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錦在漢代發展最為蓬勃,並且獨具特色。當時具有時代特色的經線起花在世界上都非常有名,被稱為“漢式錦”。東漢時期,蜀錦逐漸趕上並且超越山東河南地區,成為中國又一個絲織中心和產地,成為絲綢之路上的主要商品。說到絲綢之路,其實在西漢,西南絲綢之路就形成了,史稱“蜀身毒道”[3]。
來到成都,會發現很多以“錦”命名的地方,“浣錦路”、“順錦路”、“百錦路”、“望錦路”……杜甫筆下的“花重錦官城”和“錦官城外柏森森”裏的“錦官城”則是因為朝廷在成都設置了專門管絲織的官員,故成都也有了因織錦而得來的別稱——錦官城。
仿佛整個成都都是一個貫穿了錦的巨大的蜀錦織造廠,而你,卻是那千經萬緯中的一絲。
花重錦書
晏殊在一首詞中這樣寫道:“偶雪念奴聲調,有時高遏行雲。蜀錦纏頭無數,不負辛勤。”相較於金玉珠玩,蜀錦更珍貴許多。而蜀錦之美,不僅僅是因其稀有,更是其精致的織法還有經緯中所蘊涵的悠遠情意。
中國織錦曆來講究“文質並重”,也就是說外觀形式與內涵並重。蜀錦作為中國四大名錦之一,其本身圖紋所代表的意義,也頗為講究。
1995年,中日尼雅考察隊在尼雅遺址開掘尼雅古墓群8號墓,出土了大量精美絕倫的漢朝絲綢,其色彩之斑斕,織工之精細,實為罕見。其中一塊織錦護膊,尤為光輝燦爛,耀人眼目。青底白色赫然織就八個漢隸文字“五星出東方利中國。”此外,鮮豔的白、赤、黃、綠四色在青色背景上織出的各式圖案,具有典型的漢代特征,這塊被視為國寶的漢代錦緞經鑒定是蜀錦。而“五星出東方利中國”這樣的祥瑞寓意和圖案,被很多人認為是如今五星紅旗在中國天空飄揚的天意。
其實縱觀漢代所有織錦風格,都是以雲氣紋為主,以雲氣為骨架背景,很多祥禽瑞獸在雲氣間自由奔馳,加上一些銘文,如“長年易壽”“宜保子孫”“長樂明光”等等這種吉祥文字。其中蜀錦圖案對中國錦緞染織圖案的發展影響尤為重要。
蜀錦圖案取材十分廣泛豐富,主要來源於神話傳說、曆史故事、山水人物、花鳥禽獸等,經曆時間發展,雖然有些變化,但是始終貫穿的一個特點就是廣泛而巧妙地寓合紋樣[4]的應用。
蜀錦圖案在南北朝時期,主要以靜態動物圖案為主。比如方格獸紋錦。到唐代,又有格子花、紋蓮花、龜甲花、聯珠以及對禽、對獸等。後來又發展了天下樂、長安竹、八答暈等。宋元時期,發展起了緯起花。明代末年,蜀錦受到摧殘,直到清代恢複生產,圖案已有了漂亮的梅、竹、牡丹等等。
興於秦漢,盛於唐宋,衰於明末,清代中晚期得以恢複,近代再次陷入危機的蜀錦,如今,更是陷入傳承的危機中。如今的數碼錦帶來的對手工錦的衝擊,加之如今蜀錦織工藝人的年齡老去,又沒有更多的後人來傳承,蜀錦技藝麵臨巨大的傳承危機。2006年蜀錦被列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009年,蜀錦作為中國蠶桑絲織技藝的重要組成部分入選聯合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蜀錦技藝消失代表的不僅是一個地區某種織繡的消失,更多的是代表曆史傳承的一個部分的空白。那些巨大的木頭裏的穿梭,織出的不僅僅是一匹匹錦緞,更是那些藝人們的年華和歲月。
千經萬緯錦書成,蜀錦那些精致和美麗並不會老,但是那些織機下的歲月卻老去了,甚至有一天會消失。如果沒有人願意傾付一生,我想博物館裏陳列的那些美麗的錦繡布章,真的隻是絕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