記、撰文詠詩,以表達情感和誌向。

(3)逃避性。自我封閉行為與生活挫折有關,具有這種異常心理的人在生活、事業上遭到波折與打擊後,精神上受到壓抑,對周圍環境逐漸變得敏感,變得不可接受,於是出現回避社交的行為。

(4)有孤獨感。自我封閉者把自己與世隔絕,’他也就沒有什麼朋友,時常感到很孤獨。

(5)不願結婚。“男大當婚,女大當嫁”是一種社會習俗,也是人類的基本需要,但有些大男大女寧願獨身也不願成家。這些大齡男女青年,或者回避現實,或者期望過高,都將自己封閉起來。

(6)社交恐懼。多表現在性格內向者身上。由於幼年時期受到過多的保護或管製,他們內心比較脆弱,自信心也很低,隻要有人一說點什麼,就趕緊自我對號人座,心裏緊張起來。他們最怕到公開場合去,在生人麵前常顯得束手無策,於是幹脆躲在家中不出來。

(7)自責心理。有些人因生活中犯過一些“小錯誤”,如偷過東西,看過黃色錄像,違反過交通規則等,也許並未受過懲處,但由於道德觀念太強烈,導致自責自貶,甚至辱罵討厭摒棄自己,總覺得別人在責怪自己,感到惶惶不可終日,於是深居簡出,與世隔絕。

(8)消極的自我暗示。有些人因個子特別矮小,或特別高大,或有某些軀體缺陷,或容貌醜陋等,於是格外注重個人形象,總是覺得自己長得醜。這種自我暗示,使得他們非常注意別人的評價,甚至別人的目光,最後幹脆拒絕與人來往。

上述特征中,前四種為自我封閉心理的內在特點,後四種為自我封閉心理的表現特征。

2.自我封閉心理的成因

自我封閉阻隔了個人與社會的正常交往,使人認知狹窄,情感淡漠,人格扭曲,最終可能導致人格異常與變態,因此應盡快調整自我封閉的心態。

這與人格發展的某些偏差有因果關係,實質上是一種心理防禦機製。由於個人在生活及成長過程中常可能遇到一些挫折,挫折引發焦慮。有些人抗挫折的能力較差,使得焦慮越積越多,隻能以自我封閉的方式來回避環境,以降低挫折感。

(二)病案與診治

[病案二]

患者情況:趙某,男,二十五歲,中專文化,個體商業戶。

一年前,趙某參加一位朋友的生日宴會回來,突然感到莫名恐懼,不敢外響人,多方治療無效。為此妻子大為惱火,罵他中了哪門子邪,後來聽朋友說可以找心理醫生谘詢一下,於是便來到了心理谘詢所。他向心理醫生作了如下陳述:

“我兩年前下崗,自己開了一家百貨店,生意挺不錯。不久,裏要求他們至少互訪四次,每次訪問後,請患者到診所對心理醫生詳談訪問的過程與感受,然後由心理醫生有針對性地對患者進行心理調治。隨著互訪的次數增多,患者的感覺一次比一次好。在心理治療的同時,心理醫生輔以適量的抗恐懼焦慮藥物如多慮平、阿普唑倉等進行輔助治療,幫助患者消除恐懼焦慮情緒和改善睡眠。

前後經過三個多月的心理治療,患者的症狀消失,他的商店又重新開業,工作生活也恢複了正常。

[病案2]

患者情況:王某,男,十五歲,中學生。前來就診時,王某向心理醫生作了如下陳述:

“1996年4月,我們語文老師的錢包被盜,當時隻有我一人在他的辦公室補習功課。過去我曾因小偷小摸受過學校處分,後來我痛改前非,再也沒幹過。這一次也確實不是我偷的,可同學和一些老師都懷疑是我幹的,有些人當麵質問,有些人旁敲側擊,我滿身是嘴也說不清楚,從此我終日不安,深感委屈,精神負擔很重,總覺得有人在議論我,於是開始遲到或逃學,成績也直線下降,終因怕見老師和同學而休學在家,不敢見人。這種情況已有兩個多月了。”

分析診斷:王某患的異常心理屬於自我封閉心理,其表現為嚴重的自責心理。本來老師的錢包不是他偷的,但由於過去有前科,招來老師和同學的懷疑,導致自責自貶,總覺得別人在責怪自己,感到惶惶不可終日,最後隻有休學在家,不敢見人。

施治方案:我們決定對患者王某采用係統脫敏療法,並配合施用藥物進行治療。

係統脫敏療法又稱交互抑製法,利用這種方法主要是誘導患者緩慢地暴露出導致神經焦慮的情境,並通過心理的放鬆狀態來對灘慮情緒,從而達到消除神經性焦慮習慣的目的。

谘詢與治療:采用分段脫敏療法,將患者接觸的對象分為三級:即親朋好友,戶外公共場所的人,同學老師。從低級到高級,從被動到主動反複進行強化脫敏,使其逐步消出恐怖感,並協助老師追查小偷,在治療的過程中投用小劑量抗恐懼藥物,幫助患者消除恐懼焦慮情緒和改善睡眠。

經過前後四個月的治療,患者症狀已消失,今春複學,成績亦有明顯提高。

(三)總結

自我封閉心理症在心理調適及治療過程中,必要時應采取全方位立體式的治療法即聯係有關家屬、同學、朋友、患者所恐懼的對象等,做好他們的工作,取得他們真誠密切的配合,這是很重要的一環。特別是患者所懼怕的對象如能熱情友好,緊密配合,在某種程度上起到左右患者疾病康複的作用,不可忽視。

適量的藥物治療有加快疾病康複的作用。一般可投用小劑量抗恐懼焦慮藥物如多慮平。阿普哩會等。藥物有助於消除患者恐懼焦慮情緒和改善睡眠。藥物治療除有此藥效作用外,還有“暗示治療”的作用。患者覺得進行心理治療以後情緒和睡眠都有改善,良性刺激使患者更加相信心理醫生可以治好疾病的保證,醫患之間配合將更加密切,自我強化作用減弱,有利於疾病的康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