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有清風來

靈犀

作者:蓮安

白毫靈芽天下精

在福建省南平,沿著鷲峰山脈一路蜿蜒迤邐向東,便到了政和縣。隻見山巒起伏,秀色入眼,杜牧的詩句“山秀白雲膩”仿佛就是為此而生一般。佳境如此,無怪乎白毫銀針無煙火氣息,自然靈透若天物。

白毫銀針,說到它的名字,其實隻要看一眼它的樣子就知道了由來,白毫銀針的原料全部是茶芽,且芽頭上布滿了密密麻麻的白色茸毛,芽頭尖而細長,白毫密被,色白如銀,就像一根根纖細的銀針,得名白毫銀針。簡稱銀針,又叫白毫,它同君山銀針齊名於世,曆代為皇家的貢品。素有茶中“美女”、“茶王”之美稱。

閩南人喜歡茶,都好像到了一種極致,在閩南地區流傳著“無茶不成禮”的說法。福建產白茶,又以福鼎縣的太姥山為主,陸羽的《茶經》裏有“永嘉縣東三百裏有白茶山”,後來有人分析,這裏的白茶山就是指的福鼎太姥山。白茶又主要出自於大白茶樹和大毫茶樹,這兩種茶樹都可以製作出上乘的成品茶。而兩者相較,又以大毫茶樹所製作出來的白毫銀針首推,因為大毫樹所生長出來的白色芽頭,白色茸毛最豐富,品質最好,可算得上其中的極品。清代周亮工《閩小記》中曾提到福鼎太姥山古時有“綠雪芽”名茶,“今呼白毫”。有資料記載,清嘉慶初年,福鼎縣人便開始創製白毫銀針,可見白毫銀針的曆史相當久遠。

作為主產白毫銀針的地方——福建省南平市政和縣和福鼎縣因其溫和的氣候和肥沃的土壤,加之特殊的地理條件,為茶樹的生長提供了先天的優勢,其出產的白毫銀針被稱為中國十大名茶之一,自古代就受盡追捧。北宋詞人蔡襄在《讚白毫銀針》中這樣寫道,“北苑靈芽天下精,要須寒過入春生。故人偏愛雲腴白,佳句遙傳玉律清。”古人偏愛白毫銀針,趨之若鶩。

白毫銀針,采摘更是細致,要求也更為嚴格,素有“十不采”的說法。所謂十不采就是:“雨天不采,露水未乾不采,細瘦芽不采,紫色芽頭不采,風傷芽不采,人為損傷芽不采,蟲傷芽不采,開心芽不采,空心芽不采,病態芽不采。”而不僅是采摘要求如此多,白毫銀針的采摘期也是有限製的。白毫銀針的產量不多,采摘期也隻有半個月長,而短短的這半個月是指的三月底到清明前後,由於產量少,且又是選最嫩最新鮮的芽頭,白毫銀針更是被喜愛品鑒茶的人所鍾情。

故人偏愛雲腴白,其實偏愛的始終是有資格被偏愛的,白毫銀針天生麗質,仿若天物,怎可能不被人所鍾愛!

清心心清詩化茶

白毫銀針衝泡方法很簡單,隻需沸水和簡單的茶杯。白毫銀針茶葉在水中盛開的樣子非常漂亮,泡出來像一朵朵白雲,滿盞浮花乳,芽芽挺立,很有意境,即便是舌尖還未觸及到茶水,單是看著這樣一場美景,便足以沉醉許久。而泡茶首先是水溫,俗話說水是茶之母,泡茶不僅需要水質好,而且水溫也要掌握得恰到好處。泡白毫銀針,水溫不宜太高,因為其是屬於比較嫩的茶葉,水溫太高會損傷茶質,茶就泡不出最真實的味道來。再次就是茶具,值得一提的是閩南人泡茶不用茶壺,一般就用蓋碗茶和玻璃杯,而對於泡白毫銀針來說,最好的是透明的玻璃杯,這樣便能直觀整個茶葉泡起來的過程。才能悟道,茶如人,需要沉浮得當,人生才慢慢地滋味濃鬱。

當然,對於鍾愛茶的人來說,每一道茶都是一次洗滌,每一次泡茶的過程都是一次完成藝術的過程。作為名茶之一的白毫銀針,他們是自然不會就將就而已,他們一定會找一個下雨天的下午,一個人獨坐窗邊,沏上一盞,慢慢品之,得之,悟於心間。“詩情森欲動,茶鼎煎正熟”、“香浮鼻觀煎茶熟,喜動眉間煉句成”,而此時,白毫銀針的芳香慢慢飄出來,伴隨而來的是滿腹的恬靜和吐不完的纏綿詩情。難怪故人有“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的雅興,隻是紅泥小火爐上煮的若是茶,便更覺得妙不可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