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服病態的心理
異常心理是一種由病態文化而引起的不正常的心理活動,它既不是精神病症和神經官能症,也不是人格異常,而是一種因外界不良刺激所引發的病態心理與病態行為,是正常人對客觀現象的歪曲反映。有病態社會心理的人可以經心理治療得到糾正。如果自己能認識其危害,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並運用正確的方法,也能自我調治。
一、自私心理
(一)概述
自私是一種較為普遍的病態心理現象,常表現為隻顧自己的利益,不顧他人、集體、國家和社會的利益。
1.自私心理的特征
(1)深層次性。自私是一種近似本能的欲望,隱藏於個人的需求結構之中,是深層次的心理活動。人有許多需要(如生理的、精神的需要),但這些需求要受到社會規範、倫理道德、法律法令的製約。不顧社會曆史條件的要求,一味想滿足自己各種私欲的人就是具有自私心理的人。
(2)下意識性。自私心理潛藏較深,存在與表現常常不為個人所意識。有自私行為的人並非已經意識到他在幹一種自私的事,因此他在侵占別人利益時往往心安理得。
(3)隱秘性。自私是一種羞於見人的病態行為,自私的人常常會以各種手段掩飾自己,因而自私具有隱秘性。
(4)不講公德。如隨地吐痰,亂扔瓜皮紙屑,亂穿馬路,自己的東西十分珍惜,而對公家財產則隨意浪費和損壞。
(5)嫉妒他人。自私的人嫉妒心強,心目中隻有自己,根本不能容納別人。嫉妒心有時會使自私的人陷人瘋狂狀態,甚至會做出傷害別人的違法行為。
(6)感情自私。在戀愛婚姻家庭中,常為滿足私欲而損害他人的感情或利益。
(7)成果自私。對技術壟斷或對他人(或組織)的成果用剽竊的方式占為己有。
(8)以各種方式謀取私利。有些人為拉關係,走後門,不惜用金錢、禮品賄賂有權之人,打開謀私之門。
(9)以權謀私。某些掌握管理權、經營權、行政權者,以權謀私,在權力金字招牌之下為所欲為,用權力謀取私利。
以上諸特征中,前三種是自私心理的內在特征,後六種是自私心理的具體表現形式。
自私心理的成因
自私心理的形成,源於社會環境、病態文化和個人家庭環境。社會、家庭環境和病態文化對人的影響是巨大的,在其影響下形成了自私心理的人,往往還自認為心理正常。
(二)病害與診治
患者情況:李某,男,五十歲,某廠技術員。
李某自述:“我年輕時在北大荒當過知青,吃過苦。受過窮,所以回城後,對什麼都在乎,都看重。買菜時,一分兩分錢像老太太一樣爭半天,買完萊恨不得多抓兩把走,才心安理得。單位的經濟效益還不錯,分了二室一廳的房子,妻子、女兒都不錯,按說我該知足了吧?可不知怎麼的,心理就是不平衡。看看單位那些小青年,口裏還聞得到乳臭,位子就比我爬得高,什麼科長、處長,隻有我卻什麼也不是。眼睜睜看著人家用公費旅遊,公費跳舞,利用洽談業務之機搞權錢交易,用公款高標準裝飾住房,某地造價七萬元的套房他們隻需八、九千元就能買到手,還用公款安裝住宅電話,心裏很窩火,可誰叫咱文化水平沒有別人的高呢!
“我那些老同學,以前學習成績都不如我,現在幹起了個體戶,銀行存折卻有一大疊一頓飯的酒錢也比我一月的工資高幾倍,老婆、孩子也穿金戴銀,趾高氣揚的,我看著心裏就冒火,就難受,恨不得這些人哪天遇上車禍,或者是火災,那才大快人心呢!我現在沒什麼大本事,就會一手絕活。但我不會輕易將技術授予他人,怕‘授予徒弟,餓死師傅’。別人是‘傳兒不傳女’、‘傳女不出嫁’,我則終身不授後人,將技術帶人墳墓,看那些人能把我怎麼樣!我愛人說我有毛病,不能宰相肚裏撐船,可醫生你說,我憑什麼要錦上添花,讓那些人越過越樂,自己卻還是個窮樣兒,老差那麼長一截子?有時候真想去買瓶硫酸把那些我瞧不上眼的人都毀了,那才舒坦呢!想著這些事兒啊,那心裏真是慪得難受,口頭的火苗子直往上竄!許多人都認為我自私,我的妻子更是這樣評價我,甚至因此與我離了婚。我覺得他們並不了解我,我相信,如果他們和我有相同的經曆,許多事也會那樣做的。我和妻子離婚後,感到很痛苦,好好的兩個人,幹嘛毫無理由地一定要分開呢?”
分析診斷:從心理學的角度講,李某的病狀屬於異常心理中的自私心理。由於社會分配不平均,心理不平衡,覺得委屈,導致自私心理的產生。首先表現在不講公德,把自己的東西看得緊,看得重,不管別人的利益是否受到損害,買小菜的舉動就表現出斤斤計較,總覺得自己吃了虧,所以“買完菜還要多抓兩把走,才心安理得”。其次,就是嫉妒心理,當然公款吃喝消費是不對,但誰的本事比他強,取得了好成績,甚至在年齡方麵超過他都會感到難受,於是老想多方設法詆毀。誣陷、為難比他強的人。另外,在技術方麵的壟斷和拒絕傳授任何人也是一種自私的表現。因此,可以確診患者的病態確屬異常心理中的自私心理。
施治方案:擬采用心理調適的方法對李某進行心理治療。自私作為一種病態社會心理,可充分發揮個人的主觀能動性子以克服。自私的心理調適有如下方法:
(1)內省法。指通過內省,即用自我觀察的陳述方法來研究自身的某些心理現象,從自己自私行為的不良後果中看到危害和問題,從而改正錯誤的方式方法。
(2)多作利他行為。多做好事,可在行為中糾正過去那些不正常的心態,從他人的讚許中得到利他的樂趣,使自己的靈魂得到淨化。
(3)回避性訓練。這是心理學上以操作性反射原理為基礎,以負強化為手段而進行的一種訓練方法。一旦產生自私的念頭或行為,即用縛在手腕上的一根橡皮彈環彈擊自己,從痛覺中意識到自私是不好的,促使自己糾正。
谘詢與治療:按照心理醫生的指導,李某開始進行以自覺反省為主的心理調適。
要求和指導他做到經常自我反省。自私常常是一種下意識的心理傾向,要克服自私心理,就要經常對自己的心態與行為進行自我觀察。觀察時要有一定的客觀標準,就是社會公德與社會規範。而要反省自己的過錯,就必須加強學習,對照榜樣與規範找差距。要正視現實,人活於世,有功有過,有得有失。正常心理與病態社會心理之間往往有絕然的界線,個體的思想行為因而有高尚與卑劣之分。經常用一些社會規範與道德標準和模範人們的言行省察自己,進行自我調適。
在自省的基礎上,進而要求他從點滴小事上開始做一些利他行為,如:給希望工程捐款,為他人排憂解難等。甚至可從讓座、借東西給他人這些小事情做起。
接下來,敦促他下決心克服、矯正自私心理,讓其親屬監督自己,隻要意識到自私的念頭或行為,可進行自我懲罰,促使自己糾正。
經過半年多的治療,李某的自私心理得到了有效的克服,同事和親友都稱讚他不再那麼斤斤計較,比以前豁達開朗多了!
(三)總結
矯治自私心理,主要應在充分發揮個人主觀能動性的基礎上運用心理調適的方法進行治療。以自覺調適(如內省法、多作利他行為)為主,強製性調適(回避性訓練)為輔。應根據患者形成病態心理的具體原因進行疏導,對症下藥。
二、貪婪心理
(一)概述
“貪婪”即貪得無厭,是一種過度膨脹的利己欲求。它是一種病態心理,與正常的欲望相比,貪婪沒有滿足的時候,所得愈多,胃口就越大。
1.貪婪心理的特征
(1)無滿足性。貪婪的欲望無止境,正所謂“人心不足,蛇吞象”。
(2)公開性。貪婪之人都是利欲熏心的,為滿足自己的私欲,往往會喪失理智,不顧社會道德、法規的約束和輿論的譴責,瘋狂地攫取,無恥地索要。
(3)僥幸性。貪婪之人賊膽包天,個個都心存僥幸心理,認為一自己不會被發現,不會被繩之以法。偶爾僥幸逃脫了監督與檢查,一便洋洋得意,自認手段高明,結果在泥坑裏越陷越深。
(4)意誌薄弱性。貪婪之人大都是意誌薄弱者,在金錢與物質麵前,不能控製自己的行為。他們知道貪婪不好,有的在謀得不義之財後,也曾想過金盆洗手,但在誘惑麵前,仍然會把後海與遲疑置於腦後,再一次伸出貪婪之手。
2.貪婪心理的成因
(1)客觀原因:①社會病態文化的消極影響。“馬無夜草不肥,人無橫財不富”、“餓死膽小的,撐死膽大的”的說法,正反映了不勞而獲的投機心理。它宣揚的不是勤勞致富而是謀取不義之財。這種病態文化恩想為心生貪婪之人提供了貌似有理的理論依據。②社會輿論的誤導。輿論媒介在報道“發家致富”的事例時,偏重於報道其收人與成果,而往往忽視其致富之路的坎坷與艱辛,以致激發社會各階層人員的攀比心理,其中一些人便利用職務、權力、行業、崗位之便,用非法手段謀取私利。這種輿論的誤導極大地刺激了某些人的貪婪之心。③社會法製不健全。一些不法之徒,利用社會法製不健全,用非法的手段謀取暴利,他們“行之有效”的行為,不僅強化了他們的貪婪心理,也刺激了不少人的貪婪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