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高潔見居士

時至今日,爺爺把玩的那枚扳指已經生年不詳,父親也沒有考究的意思。找個專家來評估也許隻會傷了祖輩傳承的情誌。

我曾經細細打量過這枚翡翠扳指:通體青翠,流光溢彩,堅硬的質地溫滑細膩,線條流暢,韻味十足;握在手中沉甸甸,又涼冰冰;在燈光下可以看到裏麵淺淺的紋路,那些紋路在光線中熠熠生輝;不知道有著多少年的曆史,邊邊角角的地方有細微的碰痕。雖然如此,卻一點也不影響它整體的飽滿度,反而倒像是在時間流逝中飽經滄桑,曆盡坎坷,更增加了幾分沉穩厚重的氣質。

父親幼時調皮,曾在爺爺不注意時將這枚扳指偷來賞玩,不小心將其掉到了院中盛滿水的白瓷盆裏。翡翠與瓷盆的撞擊聲讓父親驚慌不已,知道惹了大禍,卻害怕爺爺的責罰,正手足無措時,驚奇的一幕讓他無意識地喊了出來:瓷盆竟然滿盆綠光,一汪綠水光波粼粼,熠熠耀眼。聞聲趕來的爺爺一看便知,立即小心從水中拾起扳指,用衣襟輕拭,並不時地放在嘴邊哈氣。驚慌的父親再看白瓷盆時,清水已然恢複原樣。因為這事,父親當晚被罰站一個時辰。後來,父親逐漸明白了這枚扳指的價值與其在爺爺心中的分量,再也沒敢拿它造次。

許是緣了這份美好,爺爺在世時曾專門為玉扳指做過一幅畫。我當時年幼,實在讀不懂他的畫與這綠綠的玩意兒有什麼關係。隻是依稀記得,他將那枚扳指恭恭敬敬擺在案上,宣紙鋪開,鎮尺壓住紙頭,各個筆尖蘸滿顏色,幾筆勾勒出一幅竹石小景,再以淡色渲染,遠山淡淡帶點青綠,近水清清帶點幽藍。每每回憶起當時的情景,眼前總浮現出爺爺作畫時的神態:時而閉目仰首,時而遠觀蒼天,時而凝視扳指,時而流暢作畫……而今,那枚扳指已經被父親珍藏,但每逢貴客臨門,掛在客廳的爺爺的手記卻是家人驕傲的資本。

中國古代最有名的扳指應該是周朝時武王姬發家傳的“潛龍玉扳指”。這扳指由一整塊極品翡翠精心雕琢而成,相傳是周武王的爺爺親自雕繪而成。不但精美絕倫,而且佩戴上這扳指,仿佛一下子就有了天生神力相助,戴它射箭百發百中,被傳為當時有神力的寶物。爺爺的那枚扳指雖然不能與周武王的家傳之寶相比,但對於他老人家而言,卻是如很多人手指上的戒指般不能舍棄了。很多個黃昏,他都在老宅的天井和遊廊的各個牆角供上一小片蕉葉盛放的玫瑰花瓣,然後一手提著一具冒著煙霧的香爐,一手反複輕柔著那枚扳指在每一簇花瓣前喃喃誦經,小聲祈福,爐煙彌漫開來,宅院裏處處飄散著濃濃的香氣。

陰陽相隔兩不忘

爺爺去世時,我滿以為這扳指會隨著爺爺一起入土,但老人生前卻叮囑要將一生心愛之物留給後人。

像爺爺生前待它一樣,父親很精心地為扳指配了一隻浮雕紫檀木盒子,平時都是放在他偌大書架的一隅,偶爾無事的夜裏才會小心取出,輕輕揉轉。父親也是謹記爺爺教誨,隔段時間將其放在海生的綠藻中浸泡。有時也用溫熱的毛巾來擦拭,或者用冰毛巾包裹,說來也怪,被擦拭後的扳指愈加光亮水靈。

原來通過綠藻在水中的自然擺動和水波的作用力有潤磨碧玉的作用。再加上碧玉比白玉的質地稍鬆,年深日久,綠藻植物纖維會滲進玉體,形成獨特的玉紋,使扳指的水分更加充足,更加水潤清碧,紋彩嫣然。

我想,爺爺留它傳予後人,可能是想讓他的後人能繼續得受這高雅之物的熏陶,不至於在這濁世迷失方向吧。隨著時光飛轉,我也漸漸明白,爺爺當初畫的本不是扳指本身,而是透過這枚小小扳指,爺爺的廣袤視野。畫裏折射出來的更是他老人家教導後人要常懷像玉扳指一樣的寬廣胸懷。

不知道爺爺是怎樣透過扳指的小孔看到了這般境界。隻是,越發覺得爺爺與這玉扳指已經渾然一體,無法分離。

過年回家,我看到這枚扳指的花紋裏已經透出青白,仿佛是被歲月洗滌過一樣。通透得像家門前那湖裏的水,綠色的紋絡宛若湖水裏輕輕招搖的水草,原始而幹淨,純粹而赤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