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職位卑微,李嘉誠並未看輕自己。在鍾表公司工作的3年時間裏,他每天第一個到公司,最後一個離開公司,雖然15個小時的工作對他來說是個不小的負擔,可他還是頑強地挺了過來。李嘉誠後來回憶起這段歲月時說:“我披星戴月地上班,萬家燈火時歸家。當時覺得,能睡三天三夜是莫大的福分。”自己初入職場的這段經曆,讓李嘉誠從一個涉世未深的孩子,漸漸長成一個懂得了人情世故的少年,也為他在日後的商業活動中妥善處理人際關係埋下了伏筆。
許多人都知道,李嘉誠的舅父莊靜庵是香港鍾表業巨擘中南公司的所有人,在舅父的公司上班,隨著自己資曆的增加慢慢升級,這是一條較為穩妥的路。李嘉誠也深知,“大樹底下好乘涼”,可是大樹也可能是妨礙種子成長的因素,大樹根深蒂固,吸取養分的能力自然要比種子強,因而要想在舅父的公司裏做出一番事業可以說非常難。天生偏愛冒險的李嘉誠選擇了另外一條路——到社會上去闖蕩,拓寬視野,增長見識。17歲時,他辭去鍾表公司的工作,進入一家五金製造廠當起了推銷員,開始了香港人口中“行街仔”的推銷生涯。
推銷,並不是一份簡單的工作,正如前麵所說,人類所有的經營活動都是與人打交道的活動,而推銷恰恰是這種活動的極致。兩個初次見麵的人,你怎麼樣才能在對方對你有所戒備的情況下,快速了解他的個人情況和需求,最終促成這次交易,這其中有著極其高深的學問。正如日本“推銷之神”原一平所說:“推銷極富創造性,是一門深奧的學問,它是綜合了市場學、心理學、口才學、表演學等知識的一種藝術工作。所以,使用雙手的是勞工;使用雙手與頭腦的是舵手;使用雙手、頭腦與心靈的是藝術家;隻有使用雙手、頭腦、心靈再加上雙腿的才是推銷員。”世界上有許多傑出的成功人士都做過推銷工作,這並非偶然。
初入推銷這一行當,李嘉誠也十分緊張。每次出門前,他都要把自己想要說的話反複練習,甚至走在路上也念念有詞,然後見到客戶再“照本宣科”地“讀”出來。有時由於過度緊張,許多想好的詞到了關鍵時刻卻一個也想不起來,在推銷中碰壁的事情時有發生。“我17歲就開始做批發的推銷員,更加體會到掙錢的不容易、生活的艱辛。人家做8個小時,我就做16個小時。”
李嘉誠本著“笨鳥先飛”的想法,總是比別人多努力一點點,多觀察一點點。
當時,五金廠生產的是日用品,推銷者紛紛把目光投向了賣日用雜貨的店鋪,希望通過網點的代銷來提高自己的推銷量。李嘉誠則一直堅持向用戶直銷,在他看來,推銷商品隻是其中一個目的,真正要推銷的是自己。他不僅瞄準了酒樓旅店這些日用品消耗量大的地方,也不放過那些中下層居民區的散戶。他特別喜歡向老太太推銷這些日用品,因為他清楚,雖然老太太們的要求很多,但隻要賣動了一隻,就等於賣出了一批。因為老太太們閑居在家,總是喜歡四處串門聊天,自然而然地就成了李嘉誠的“義務推銷員”。
正是憑借這種從小練就的觀察能力和分析能力,李嘉誠不斷地刷新著自己的推銷業績,成了五金廠的中流砥柱。不過一年之後,他便辭職離開了五金廠。這是因為他在推銷的過程中,發現了塑料製品所蘊藏的巨大商機。
當時,塑料製品比較稀有,價格昂貴,隻有上層社會才用得起。李嘉誠預感到,塑料製品的大規模生產是遲早的事,與傳統的金屬器皿相比,塑料製品無疑具有更大的優勢。受當時一位塑膠褲帶老板的邀請,他加入了塑膠廠。塑料製品至今仍被人們廣泛使用,這次“跳槽”,足以證明李嘉誠的遠見卓識。在塑膠廠,李嘉誠一年之內便憑借自己的推銷業績成為部門經理。兩年後,他又晉升為總經理,全權負責工廠的日常事務。
走南闖北的推銷生涯,豐富了李嘉誠的商業知識,也讓他結識了許多好朋友;塑膠廠的工作,讓他了解了塑膠製品從生產到銷售的一係列流程。這一切都為他以後創業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至於我們受苦的目的是什麼,李嘉誠是這樣說的:“苦難的生活,是我人生的最好鍛煉,尤其是做推銷員,使我學會了不少東西,明白了不少事理。所有這些,是我今天10億、100億也買不到的。”