扳指舊事
靈犀
作者:巍元
閑時高雅舊時物
對扳指的印象,最成熟的應是早些年去故宮博物院時,看到過的一幅《乾隆大閱圖》。
畫中的乾隆頭戴戰盔,身披鎧甲,配弓戴箭,神態莊重,英姿煥發,描繪的是乾隆即位後第四年,也就是1739年,在京郊南苑舉行閱兵儀式的情景。仔細端詳,會發現乾隆皇帝右手拇指上佩戴一隻白玉扳指。而在《情殷鑒古圖》中看到的卻是,道光皇帝身穿便服,左手持書,右手拇指佩戴一隻半紅半白的玉扳指,端坐在石凳上若有所思,好像沉浸在對書的無限回味之中。
之所以會注意這些細節,是因為爺爺就有一枚翡翠扳指,像其他老人的佛珠或者核桃一樣,在手裏不住地把玩和輕揉。打我有記憶起,這枚扳指就一直在爺爺手中,這麼多年,他似乎已經成為爺爺的代言了,小時候放學回家,經常會看到街頭巷尾,一位身穿馬褂,手中揉著一枚翡翠扳指的老人家在悠閑踱步。
聽父親說,這扳指是祖上傳下來的。我的祖輩在清朝以前住在山西洪洞縣。明洪武二年冬天山西知府去縣裏私訪,曾以過路客商的名義借宿於我祖上的家裏,祖上雖然家境清貧,但是對內部長幼有序,對外人禮敬有加,與借宿的客人雖然素昧平生,也無財力擺設酒宴,卻真誠相待,將家中儲存過冬的食物盡數拿了出來。知府離開的時候或許被祖輩的仁義打動,便從手上取下這枚扳指當做酬謝之物。後來清軍入關,先輩們才遷到今天山東南部的這個小城,並一直生活到現在。
隻是當時年幼,雖對它充滿了疑惑,但好奇心隨即都沉默在了玩耍的誘惑裏。當看到帝王配有那扳指的圖幅時,好奇才再次湧來。
坊間流傳,宮廷禦用扳指以翡翠質地為最佳,從故宮現存扳指來看,翡翠質地的扳指雖然為數不多,大量精美的扳指多取材於其他各種玉石,並且其上有乾隆、嘉慶等禦用字樣的扳指也基本上都是漢白玉質的,但少量的翡翠扳指大多配套有紫檀盒或者絲織布套等來保護,可見當時的宮廷貴族對稀有的質地細膩的翡翠扳指是尤為偏愛的。隻是,當時已經遠非好奇心了……這扳指到底是何玩物,為何在武王文帝都有佩戴,莫非與文武無關……
眾裏繽紛鳳池誇
後來我又漸漸知道,扳指曆史悠久,源於射箭所用的“韘”(音同“射”),“韘”是“韋”字旁,“韋”指的是去毛的熟皮子。也就是說,最初的扳指是用去毛的熟皮子製成的,係在右手大拇指上。用於鉤弦開弓,用途是保護拉弦的拇指。
東西方都有弓箭,但弓不同,使用方法也不同,中國古代很早就開始使用複合弓,弓身不需要很長即有很好的彈性,強弓加短身,意味著弓弦拉開後與手指扣弦處是銳角,隻能也隻需用拇指扣弦。當然,拇指因此任務艱巨,單指扣弦會帶來高承重和回彈後的巨大摩擦力,如果不保護拇指,射不了幾箭,拇指就血肉模糊了,古人在拇指上係塊皮子,既增加拉弓的力量,又可保護手指……於是,扳指應運而生!
後來,有錢的人用玉或象骨取代皮子。一般的兵卒和獵戶的扳指,是用酸棗木製成的。作為拉弓的用具,曆代沿革。後來引申為能夠決斷事務,是能力、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清以前扳指多以獸骨製成,呈黃色,年久變為淺褐色,滿清入關後,舉天之下奉養八旗之風氣日漸奢靡,扳指這種軍事器械漸漸成為一種時髦的飾品。
上自皇帝與王公大臣,下至滿蒙各旗子弟,以及附庸風雅的富商巨賈,雖尊卑不同而皆喜佩戴。清乾隆以後扳指的做工越發精益求精,質料越發名貴講究,出現了玉石、翡翠、瑪瑙、珊瑚、茶晶、墨晶、水晶、金、銀、銅、鐵、瓷等品種,其中還是以翡翠為最珍貴。當然這些扳指質脆,根本不能用於挽弓了。但由於清代滿族尚騎射習性的影響,男子本就喜以扳指為飾,用各種美玉材料製作,再雕飾龍馬紋、花草紋、山水、人物、詩詞等紋飾和圖案,鏤刻細膩,玲瓏小巧。所以扳指之風大肆盛行。
到了清中晚期,扳指已經成為一種純粹的藝術裝飾品了,當時還流傳著一首詩:“料器而今未必珍,康乾曾貴玉三分。晶瑩更比凝冰甚,白膩還如凍雪真。幾道旋紋留舊跡,千圈砣線現磨痕。八旗子弟淪紈絝,扳指無弓隻炫身。”這已經很形象和巧妙地描寫出了扳指在當時社會環境中的境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