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是誰,把唐代詩人錢起的名句“陽羨春茶瑤草碧”和李白的名句“蘭陵美酒鬱金香”聯係在一起,組成了一副茶聯,在茶人中傳為美談。而有人也將八位著名詩人的名句串聯在一起,組成了一首《品白毫銀針》的五言詩,每一句都分別代表了品飲白毫銀針“焚香、鑒茶、滌器、投茶、衝水、賞茶、聞香、品茶”這八道程序。這首詩是這樣的:

天香生虛空,萬有一何小。

空山新雨後,花落知多少。

泉聲滿空穀,池塘生春草。

誰解助茶香,努力自研考。

多麼有詩情畫意的一道品飲過程,仿佛整個過程都不再僅僅是在品一道茶,而是品一段人生。焚香入冥,悠悠嫋嫋,最好是檀香,自古就有茶禪一味的說法,茶禪不分家,進入霜清水白,湛然冥真心的境界,這是最好的品茶境界,然後滌器、投茶、衝水、賞茶、聞香、品茶,緩緩進行,每一個步驟都可以學到感受到喧囂鬧騰時學不到的東西。有時候,我們需要靜下來聽聽心的聲音,隻有安靜下來才聽得到的聲音,算是回歸自己,算是等等自己的靈魂。這便是為什麼許多文人詩人鍾愛茶的原因吧,清心淨心,定時為心排毒。

自有清風來

白毫銀針,味溫性涼,有健胃提神之效,祛濕退熱之功,常作為藥用。對於白毫銀針的藥效,清代周亮工在《閩小記》中有很好的說明:“太佬山古有綠雪芽,今呼白毫,色香俱絕,而尤以鴻雪洞為最,產者性寒涼,功同犀角(一種貴重的中藥),為麻疹聖藥,運銷國外,價同金埒(即價同金相等)。”在產白毫銀針的當地,流傳著這樣的一個傳說:據說堯舜時期,有一位老奶奶,住在太姥山上種茶,當她看見山下正在流行麻疹的時候,便教村民用茶治病救人,感動上蒼,後來羽化成仙,被尊稱為“太姥娘娘”,再後來,有一位叫陳煥的人,將山上茶樹的枝條拿來種植,用來治療麻疹、發燒、水土不服等疾病。這種茶樹就是白毫銀針。可見,白毫銀針具有降虛火,解邪毒的作用,常飲能防疫病。

另一個關於白毫銀針的傳說是講,在很早以前有一年,政和一帶久旱不雨,瘟疫四起,在洞宮山上的一口龍井旁有幾株仙草,草汁能治百病。很多勇敢的小夥子紛紛去尋找仙草,但都有去無回。有一戶人家,家中兄妹三人誌剛、誌誠和誌玉,商定輪流去找仙草。

誌剛、誌誠都因滿山的亂石,陰森恐怖而恐慌,沒有忍住回頭看了亂石而變成了石頭。找仙草的重任最終落到了誌玉的頭上。她來到亂石崗,堅強地忍著各種怪音,終於爬上山頂來到龍井旁,采下仙草上的芽葉,並用井水澆灌仙草,仙草開花結子,誌玉采下種子,立即下山。回鄉後將種子種滿山坡。這種仙草便是茶樹,這便是白毫銀針的由來。

傳說固然是傳說,白毫銀針雖不能治百病,但是很多人對飲白毫銀針對身體健康有好處這一點深信不疑。甚至有人說飲一杯白毫銀針,可令人對今天生活的許多嚴峻事實,如通貨膨脹、經濟蕭條、糧價高昂等,變得心神安定。白毫銀針在華北甚至被視為治療養護麻疹患者的良藥。2002年的非典在廣東地區肆虐,而與廣東臨近的福建卻並不嚴重,福建人深信這是因為他們鍾愛飲茶的原因,特別是白茶,白毫銀針本身有預防瘟疫的功效更是讓他們遠離疫病。

“女兒不慕富豪家,隻問茶葉和銀針。”白毫銀針以其獨特的品性和功效為世人追捧。想到人,始終被長時間鍾愛的總是那些靈魂氣質經得起各種誘惑利益引誘的,他們善良長情,恬靜澹然,“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隻有經得起考驗的善良和不求回報的付出,才會感慕於人間的溫情,才會受到人長久的追隨,比如白毫銀針。

清風自來,淡然自來。白毫銀針,這樣品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